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毛曉剛:公眾熱衷挑刺折射社會焦慮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7日 16: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最高法近來屢次陷入輿論漩渦。“酒駕入刑”的事剛消停了沒多久,這幾天又在死刑問題上引發輿論口水仗。

  最高法副院長張軍12日在全國法院貫徹刑法修正案(八)研討班上強調,對於危害國家安全、恐怖組織犯罪、“黑惡”勢力犯罪等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犯罪分子,尤其對於極端仇視國家和社會,以不特定人為侵害對象,所犯罪行特別嚴重的犯罪分子,該依法重判的堅決重判,該依法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決不手軟。在不久之前的5月24日,最高法發佈的2010年度工作報告指出,將統一死刑適用標準,不是必須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均依法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客觀地説,從最高法這兩次強調的內容上看,沒什麼錯誤,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但在現代傳媒的傳播之下,在公眾快速瀏覽的閱讀之中,最高法前後的表達就不免給人有種“説話大喘氣”之感。有不少網友就挑刺:最高法一會説能不判死刑立即執行的要判死緩,一會又説該判死刑立即執行的決不手軟,“兩邊話”、“車轱轆話”來回倒騰,這樣“現身説法”讓人一時無所適從。也有網友列舉近年來一些重罪判罰上的案例,藉以批評各地法院在死刑裁量上尺度不一,最高法的一些司法解釋又往往令公眾費解。更有網友直言,這幾年極端仇視國家和社會的人裏,有不少都是從司法渠道得不到有力救助,走投無路、被逼無奈因而做出極端行為,最高法可有明察?

  毋庸諱言,在公平正義受到空前關注的今天,最高法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已在公眾和媒體的挑剔目光之下,動輒會放到顯微鏡或放大鏡下接受輿論考問。公眾源於日益多元多變的價值判斷和認知水平,會對司法機關形成多種角度的觀感和評價,其中也不乏失焦、誤解、偏頗甚至偏激的觀點。但從總體上而言,公眾和輿論熱衷於給最高法挑刺,折射出的是人們對當前司法公正問題的深度焦慮,實質上則反映了全社會對司法機關履職盡責、維護好社會底線的熱切期望。

  以死刑問題為例。不論在哪個國家,危害國家安全、恐怖組織犯罪、“黑惡”勢力犯罪等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對於那些極端犯罪分子的打擊力度,也向來都決不手軟。法律就是用來保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用來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對罪大惡極者必然要處以極刑,這是國際公理。最高法在刑法研討班上表明“決不手軟”的態度,本身沒什麼錯。公眾應當更為全面地評價最高法的説法,而不應一味為質疑而質疑。現在有一些人動輒為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社會秩序的極端犯罪分子叫屈喊冤,有意無意散播一些混淆視聽的言論和情緒,這裡頭倒是有很大問題。

  實際上,基於我國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基於現實形勢和公眾認知程度,在當前情況下討論徹底廢除死刑還是一種奢談。但是,基於未來發展趨勢和社會觀念轉變,在刑罰上慎殺、少殺,統一規範、嚴格控制死刑適用標準,確保其只適用於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則可以説已經基本上成為業界和社會的共識。自從2007年死刑復核權收歸最高法統一行使以來,死刑判罰在司法實踐中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寬嚴相濟的政策也得到了較好體現。在這方面,公眾和輿論不斷的討論、交鋒、監督,作用關鍵,功不可沒。

  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來自司法機關的作為。在刑事審判特別是死刑問題上,司法機關首先要準確理解、準確把握,把“寬”的一手用好,把“嚴”的一手用足,切實提高司法能力。與此同時,最高法等有關部門也需要善於表達,把政策原則、法律條款和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向公眾説清楚,讓老百姓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提高社會和輿論的認同度。

(毛曉剛)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酒駕
  • 死刑復核權
  • 社會焦慮
  • 黑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