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楊攀峰: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教師節送禮”?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9日 11: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昨天是教師節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了,下班前同事急急忙忙的收拾着辦公桌,我問有什麼急事,他告訴我説,教師節了,要給老師送禮去。我這才想起來又到教師節了,下樓一看,這趕着去送禮的還不止一人。

  這一幕也許已經司空見慣了,但是不得不引人深思。最近幾年,教師節不只是教師的節日了,更是媒體和輿論的節日。各種新聞媒體解讀教師節送禮現象,於是乎喊罵聲、批評聲、叫屈聲,等等不絕於耳,還有人發出了一種教師節拒絕收禮的倡議。仔細想想,會有人把這種倡議當回事嗎?不會的,沒有人會把這種道義上的説教來付諸行動,人們早已適應了"天下攘攘皆為利來"的社會風氣,人們更明白"禮多人不怪"的江湖道義。説到底,教師節送禮已經成為了一種"必須"。

  有幾位同事説過一些自己孩子身上的事,有那麼一回家長輕視了這檔子事,結果第二天立竿見影,孩子座位立馬從前幾排換到了最後一排。還有説,不送禮這作業是寫了一遍又一遍,成了變相體罰。我寧願相信這是假的,但的確存在。不送禮帶來的消極後果如此明顯,我們的家長們怎能冒這天下之大不韙呢?教師雖然沒有公權力,但在同等的教育條件下,他卻有着支配教育資源的隱性"權力"。所以,當全社會對教師節送禮行為産生集體焦慮的時候,我們不妨視其為社會對於權力的焦慮和迷戀。教育行業不是社會風氣的真空地帶,焦慮傳染在所難免,甚至由於教育百年大計的重要,教師"權力"被放大了。如此,教師節送禮和過年過節官場送禮可以等量齊觀了。它需要完成的是對"權力"的一種儀式,有了這個儀式,家長可以安心,久而久之,接受者也心安理得,看成一種"當然"和"必須",而那些不送禮的人會在接受者的潛意識裏成為"異類"。

  當送禮者和接受者都把這種儀式視為一種理所當然,我們的社會雖然還存有那麼多的道義號召,也有教師坦露出接受禮物的難言之隱,但是道義上的"應該"和行動上的"應該"往往又自相矛盾。中國人沒有忘記老祖宗趨利避害的遺訓,很多事情,説一套做一套,以至於搞得很複雜,讓人很焦慮。就像教師節送禮這檔子事,任其發展,惡性循環,"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卻依然招搖過市。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教師節送禮呢?道義之説不必贅述了,有人主張禁止收禮,這樣的做法看起來來勢洶洶,但實行起來必然變摸走樣,這種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對解決問題成效不大。更何況尊師重教、禮尚往來是一種優良傳統。所以,一味的放任和完全的喊打不是處理問題的最佳選擇。這裡有一個必須明確的問題是,給教師送禮和教師收受禮物歸屬於什麼範疇?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

  表面上看教師節送禮完全屬於道德範疇,是學生通過物質的方式對老師辛勤工作的一種感恩和讚美,無私奉獻的老師即便是收受了禮物那也只是道德上的純度不高。但是筆者認為如果教師收受的東西涉及金錢和教育資源的交易,就超出了道德約束範圍,不能再把它看成個人的道德自律問題,是毋庸置疑的。送禮數額動輒數百成千,甚至上萬元,遠不像吃吃喝喝或收點小禮物那麼簡單,若認定為不正之風,無異於縱容這一行為。所以教師收受禮物還得在法律範疇找到更可靠的約束。

  總之,在教師節送禮問題上,響應倡議,拒絕收禮,是一種道德約束,但如此多的倡議而又如此普遍的收受,更生動的説明道德規範的窮盡和對法律規範的亟待建立。

熱詞:

  • 教育資源
  • 尊師重教
  • 教育行業
  • 消極後果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