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趙永升:歐盟體制不改,危機仍會發酵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6日 09: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歐債危機遲遲未決,是因為歐盟自誕生之日起,便帶有西方民主這個“天生缺陷”。

  西方民主有其不可克服的短板,筆者在此僅提及主要兩項。一是民主的“無遠期”:由於有選票的巨大壓力,決策者必定短視,即使有心也無力做出中長期規劃。此外,選民也是眼前優於長遠,他們選出的也自然是有利於其自身短期收益的候選人。二是民主的“無效率”:民主由於號稱要反映更廣泛的民意,因此在有分歧的議題上,不同黨派與力量需要較長時間角力,決策過程過於冗長,效率奇低。

  由於“放大效應”,西方民主擴大到歐盟層面,其內在缺陷也被放大。在常態下,西方民主在歐盟的各個成員國裏還湊合行得通,其對決策有效性的鉗製作用也不是很大。但歐洲人直接將西方的民主體制克隆到由多個國家所組成的歐盟上來,其內在缺陷就被放大豈止27倍。歐債危機爆發後的種種跡象,都在反映西方民主生搬硬套到歐盟時導致的發酵作用。

  新瓶裝老酒,西方民主已不適宜用來處理今天的歐債危機。首先,縱觀歐盟27國,如果將總統大選、議會和市政選舉等都加在一起,幾乎每個月歐盟至少都有一個國家在進行不同類型的選舉。可以想象,一項決策如果要在27國都通過,沒有足夠的耐性和妥協顯然不行。在常態下也就罷了,但在歐債危機這種“火燒房”的危急時刻,歐洲人還要按照四平八穩的常規模式,顯然僵化。其次,高棄權率和微弱優勢,表明歐洲的很多選舉已不能真正代表民意。選舉多如牛毛,以至於很多選民乾脆棄權。法國總統大選時,20%多的選民棄權,而議會選舉時42%的人棄權。奧朗德更是僅以不足3%的優勢入主愛麗舍宮,如何能説他代表的就是絕大部分民眾的意願?顯然,作為常態政治體制的西方民主,早已不適宜歐盟在非常態下用來處理歐債危機了。西方民主這個“酵母”不但使歐債危機的持續時間拖延,同時使歐債危機的規模擴大。

  面對西方民主這個“酵母”,該開什麼藥方?筆者認為歐債危機這個大釀缸裏需要加入“集權”的催化劑。集權,歷來以其有效性著稱;沒有集權,歐洲仍將是一盤散沙,歐債危機也將繼續發酵。歐盟各國的黨派、民族和國家利益盤根錯節,各成員國的選舉永無休止,成員國內部的政府更迭過於頻繁,又如何能確保政權的穩定性以及政策的連續性?難怪面對歐債危機,歐盟顯得如此無可奈何。

  德國的“預算聯盟”其實是一定程度“集權”的翻版。德國一直主張的“預算聯盟”或“預算紀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德國希望在歐盟層面增加“集權”的主張。但由於是民主體制,在歐盟中德國的主張最終是否能獲得通過,依然還要看諸多國家的多方博弈。

  民主在歐洲曾經功不可沒,但歐洲人由於長期的領先而自負、孤傲,死守著老掉牙的西方民主,以至於歐債危機到了今天病入膏肓的地步。在筆者看來,歐債危機是人禍遠勝於天災。其實,任何一種體制,都沒有永久的優越性;倘若不加以革新,再優越的政體也將被歷史所淘汰,西方民主也不例外。▲(作者是全法中國法律與經濟協會副會長)

熱詞:

  • 西方民主
  • 集權
  • 危機
  • 酵母
  • 成員國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