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大浪淘沙:慈善遭遇零捐助,透明操作或可“起死回生”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2日 10: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我們發出去1000多份邀請函,卻沒有一家企業或者個人肯回應我們。”記者從貴州省教育廳下屬分支機構貴州省教育發展基金會了解到,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來,該基金遭遇“零捐助”尷尬,發出千余封邀請函無一回應。省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憶江表示,希望社會公眾不要對公益慈善機構“一棒子打死”,多伸出援助之手,以愛心為貧困學子撐起一片藍天。(10月21日中國青年網)

  據媒體報道,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貴州853萬全日制學生之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高達400多萬人。其中,高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佔在校生比例的40%,超出全國平均水平一倍;普通高中、中職中專、農村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學生貧困比例達50%,遠超出西部省份30%的平均比例。面對著一邊如嬰兒般嗷嗷待哺、急於求學的貧困學生,一邊卻是發出千余封邀請函無一回應、慈善遭遇“零捐助”的現狀,這不得不説是當前慈善事業正面臨的難言尷尬。

  其實,扶弱濟貧歷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國人之中也並不缺乏捐資助學、接濟貧困的人士,最美教師、殘疾父子的“菩薩行”等等愛心人士依然活躍在公眾的視野、依然是時代的學習楷模。但是,作為貴州省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一年多、發出千余封邀請函無一回應、遭遇“零捐助”的尷尬,卻並非偶然,實屬必然。

  作為一個慈善機構,並非政府組織、也非領導機關,自然談不上行政約束力。它的運行和發展靠的是其工作日積月累、點點滴滴形成的慈善公信力。然而,當慈善機構遭遇了“郭美美事件”、遭遇了“豪車事件”等等,這無疑是對慈善事業公信力的巨大打擊、甚至是滅頂之災也不為過。試想,連公眾捐獻的善款都要佔用、挪用的專職慈善機構,還有何公信可言?還有何信任可言?對著公信全無的專職機構,再向其捐款捐物,那豈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之舉?

  正如白岩松所言,“人群中從來不缺乏愛,關鍵是如何完善我們的法律環境,完善我們的慈善機構的建設,去激活人們心中的愛,這才是當下中國慈善事業最大的使命。不管中國如何富裕,相對貧困總會有,我們的援手永遠不會多餘。”對於此次貴州省教育發展基金會一年多遭遇“零捐助”的尷尬,其實也並非完全的壞事情。只要相關慈善組織能夠規範管理、透明操作、讓社會廣泛監督,這或許就是一次讓慈善事業“起死回生”的好機會也説不定。不過,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和組織能夠拿出痛定思痛、痛改前非的勇氣和決心,能夠做出壯士斷腕的行動,切實把慈善事業置於陽光之下、置於公眾監督之中才能見效。

熱詞:

  •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 零捐助
  • 教育發展基金會
  • 慈善事業
  • 慈善機構
  • 起死回生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