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徐立凡:管住看得見的手政府改革一大步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2日 08: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政府退出公民可自決的審批項目,不僅可以提高行政效能,還可以進一步夯實遏制行政審批環節腐敗的制度基礎。

  《國務院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近日公佈,《決定》取消和調整314項行政審批項目,其中不少項目涉及原先認定的“敏感領域”。引人注目的是,《決定》還提出,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仲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

  政府退出無須管理的領域,勢屬必然。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觸角不可能抵達社會和經濟事務的方方面面,“看得見的手”管得太多,既管不了也管不好,而且無謂增加過多行政成本。這些成本,又往往會通過公民、法人等組織的分攤而消化,實際上,會阻礙社會和經濟輔助力量的發育生長。越來越繁雜的社會和經濟事務,需要非政府力量的參與治理。

  另一方面,成熟社會的養成,從來都是以內生性力量為推手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能力培養自己的合作方式、行業規範,這些方式和規範往往因為貼近現實而更有效率,因此,可以起到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還要看到,政府退出,從根本上説就是行政審批權力的下放或交還。不合理的行政審批權,不僅意味着社會負擔的加大,還意味着尋租空間的創設。政府退出公民可自決的審批項目,不僅可以提高行政效能,還可以進一步夯實遏制行政審批環節腐敗的制度基礎。

  當然,從現實來看,政府退出該退出的領域,是利益鏈條的正向重組。意義再重大,作用再積極,也可能遭遇形形色色的軟硬阻力。從這個角度講,要防止政府退出只是名義上的退出。實際上,政府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以及怎麼管,已經建立了比較健全的行政法體系。批次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就是行政法對行政關係的調整,而在上級法層面,也有較完善的法規設計。

  讓政府退出公民可自決項目別停在名義上,需要系統性和結構性的改進。其一,是嚴格按照行政許可法等制度行事,否則嚴肅追責;其二,是盡可能厘清行政審批環節的利益格局,剝離附着其上的部門和個人利益,使行政中立化客觀化。如果政府是不必要的利益方,那麼,通過各個環節尋求利益就會成為不可消解的內在衝動,政府退出就可能成為空話。類似無視行政許可法的事情仍可能發生。其三,是在公民可自決的事項上,盡可能創造條件擴大其權利或選擇空間,如此,才能發揮其創造力和實踐力,進而激活更多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能量。

熱詞:

  • 政府退出
  • 看得見的手
  • 自決
  • 行政審批項目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