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赫芬頓郵報》:中國投資美歐有何不同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6日 0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美國《赫芬頓郵報》6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投資美歐有何不同? 不久前,中國大連萬達集團宣佈收購美國AMC公司。這筆交易可以説是雙贏,對AMC的老闆和僱員都有利,而中國投資者可以學到電影發行以及如何擴大中國軟實力。不過,該交易凸顯中國對美歐直接投資所引發的複雜問題。

  當投資者是中國企業時,會有什麼根本的不同嗎?有相同,也有不同。

  外資流入引發政治擔憂史有前例。在歐洲,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跨國公司帶來可口可樂化(可口可樂和殖民化的合成詞,指全球化或文化殖民——編者注)。當時歐洲人擔心美國的投資不僅是為了錢,伴隨而來的還有美國的管理風格和文化價值觀,這些最終可能取代和破壞歐洲文化。

  現在回頭看,我們知道對外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影響是積極的,如增加經濟活力和效率、創造和保證就業、促進研發創新及加深經濟上互相依賴等。從歷史的先例判斷,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雖然一開始遭遇政治抵制,但最終會獲得主流承認,因為它有助於經濟增長。

  不過,中國投資也給美歐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首先,中國投資的流入對富國來説是新情況。後者更習慣於投資新興、有問題的經濟體,而不是被當做投資接受者。縱觀20世紀,直接投資幾乎都是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最近的現象是新興國家(主要是中國),開始對發達國家投資。投資歐美可使中國企業提升全球價值鏈,但這可能給一些歐洲政治人物帶來某種“生存”問題。而且中國的很多投資可能有助於中國出口,從而不會帶來以前富國對外投資所創造的那種高薪工作。

  第二種新特點是中國投資者所處的政體。中國的集權政府造成西方民主國家對中國投資敏感。在許多國家,公司的對外投資純粹是商業決定。而在中國,國家控制尋求對外投資的公司,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這些公司是在實現戰略目標,而非追逐利潤最大化。

  安全環境構成第三個新挑戰。中國是一個潛在軍事對手,同時對“無賴”國家大量投資。中國在某些領域的投資可能助長商業和國家間諜行為,導致技術流入解放軍或無賴國家之手。另外,與歷史上不同,技術的流動迄今一直是單向的,投資者在東道國學到技術,然後輸回中國。最後,歐洲國家將變得依賴中國投資,這會使中國擁有政治和安全籌碼。▲(作者索菲默尼耶,汪析譯)

熱詞:

  • 美歐
  • 中國出口
  • 投資者
  • 軟實力
  • 西方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