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多少錢才能買一份不惶恐的人生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3日 07: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份“月薪多少會讓你在相應的城市生活不惶恐”的調查引發網友關注,該調查顯示,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連等二線城市則在5000元上下浮動。(《華商報》10月22日)

  早在唐朝就有“長安居大不易”的説法。當年的擔憂有二,“米價方貴,居亦弗易”。1000多年過去,仍是一語成讖:CPI不淡定,樓市調而不控。皮尤世界民情項目上周公佈了一項關於中國人觀點的報告。報告顯示,中國人最擔心的問題包括物價上漲、腐敗問題和貧富差距等。儘管與4年前相比,擔心物價上漲的人降低了12%,但“物價上漲”仍以60%的比率雄居公眾憂慮的“大問題”榜榜首。

  大城市居之惶恐,主要是缺乏穩定的生活預期與心理認同。這離不開三個因素:

  一是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形成事實上的“福利洼地”,無論是教育、醫療等軟體,抑或公共設施等硬體,農村與城市有著巨大差距。只要這種差距存在,那麼,不管公共政策如何轉身,城市必然是一個充滿競爭和風險的“高地”。因此,數年前的“逃離北上廣”,才會在轉瞬之間,因“重返”而姿勢曖昧。只要城市優勢(譬如戶口福利等)不能消弭或剝離,公平、有序的契約精神不能普遍適用於各地區、各領域——再多的薪水,也難以慰藉生存壓力之上的惶惑感。

  二是收入分配改革遲滯,導致城市普通勞動者在收入上産生疏離感。資源向城市集中,馬路寬闊,樓宇高聳,個人生活空間卻漸次逼仄,消費能力趕不上城市升級的步子。《2011中國薪酬報告》顯示,去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遠遠低於財政收入和企業收入增長,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不升反降。在既有分配方式下,市場框架構建後,內容要素卻未能合理歸位,土地、利率、勞動力及煤電油運等要素價格過於行政化,最壞的結果就是窮補富、勞補資、落後倒貼發達,既不效率也無公平。這種狀況下,居民在農村可能不會有太直接的切膚之痛,而在優勢積聚的城市,就會在比對之下,産生強烈而持久的失衡感。

  三是價格體系與保障體系在某些層面的雙重失靈。這些天,有關房價許漲不許跌的新聞,主角已經從“不理性業主”轉化為地方部門,譬如江蘇無錫太湖新城“金融第一街”最南端的無錫嘉業國際城推出“限時特惠”活動,單價從1.6萬元大跳水至6900元,低調降價還是惹得政府“很惱火”;資源能源價格改革只打雷不下雨……保障層面的糾結,當然不在於不作為,而在於“如何作為”。譬如欲説還休的養老金缺口,已從試探到拋頭露面,今後是“彈性退休”還是“收費加碼”?支出預期不可期,即便9000元月薪,恐怕心裏也不會特別“有底”吧?

  人生的長短深淺,當然不是只有物質才能度量。在城市裏舒展一份不惶恐的人生,就像流行語“你幸福嗎”的發問,千人千面,萬人萬語。由高蹈回歸凡塵、由藍天回歸炊煙,思考大俗大怯的生活,誰能説這不是另一種進步呢?好在,這已經是一個越來越“既患寡也患不均”的年代,同時又是一個在糾結著梳理“民強”與“國富”關係的年代。無論城市鄉野,在免於饑寒與恐懼之後,追求一份不惶恐的人生,也算是社會奔向未來的動能。

熱詞:

  • 人生
  • 物價上漲
  • 華商報
  • 高地
  • 大問題
  • 國富
  • 民強
  • 長安居大不易
  • 2011中國薪酬報告
  • 這種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