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袁新文:異地高考,懸念待解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3日 10: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于2012年年底前出臺。這意味著,打破幾十年不變的“戶籍堅冰”、實施異地高考將真真切切成為現實。

  然而,由於具體方案的制定交給地方,這項政策不可避免地給人們留下諸多“懸念”。

  異地高考能防止“高考移民”嗎?儘管意見明確要求各地要加強對考生報考資格的審查,但是,在一個誠信缺失的社會裏,要防止異地高考異化為移民高考,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只有在制度設計、政策執行、監管監督等方面嚴防嚴控,方有可能為異地高考創造出乾淨的環境。

  異地高考的門檻究竟有多高?在具體政策尚未出臺之前,社會對於異地高考關注的焦點,自然是口子究竟開多大,條件究竟有多嚴,門檻究竟會多高,誰家的孩子有資格參加?人們深感疑慮的是:如果條件太嚴、門檻太高、數量太少,到頭來只是少數人受益,異地高考會不會在高考公平的旗幟下製造一種新的不公平?

  異地高考能實現共贏嗎?異地高考之所以“千呼萬喚始出來”,被認為是利益博弈所致。有人主張,“戶籍堅冰”是阻礙高考公平的重要因素,須儘早打破;但有人擔心,異地高考會損害流入地學生的利益。雖然可以採取適當增加高校招生計劃等措施,但在制定招生政策、調配招生計劃過程中,能否兼顧各方利益、實現多方共贏呢?

  除了這些疑慮之外,人們對於京津滬等一線城市的異地高考方案尤為關注。這些地方實行異地高考難度大、敏感度高,因而其政策具有明顯的導向和示範效應。最新統計顯示,在上海市2300萬常住人口中,外來常住人口接近1000萬;近10年來,該市戶籍人口高考人數從10多萬下降到今年的不足6萬,然而出生人口卻連年保持在18萬左右。對於這些複雜的生源“變量”,政策制定如何取得民意的最大公約數,須慎之又慎。

  異地高考是一塊硬骨頭,在經過多年呼籲之後,已然無法回避,必須直面難題。如今時間表已經確定,但如何啃骨咬筋、推進改革,仍然懸念重重。而要讓懸念不至於變成懸疑,各地在制定方案時,應當傾聽公眾呼聲,回應百姓關切,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否則,如果因方案制定失當而引起新的教育不公,那可就真的是“玩懸”了。(袁新文)

熱詞:

  • 懸念
  • 高考移民
  • 教育不公
  • 考生報考
  • 招生計劃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