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西單女孩上春晚何以讓精英不爽?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5日 13: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薛世君
 
      在北京市兩會上,中央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馬梅對最近走紅的西單女孩上春晚有些看法,説是正規的藝術學校學生學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藝術家一輩子也上不去,但一個在西單地鐵通道唱歌的女孩,只因為媒體的報道,就成為名人上了春晚,這是一種走捷徑的做法。

      在地鐵通道裏唱歌確實路子有點“野”,不像藝術學校學生那樣“正規”,因媒體報道而走紅,進而走上春晚舞臺,也確實有些走捷徑的味道。但問題的關鍵是,這是西單女孩個人努力和大眾選擇的共同結果,“在西單地鐵通道唱歌的女孩”能夠“登堂入室”,背後有著耐人尋味的文化深意。毫不誇張地説,西單女孩和“旭日陽剛”組合此番登上春晚的舞臺,其意義絲毫不亞於此前李宇春在超級女聲中的橫空出世,這是大眾選擇的結果,是大眾文化的勝利。

      按照馬梅的意思,藝術學校學生和老藝術家才更應該上春晚,總之就是“正兒八經”、“名門正派”的人士分享春晚舞臺才比較“正常”,這就好像是在按“血統”、按“門第”分配一近大眾芳澤的機會。而恰恰是因為這種“路徑壟斷”,這種“圈子繁殖”,西單女孩的成功“突圍”才成了一個顛覆音樂秩序和成名規則的經典案例,才在藝校學生、老藝術家等“正規人才”壟斷舞台資源的情況,依靠大眾的成全,殺出了一條血路。

      西單女孩的艱苦歷程和她身上體現的勵志色彩,讓其粉絲如潮,或許她的音樂沒有藝校學生那樣師承名門,也不如老藝術家那樣功力深厚,但西單女孩的經歷承載的是默默無聞的年輕人通過努力夢想成真的願望,通過支持這樣的一個平民天后,大眾也可以獲得情感宣泄和對理想信念的堅定。而且,西單女孩身上的那種雖然環境艱難卻樂觀面對、永遠堅持夢想的品質也深深打動了大眾,她是一個文化現象,是一個大眾文化符號。
 
      姑且不論馬梅女士為藝校學生和老藝術家抱不平是出於捍衛文化尊嚴還是“酸葡萄”心理,這種説法背後,其實展現了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日益割裂的鴻溝。文化向來有高雅、通俗之分,精英、大眾之別,藝校學生和老藝術家代表的無疑是“高雅”和“精英”,西單女孩則是“通俗”和“大眾”的代言。説起“精英文化”,似乎就跟“貴族文化”、“君子風度”聯絡在一起,而“大眾文化”則跟“市井”、“草根”形影不離,但兩者不過是文化類型不同而已,並不包含高低、貴賤、優劣之分,“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也向來並行不悖,各領風騷。

      但很多“精英”卻不甘於此,動不動就要展示一番“精英文化”真理在握、高高在上的姿態,老是覺得自己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不可一世。陳凱歌就曾因自己的“陽春白雪”《無極》被胡戈整成了“下裏巴人”的惡搞作品而大發雷霆;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上映那會兒,面對觀眾“太文藝、看不懂”的評論,有人就説“姜文是大師,他的電影就是經典,看不懂很正常”;還有上海灘那個拌粉裝嫩的周立波,據説也自詡“咖啡”而説別人是“大蒜”。這種心態,顯示的就是精英們與大眾口味割裂的“文化自覺”,或者説是“集體無意識”。你不理大眾,大眾幹嘛要睬你?

      從傳播特性來看,大眾文化往往依賴於大眾傳播媒介,而精英文化則不完全受傳播媒介的限制,有些游離甚至是不屑。回到西單女孩上春晚這件事上,央視恰恰是一個大眾媒介,春晚又是一個向千萬大眾傳遞歡樂的舞臺,此時,藝術精英們不應該為藝校學生和老藝術家們比一個“在西單地鐵通道唱歌的女孩”更難登上春晚舞臺而抱怨,而恰恰應該捫心自問,自詡“精英文化”的一份子,為什麼疏遠了大眾媒介?或者説,為什麼不再叩問現實,失去了打動大眾人心的民意基礎?這恰恰才是馬梅等藝術精英需要反思的問題,而不是看著別人“登堂入室”,就指責別人走捷徑,抱怨春晚舞臺不公平,畢竟,春晚不是青歌賽,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比的不完全是藝術造詣,而是與大眾的親近能力。不過,經由此事,筆者倒想到了孔夫子的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其實,精英才尤其“難養”——“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