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戎國強:婚姻怎樣成了一件“馬甲”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4日 10: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寧拆十座橋,不破一樁婚”,在傳統觀念中,婚姻是“神聖”的,離婚是“難聽”的,為追求愛情而離婚,是傷風敗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思想解放運動開始破冰的年代,傳統的婚姻觀遭到了質疑與挑戰,張潔的短篇小説《愛,是不能忘記的》在社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議,爭議的“成果”之一,是恩格斯關於婚姻的一句名言,即“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得到了極大的普及。稍後因同樣原因“出名”的小説是《懶得離婚》(作者諶容,演員梁天的母親),寫一對無愛的夫妻,在社會偏見和各種現實問題的限制面前,只能維持著無愛的婚姻。小説被選入《新華文摘》,可見其影響力。

  婚姻的“神聖”外衣,至少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還沒被丟棄,離婚對當事人來説,也不是一件可以全然不忌諱周圍“輿論”的事情。

  但是,二十年後的今天,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婚姻的“神聖性”已經土崩瓦解,被“工具性”所替代。據《法制日報》報道,隨著各項樓市調控政策如二套房首付提高、三套房全面停貸、提高按揭利率、“限購令”的出臺,民眾為買房而規避政策,各種手段也應運而生,假離婚者增多,由假離婚引發的訴訟,已成為基層法院一大受案類型。

  假離婚並非新創意,只是於今為烈。此前,舊房拆遷、孩子入學,更早的福利房分配,都曾在各地引發假離婚。“神聖”的婚姻,成了一件用來套取利益或規避損失的“馬甲”,穿上或脫下,已經和羞恥心、羞恥感無關,僅僅跟房子或別的什麼實物、實利有關。

  延續幾千年的婚姻“神聖性”,為什麼如此脆弱,不堪一擊?擊破這“神聖性”的,究竟是什麼東西?一言以蔽之:以政績為最高訴求的執政行為。以“房子”為例,當房地産成為GDP最便捷、最肥沃的源泉時,各種政策措施都向其傾斜,比如“土地財政”,比如少建、慢建保障房,以一種竭澤而漁的方式,把各種資金引向樓市,給其他産業的發展、民生需求造成困難,為買房而“假離婚”,僅僅是“政績精子”受孕所形成的怪胎之一。

  這種執政模式,在微觀層面也不乏其例:需要你為“教育政績”、“民生政績”貼金的時候,民工子弟學校就是“先進”,讓你上臺領獎,看中你這塊地的時候,你就是“非法”的,是“取締”對象。要樹創業典型時,唐福珍夫婦風光一時,有違章建築也放你一馬,要強拆時,“創業典型”不管用了。這種以GDP為訴求,以權力為主導的執政行為,一定是短視的,出爾反爾的,法律往往是缺席的。缺乏起碼的誠信,讓民眾無所適從。

  再看“假離婚”人群,無論其錢多錢少,有一個共同特徵,即沒有公權力可以私用,只有把“婚姻”當作一種資源來用,有公權力的人,不但不需要離婚就能分到超過居住需要的房子,還可以把手伸到市場裏取得“房票”牟利——所謂的“市場經濟”,其“特色”就是缺乏法制規範,給了權力充分施展能量的空間。

  社會德性的培育,首先需要執政者、執政行為的誠信、恒定為示範與引導,以此鼓勵、培育民間的道德土壤。當“公平”這一公共産品供應不足時,富人也是沒有安全感的,只有拼命增加財富來自求保障,這時,什麼婚姻的“神聖”,什麼羞恥心,等等,都顧不上了——婚姻就是這樣淪為一件“馬甲”的。三十年改革,只注重經濟發展,忽視精神信仰建設,沒有道德底線,各種荒唐現象就層出不窮。

  現在來回想那個以《愛,是不能忘記的》為標誌的年代,恍兮惚兮如前朝舊事,近乎“白頭宮女在,閒坐説玄宗”。社會確實是發展了,但是“發展”就一定是進步——人的進步——嗎?把婚姻“發展”成“馬甲”後,“人”,將向何處發展?

  “丈母娘抬高房價”的年代,實際上已經把恩格斯名言改成了“沒有房子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但是,“房子”可以作為一個民族的道德尺度嗎?一個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延續了幾千年的道德文化就這樣輕易地被瓦解之後,十幾億人口還能以什麼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我們的道德出路究竟在哪?即使有一天每一個家庭都有了足夠面積的住房,何處是安放內心的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