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朱相遠:水利補課正當時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15: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高速公路網、高鐵、機場、港口、大橋等,星羅棋佈;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然而,唯有水利設施建設明顯滯後。

  新中國成立後,30多年間,雖然那時我們的底子薄,卻年年興修水利,取得巨大成就。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加固堤防約20萬公里,打井幾百萬眼,灌溉農田達7億多畝。而近30年來,除大型水電站及南水北調外,基本水利設施,投資甚少。尤其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只靠吃老本,欠賬太多,嚴重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

  我國的淡水資源,人均年佔水量僅為世界平均的1/4。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工業用水、生活用水量直線上升,加上污水排放量驟增,幾乎所有城市,皆鬧水荒。水資源短缺成了各地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我國屬季風氣候,降水季節集中,年際變化巨大,分佈又很不均勻,東南沿海年降雨量達1800毫米,西北內陸卻不到200毫米。而且水資源同耕地資源的分佈,又很不協調。長江以南只佔全國耕地的33%,而江河徑流量卻佔全國的83%,長江以北,67%的耕地,江河徑流量僅佔17%。

  江南即使水資源豐富,但受季節降雨影響,也很不均勻。因水利缺位,形成無雨即旱,一雨便澇。今年東南大旱,許多江河斷流,湖底放牧,人畜飲水都成問題。但抗旱剛剛開始,轉眼間,大雨傾盆,又成澤國千里、一片汪洋,洪澇災害接踵而來。

  我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馬路寬闊,群樓迭起,一派現代景象。然而,資金大多投于地面之上,地下排水系統卻年久失修。一遇暴雨,路可行船,汽車滅火,交通癱瘓,一片狼藉。

  最近黨中央召開了高規格水利工作會議,提出5至10年內,要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會議決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4大體系:一為防洪抗旱減災;二為水資源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三為水資源保護及河湖健康保障;四為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及制度。

  要建成這4大體系,除了運用我國善於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提供充足資金外,還必須在改革上下功夫。

  於是黨中央又提出了5項原則:一是民生優先;二是統籌兼顧;三是人水和諧;四是政府主導;五是改革創新。

  這次中央水利會議,就是中國水利事業的“及時雨”。這是惠及13億人民根本利益的造福工程、民心工程。如今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家財力、公共財政也逐年豐盈。關鍵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把水利滯後的這一課,認真補好。

  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對於城市的這種變化節律,我們欣喜萬分;我們也完全有能力把水利建設搞好。只要黨中央下決心、全國人民一條心,沒有辦不成的事。讓中國的水利事業,後來居上,以嶄新的面貌,來保障我們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朱相遠作者為原全國人大常委、原民建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