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浦江潮:“三公”經費公開需要問責機制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8日 1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濟南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7月6日,中國工程院發佈2010年“三公”經費決算數據和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情況,成為繼科技部之後又一個曬“三公”經費賬本的中央部門。國務院曾三令五申要求中央各部門務必於今年6月將“三公”經費支出情況向社會公開,然而到目前為止,只有科技部和中國工程院響應,其他部門紛紛爽約。(7月7日《京華時報》)

  其他部門無視國務院的要求,讓科技部和中國工程院成了公開“三公”經費支出情況的“模範”。其實,這兩個“模範”只是矮子裏面選出來的將軍,因為科技部只公佈了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情況,並沒有公佈2010年“三公”經費決算數據;中國工程院曬“三公”經費賬本的時間也比國務院規定時限晚了一週;這兩部門公開的“三公”經費數據也是粗線條的,讓民眾無從判斷合理與否,進而無從監督。

  想當初,國務院要求中央各部門務必於今年6月公開“三公”經費支出情況時,筆者曾撰文呼籲全國來一場公開“三公”經費支出情況的“比學趕幫超”,沒想到實際的“比”和“學”竟然是相互“比差”、“學差”,相互觀望、集體抵制,以圖“法不責眾”。

  實際上,“三公”經費的大頭在地方,國務院之所以要求中央部門先行公開,顯然是出於“一步一步來”的考慮,讓中央部門帶個好頭,然後要求地方政府部門跟進。如果公開“三公”經費支出情況的第一步都邁不出去,沒有“上行”何以“下效”?所謂遏制“三公”經費、打造廉潔政府從何談起?

  其實,公開“三公”經費支出情況的意義是雙重的:既在於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也在於提高政府部門的公信力。近年來,“三公”經費一直是影響政府公信力的“軟肋”之一,相關信息越是不公開,民眾的猜疑就越多。將“三公”經費支出情況置於陽光之下,對於政府和民眾實屬“雙贏”之舉。

  對於拒不公開“三公”經費賬本的部門,不能僅僅譴責了事,當以問責機制強力推進,在這方面其實有法可依。《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和“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信息屬於政府信息公開範圍,“財政收支、各類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屬於政府重點公開的信息。毫無疑問,“三公”經費支出情況不僅位列政府信息公開範圍,而且屬於應當重點公開的政府信息。該條例同時規定了“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的罰則:“由監察機關、上一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那些無視國務院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沒有公開“三公”經費支出情況的部門,相關責任人該不該被問責,又該受到何種處罰?國務院的要求竟然被當作“耳旁風”,看來不問責是不行的,不動真格是不行的,唯有嚴格的責任追究,才能換來“三公”經費的公開透明。

□浦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