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有多少乞丐夢想進入圖書館?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0日 14: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自2003年起,杭州圖書館開始對所有讀者免費開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農民工。18日,杭州市圖書館館長楮樹青在微博上表示“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選擇離開。”這一微博被轉發了5000多次,光評論就達到1200多條。不少博友直讚這位館長有北大遺風。(1月19日 《青年時報》)

    乞丐等弱勢群體也能進得了圖書館的“廳堂”,這實在是令人心頭暖意盎然的事。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這些年,城市圖書館越來越奢華,它已經不只是“知識的海洋”,更是城市現代化的“名片”。既然是“名片”,當然不是誰都能“出頭像”的,求知權也貼上了身份的“標簽”。

    説起圖書館,我們當然記得卡內基的故事:一個來自蘇格蘭的窮孩子,到美國後通過免費圖書館自學成才、並經營鋼鐵工業成為巨富,一生捐建了數千座圖書館。他的人生哲學是:給予公平的社會環境,再窮的人也能成功,而圖書館就是成功的第一個臺階。給弱勢者向上的機會,是“天堂圖書館”的本質隱喻。

    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可是,有多少乞丐夢想進入圖書館?這問題聽起來有些吹毛求疵。但我以為,對於乞丐或農民工等弱勢群體而言,求知權固然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這種權利不能只是“天空的星光”,還得照得進他們柴米油鹽的現實。知識改變命運,但如果知識只是讓乞丐還是乞丐、農民工還是農民工,則這種“開門接客”的圖書館,就不能成為人生的公平臺階。

    我們對圖書館之所以有更多想法,是因為指望這扇門能成為公平資源配置的一個摹本。一方面,城市應該像圖書館一樣,敞開胸懷接納每一個與之共冷暖的靈魂,為其提供棲息的領地,為其延展不盡的夢想;另一方面,公共服務也當摘下有色眼鏡,“無權拒絕他們、但您有權選擇離開”——這應該成為城市公共品供給的基本原則,讓“富人俱樂部”轉身為“公民俱樂部”,兌現每一個有尊嚴的公民的人生價值。

    圖書館的大門開了,連接圖書館的社會之門會否依然“庭院深深”?這個問題並非杞人憂天。“蘿蔔招聘”、權力家譜,諸如此類,足以毀滅圖書館的開放價值。一個多元的社會,在承認先賦差異的基礎上,應淡化後賦的區別——而所謂“分享”理念,也許就是擯棄市場功利思維,心存悲憫地讓每個人都能自由流動、讓每顆心都有夢想去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