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社論:居民收入終於要追上GDP了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8日 12: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月16日,北京市長郭金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十二五”期間,北京地區GDP年均增長目標規劃為8%,比“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低1個百分點;北京市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目標也為8%,比“十一五”規劃目標高兩個百分點。同樣是兩個8%,一降一升。

  對此,郭金龍表示,“降低我們的發展速度,有利於我們的結構調整。”這“一降一升”其實非常值得尋味。這意味著在“十二五”期間,北京居民收入終於有望追上GDP的增長速度了。

  讓民眾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例,既是近來中央的政策要求,也是民眾所期待的。北京市的這些舉措,順應了這一趨勢。

  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問題,其實就是要解決這種居民收入與GDP增長速度之間的不平衡。儘管,過去5年,無論是北京還是其他地方,居民收入均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老百姓也明顯感到了這兩種增長之間的脫節。

  比如“十一五”期間,北京制定的GDP增速為9%,居民收入增長目標是6%,兩個目標之間有三個百分點的差距。實際來看,“十一五”期間,GDP增速平均超過11%,居民收入年均增長超過8%,也仍有近3%的差距。以2009年為例,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6738元,年增10%;農村居民純收入11986元,年增9.2%,但2009年北京GDP為12153億元,增速10.2%——居民收入仍然沒有跟上GDP跑步的步伐。

  我們注意到,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間GDP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長8%,儘管屬於“預期性”目標,尚不是約束性指標,但是,這至少代表了一種政府經濟與發展政策的轉向——適度弱化政府發展經濟的動力,緩解地方財政饑渴,通過強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提高民生福祉。

  在過去,很多地方政府受片面“GDP主義”影響,把過多的資源用於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既影響其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也製造了財政饑渴。財政收入過快增長,不直接影響居民收入是不可能的。因此,居民收入趕不上GDP之外,更不正常的是GDP趕不上財政收入的增速。

  在“十一五”期間,我國GDP增速超過10%,而財政收入年均在20%左右。北京“十一五”期間財政收入平均增速也超過了20%,比GDP增速高9%以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北京“十一五”居民收入的增速比GDP低3%,不是偶然的。地方財政收入與居民收入的增速之間存在直接的關係。

  所以,在讓經濟增長減速、讓居民收入增長提速的同時,必須要同步遏制地方財政收入過快增長的勢頭。我們看到,北京將“十二五”期間的財政收入增速設定為9%,比“十一五”的目標降低了3%,接近居民收入的增幅。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變化,將GDP、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定在了一個大體同步的位置。

  北京如能在“十二五”期間,通過這樣的“一降一升”,在增進民生福祉的同時,又促使經濟結構完成調整,當是皆大歡喜的局面。

  期待,北京能在“十二五”期間不負民望,將規劃看作向民眾作出的承諾,讓普通市民“收入趕上GDP增長”的夢想,成真。■ 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