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岳中雲:異地高考如何因地制宜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7日 11: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就異地高考問題,教育部長袁貴仁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作了進一步解析。此前數日,國辦轉發教育部等部門的有關“意見”明確要求,各地隨遷子女高考方案應于年底前出臺。“因地制宜”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理念。

  顯然,異地高考是一個牽涉面相當廣、不同利益群體進行利益博弈的問題。這個不同群體,首先就是1000多萬隨遷子女,讓他們全部回到原籍不合適。其次就是流入地群眾的子女,隨遷子女在本地高考,勢必會稀釋本地的高考錄取率,這會讓本地人感受到利益受損。其三就是“高考移民”,他們會向特大城市和落後地區兩個方向移民,前者一般錄取率相對較高,後者的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如果異地高考制度設計不當,勢必會引導這個投機群體伺機取利。

  各地隨遷子女情況多有不同,高考的實際環境條件也有差別,因而由各地拿出一個具體實際的辦法,顯然要比全國一刀切更貼近現實。但這個“因地制宜”,顯然不是放任不管,也不能隔靴搔癢。其精神核心乃是要求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切實解決隨遷子女高考問題,又不致過度損害當地群眾子女利益。

  由此,對隨遷子女高考設置一定門檻,是一個積極穩妥的辦法。沒有門檻,完全放開,勢必導致移民群體紛紛投機,高考秩序必亂。門檻過高,又顯然於事無補。袁貴仁説,這個條件準入,有家長條件,就是得有穩定工作、住所、收入等;有學生條件,就是在本地接受教育達到一定年限;有城市條件,就是城市有自己的發展需要和承載能力。這應當是一個比較務實的準入原則,但如何把握好這個原則,考驗方案設計者的智慧。

  在利益主體多元的情勢下,不必諱言利益衝突,關鍵是要有正當合理的利益博弈機制。異地高考方案,就是隨遷子女和本地子女雙方利益博弈同時防範移民投機的産物。這個門檻的設計就應當是雙方進行公開利益博弈的結果。因而,在方案設計時,得做足充分的調研,得切實地聽取隨遷子女家長和本地子女家長的意見和建議。

  好的政策不僅是要維護、保障和平衡不同群體的切身利益,本身也應形成良善的導向,而不能成為被尋租、被鑽空子的工具。在這個意義上,異地高考方案,不僅是要防止移民群體的投機,更需要防止一些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通過腐敗等手段謀取高考權利。如此才能保證隨遷子女群體異地高考的公平與公正。

熱詞:

  • 高考移民
  • 隨遷
  • 高考制度
  • 錄取分數線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