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廣州日報:誰來幫公眾看好政府錢袋子?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6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社會臥虎藏龍,代表看不懂的預算報告總會有人看得懂。另外,“打醬油”也是生産力,公眾圍觀必然對決策者形成巨大心理壓力。

  預算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徵集意見昨日截止。截至前晚,在全國人大法律草案徵求意見系統中,草案徵集到的意見超過30萬條,超過了去年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徵求意見時收到的23萬多條。

  與去年個人所得稅修正案徵求意見的張揚相比,預算法修正案徵集意見稍顯“低調”,沒有專門的新聞發佈會,沒有太多報道,如果不是全國人大網的常客,都不曉得有這麼回事。即便如此,仍能收穫超過30萬條意見,足以窺見公眾對被喻為“經濟憲法”的預算法之關切。有人説,連乞丐都關心預算法,因為他用乞討來的錢買東西時也在納稅,看來還真是這麼回事。

  逾30萬條意見,能否撬動《預算法》像《著作權法》(草案)一樣來次大修,還是笑罵由人,我自為之?有待觀察。此番預算法修正案徵集意見攪動一池春水,普通公眾之外,許多法學、財稅專家也開出許多“藥方”,譬如“技術派”建議增加人大預算工委編制,以應付沉重的初審業務;“權利派”建議減少授權,增加人大審批。以各自學術認知切入這個公共話題,即使言之鑿鑿、貌似有理,盲人摸象亦在所難免。只因政府預算,或者説看好政府“錢袋子”,不僅是一個經濟、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法律、政治議題,甚至涉及權力授予與歸屬。假如不在這個層面切入,就算增加人大初審人手,政府亂花錢的現象也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觀。

  政府預算體現著公眾的授權與限權過程,它的邏輯起點是:政府的每一分錢都來自公眾,因此要受到公眾約束。而在一個缺乏這種約束的現實中,政府官員與民眾都會出現“財政幻覺”——官員以為財政資金是“自己的”,愛怎麼花就怎麼花,別人管不著;民眾也認為反正這錢不是我的,他們想咋用就咋用,輪不到自己説話。經過多年的覺醒,“雙重幻覺”的平衡已被打破,而呈現單邊性,且這種單邊性隨著公共財政“蛋糕”的迅速做大而進一步固化。

  由於不同的政府機構可能有不同需求,從而可能誘導預算決策偏離公眾意願。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設計某些制度,給預算決策者一定的壓力,使其做出的預算決策儘量與公眾願望保持一致。“瓶頸”恰恰就在這裡,公眾在政府預算中的參與不足,沒有足夠的機會、渠道和參與預算過程,難以對決策者形成壓力,約束與監督幾近虛無。雖然相關的制度設計中,這項職能形式並未虛置,由各級人大承擔著,然而剛性不足,績效欠奉。至於原因,一言難盡。其中,大多數業餘代表的專業素養不足,預算報告尚看不懂,審批監督從何説起?

  進一步提高預算透明度與公眾參與度,或許是提升政府預算科學性、民主性、合理性的可行之道。一方面,社會臥虎藏龍,公眾中匯集著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和精英,他們也不乏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代表看不懂的預算報告總會有人看得懂;另一方面,“打醬油”也是生産力,公眾圍觀必然對決策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減少決策失誤,提高政府預算透明度的意義正在此。善治例子是,中央部門近年定時向社會公開財政預算、決算,有效地按住了各部門三公經費的增長勢頭。

熱詞:

  • 錢袋子
  • 預算法
  • 人大網
  • 政府預算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