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502

央視網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異地高考改革,讓異鄉人權利跟上發展的腳步

特約評論員 熊丙奇

相關新聞:
    [視頻]被斥“蝗蟲”非滬籍女孩:異地高考是權利
    北京異地高考方案已初步完成 正審定

因不肯妥協返鄉讀書而輟學在家,在微博上高調爭取異地高考權利,與滬籍人士就異地高考“約辯”……近日,15歲的非滬籍女生佔海特和她的家庭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佔海特説,享受公平教育是她作為公民的權利,而推動教育公平則是她作為公民的義務。而與此同時,上海、北京本地戶籍學生家長卻反對開放異地高考,在北京,阿慶就是其中一員,她認為北京高考現狀並不像外地人或者北京人表面看到的那麼容易。

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員,對開放異地高考持完全相反的立場,尤其在流入人口多的北京、上海、廣東地區,更是如此,這是在情理之中。這種不同的立場,是由我國當前的高考制度確定的,按照當前分省按計劃的集中錄取制度,追求高考公平,對於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員來説,變為了“零和遊戲”——在本地戶籍人口看來,開放異地高考,外來人員將侵佔本地人的高考利益。

我國高考錄取制度,是將高校的招生計劃分配到各省,並且按計劃集中錄取,這種制度是1977年恢復高考時確定的。與這一制度相對應的是,實行按戶籍報名的基本規定。這在當時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利於高考秩序的建立和高校的規範招生。但這一制度安排也成為我國高考錄取地區不均衡,以及義務教育不均衡發展的根源之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的規模、速度加快,原有的“畫地為牢”的管理模式已然落後。更重要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的權益權利意識逐漸增強,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所説,“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因此,開放異地高考,必然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然而,我國選擇推進異地高考的思路,卻是在現行高考制度框架範圍內,由各省市適當放開高考報名的條件限制。這一思路,在流入人口不多、高考競爭激烈的地區,是可以行得通的,但是,在人口流入多、高考競爭程度相對弱的地區,就很難行得通,將面臨十分嚴重的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員的利益衝突。目前,北京、上海就處在利益拉鋸戰中。而不論怎樣設置高考門檻,都很難徹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要推進異地高考,就必須尋求改革的思路,直面製造不均衡的根源——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如果打破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全國重點高校不再把招生計劃配置到各省,而是在全國範圍內招生,高考按戶籍報名的制度,也就失去存在的土壤,異地高考這一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全國各地的任何考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報名考試,參加學校錄取。既能落實和擴大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又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

具體而言,我國的高等院校可以分三類,實行不同的招生。全國重點大學,由於是國家舉辦,因此,應面向全國實行招生,招生方式可以為“全國統一考試+高校自主招生”,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已經有30多所學校實行自主招生,這些學校的自主招生,只需要更進一步,即打破與集中錄取環節的嫁接,就可實行不分戶籍的招生,由此徹底實現異地高考——以北大為例,該校的自主招生筆試,就是全國範圍內的聯考,各地考生都可報名參加,如果參加聯考被北大自主招生的學生不再要求參加統一高考、集中錄取,不就實現了任何地區報名,自由申請入學嗎?

還有一類高校是高職高專,這類學校目前面臨比較嚴重的生源危機,從學校的辦學需求和生源接受教育的需求看,這些院校完全可以實行申請入學,註冊入學的方式,考生只要有高中同等學力,就可不限戶籍自主申請,這就解決了大半的異地高考問題——高職高專的錄取指標佔所有高考錄取計劃的一半左右。至於各地舉辦的本科院校,由於是當地政府出資舉辦,因此把招生名額更多給本地考生,是合理的。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州立(省立) 大學,都存在在本州(本省)招生比例最大的情形。

由此可見,只要下定決心推進高考制度改革,徹底推進異地高考,並非不可能。事實上,只有推進高考改革,才能消除高考按戶籍報名制度存在的土壤。而我國于2010年頒布的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所確定的高考改革思路,也正是如此,綱要明確提到,要推進“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評價”的考試招生新模式。這應該成為我國解決一系列圍繞升學考試存在的問題的基本思路。

專欄作家

中日當建構關於戰爭的共同記憶

中日當建構關於戰爭的共同記憶

胡澎,史學博士,民盟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畢業于日本富山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日本東洋文化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5月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安倍先生應持有自知之明

安倍先生應持有自知之明

馮昭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國際問題研究。他的作品總是蘊含著一個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辯證法,就不懂國際關係,不懂戰爭。

讓宅基地成為財産

讓宅基地成為財産

傅蔚岡,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財産法、城市化與政府監管。對中國的城市化和農地徵收制度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學術刊物和公共媒體上發表了大量的文章。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75期:孤有所養的中國難題

在官方難以提供足夠完善的孤兒福利救濟的情況下,是否給民間力量一個規範生長的空間和支持?問題是時代的符號,對問題的求解是對時代的注解。[詳細]

第374期:黃燈新規,習慣之爭非規則之爭

無論是司機還是行人,有太多的陋習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設施需要去修葺,車輪滾滾,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後。[詳細]

第373期:中國夢:每個人豐滿的現實

要堅持推進改革,釋放個人的自由,讓更多人發展自己的夢想,中國的未來必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詳細]

第372期:日本糾結的強者之路

日本一直仰視著它身旁所有的強者,從盛唐到歐美,從中華文明到工業科技。一路走來,大和民族時而謙卑恭謹,饑渴地學習一切新知只為讓自己變得更強;時而自大傲慢,以變強為圭臬,不斷擴張、征伐。[詳細]

第371期:美國夢:鴻鵠志遠 天道酬勤

“美國夢”已經成就了一個國家和無數國民。無論美國人如何討論它,都不是考慮是否放棄“美國夢”,而是如何修復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榮和背後的精神內涵,都值得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去學習和借鑒。[詳細]

第370期:求索俄羅斯:東方還是西方?

橫跨歐亞兩大洲的俄羅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為一個具有特殊的雙重矛盾性質的國家。俄羅斯,屬於東方,還是西方?[詳細]

第369期:國家精神之:德國的理性與激情

理性的德國沉穩、嚴謹;激情的德國把國家與榮譽看得無比崇高。在短暫的統一歷史中,德國國內一直在按照自身認為正確思路審慎前行。[詳細]

第368期:末日邪教“全能神”

無論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變的是他們控製成員,瘋狂斂財的本質。但只要看清他們的本質,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會被他們迷惑。[詳細]

第367期:大和魂,糾結的強者之路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異和獨特的民族,他們一手捧著柔美秀麗的菊花,一手提著鋒利的刀劍,總是神情緊張地聳立在地球之顛。[詳細]

第366期:安倍晉三,不只是“右翼”

擅長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晉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對中日關係而言不會是一件壞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