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為利益“假離婚”對不對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9日 21: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假離婚”隨著近年來在拆遷補償、買二套房、逃避夫妻債務、孩子上學等問題而粉墨登場,成為獲取利益的工具。這條獲取利益的成功捷徑讓很多夫妻紛紛複製效倣。有法律人士認為,這不僅是對神聖婚姻的褻瀆,更潛在著巨大的風險。(1月6日《法制日報》)

    感情有風險,離婚須謹慎。許多人慨嘆,這世道真是人心不古,為了利益,連婚姻這麼神聖的事兒都能淪為工具。可是,普通人家過日子,誰會沒事兒玩“假離婚”呢?某專業房産網站曾推出一個“為買房子假離婚,你願意嗎”的網絡調查問卷,結果有64%的網友説“可以試一試”。“婚姻誠可貴,房子價更高”,離婚雖然有風險,但如果居無定所,“蝸居”的命運終究安放不下愛情。

    這世界本沒有風起雲涌的“假離婚”,但稀奇古怪的政策多了,“假離婚”也終於成為爭搶資源的私力救濟之一。在經濟理性面前,抽象的道德批判都是“浮雲”:既然企業可以光明正大地研究“合理避稅”,作為經濟實體的家庭,為什麼不能在合法的範圍內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人説“假離婚”是個道德問題,有人説“假離婚”是個法律問題,但説到底,“假離婚”其實是個經濟問題。房價在土地財政的盛宴下一路飛漲,於是有了以家庭為調控單位的“限購令”,再於是有了聰明應對的“假離婚”。從因果邏輯看,“假離婚”顯然更像利益博弈,道德或法律的問題不是原因,恰恰是公共政策對經濟利益的影響産生了的消極後果。

    當“假離婚”成為公眾應對政策的“武器”,起碼隱喻了三個事實:一是公共政策本身有漏洞;二是公共資源捉襟見肘,鑽空子的風險遠遠小于收益;三是百姓理解此中艱辛,道德批判在此類問題上早就“網開一面”。簡言之,先有不靠譜的政策,後有不靠譜的因應形式。

    沒人鼓勵“假離婚”,畢竟這是拿契約精神去飲鴆止渴,“假離婚”帶來的諸多真問題也讓人多有後顧之憂,但我們也得承認,中國式“假離婚”裏,受益者往往也是受害者,道德底線永遠大不過吃飯穿衣睡覺的生存底線。有人覺得“假離婚”太悲情,其實也未必,真心過日子的絕不會“弄假成真”;極少數趁機各分東西的,倒也省了互相猜忌的閒心,至於各自的權益,只要法律不會虛與委蛇就好。

    “假離婚”的背景是制度。誰也不能回避“假離婚”的機會成本,你可以出臺“限購令”、卻無法祭出“限離令”,就此而言,公共政策不僅需要對“假離婚”現象作出説明,更要有所反思,將社會資源的蛋糕分得更為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