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戎國強:兩種慈善“成本”,何輕何重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0日 10: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以慈善出名,在慈善家當中,曹德旺又以捐款條件“苛刻”出名。去年5月,曹德旺和他的兒子曹暉,以個人名義通過中國扶貧基金會向雲南、貴州等五省區市的貧困家庭捐贈善款2億元。報道説,曹德旺捐出這2億元時,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在半年內將2億元善款發放到近10萬農戶手中;差錯率不超過1%;管理費用不超過善款的3%——遠低於“行規”的10%。曹德旺甚至還聘請、組建了專業的監督委員會,對善款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曹德旺的“苛刻”,意在“透明”。

  中國扶貧基金會副會長何道峰説,曹德旺開了個好頭,開啟了中國公益捐款的問責機制,打造了全程透明的公益模式。但是,“請獨立的第三方來證明,還要請人去調查,這個成本是很高的。”

  透明“成本很高”,何副會長是在説客觀事實,但是,會不會有人由此得出結論,説還是不要第三方監督好?

  不要第三方監督,可以省下一些費用,降低一點成本,但是,不付出這個監督成本,很可能付出更大、社會更不能忍受的成本。

  《2010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在分析中國慈善信息披露狀況時指出,“目前在中國,對於捐贈人和社會公眾非常關注的慈善款物用途、項目實施效果的信息,慈善組織的披露情況非常不樂觀。調查同時顯示,九成社會公眾對慈善信息公開滿意度偏低。”眾所週知的事實證明,無論是慈善領域還是別的領域,沒有監督,容易發生暗箱操作,即使沒有暗箱操作,但沒有透明,人們不敢輕易信任哪一家慈善機構,抑制了捐款意願,阻礙了慈善事業的發展,這個“成本”,遠比監督成本高得多,社會也更難以承受。有一個很有名的善款案例:汶川地震後,福建晉江一企業家去災區捐款,自己背著大袋現金,一家一家挨戶發放,自己累得不行,效率還慢,原因就是我國慈善捐款管理不規範,不夠透明,人們對善款能否善用不放心,才不得不採用挨戶送錢的“原始”方法。

  好在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慈善機構或慈善活動注重“透明慈善”。去年4月,北京市民明宏偉參加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愛心包裹”活動,一個月後,明先生收到了一封來自安徽省金寨縣白塔畈鄉大崗中心小學一名一年級女生的回信,感謝明先生的“愛心包裹”。原來,“愛心包裹”裏有一張“回音卡”,正是這張卡片,架起了明先生和受捐贈人之間的橋梁。“這樣的捐贈讓人感覺很透明、很放心。”

  付出一定的“透明成本”之後,善款就能在“陽光下”運行,公眾對慈善機構的信任增加了,付出愛心也就更少顧慮、疑慮,慈善熱情也會越來越高;隨著慈善捐款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透明成本也會隨之降低。相反,如果不肯付出“透明成本”,只會抑制甚至扼殺公眾的慈善熱情,慈善機構失去了公眾信任;而慈善精神缺失的社會,不可能是一個和諧社會——這個“成本”,是難以承受的。

  曹德旺聘請第三方對捐款實行全程監督的做法,開創了一個很好的先例,其價值不低於這2億元捐款。至於有人提出3%的運作經費是不是太低了,可能不夠用,其實,這不是最重要的、實質性的問題。換一個慈善項目,具體情況有所不同,運作經費高一點,只要經得起監督、檢查,只要在陽光下花錢,人們是能夠認可的;暗箱操作才是公眾不能接受的。(戎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