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田勘:要麼冠軍,要麼一無所有?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2日 07: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中國女子舉重運動員周俊在倫敦奧運會上三次試舉失敗而無緣獎牌,部分媒體報道時使用了“恥辱”一詞。7月31日,雲南《都市時報》就此專門向周俊登報致歉:你(周俊)既已上場並全力以赴,已是我們的英雄。

  如果足夠真誠,這封不算太晚的道歉信應該多少可以平復一下周俊受傷的內心,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促使所有人對我國競技體育進行全方位省思。如果能借著倫敦奧運的契機進行理解和反思,也許未來能改進對中國職業運動員的培養。

  我國一些職業運動員的第一種艱難是,要麼你是冠軍,要麼你就一無所有或一無是處,哪怕你拿了銀牌。這次奧運會上,56公斤級舉重選手吳景彪拿了銀牌,卻幾度落淚並鞠躬致歉,稱自己“愧對祖國”;與易思玲參加同一項目的喻丹拿了銅牌,也説“對不起”。

  我們的運動員拿不到金牌就幾乎等於失敗,所以連拿到銀牌的吳景彪都要説“對不起”,沒一點成績的周俊當然就是“恥辱”了。更有甚者,當運動員預期能拿到冠軍又意外失手後,還會殃及父母和家人,這正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相對應,不過,痛失金牌後的世態炎涼可能更甚于拿到金牌。當預期的金牌拿不到手時,不僅運動員備受冷落,就連被地方體育官員接來觀賽的運動員父母也再無人過問,更沒人送老人回家。

  運動員拿了冠軍就有完美的人生並衣食無虞嗎?未必。這就涉及我國職業運動員的第二種艱難——退役後生存艱難。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對獲得金牌的運動員獎勵9000元,到今年獎50萬元,奧運冠軍的獎金在28年間漲了82倍。如果再加上各省市和企業的獎勵,如今一名奪金的運動員至少會獲得150~200萬元的獎金。

  如此巨獎當然可以解決一名運動員後半生的生活,然而,對於所有中國職業運動員的培養模式——只有專業技能訓練,沒有生存本領或職業謀生手段的訓練——這種巨獎可能也無濟於事。當坐吃山空成為無情現實之時,這些金牌得主的生存就舉步維艱了。一項對奧運會金牌運動員後期生活狀況的調查和統計顯示,儘管退役後有的從政、有的經商、有的當教練,但只有6%的人能回歸普通人的生活——其競技體育技能只是屠龍之技,沒有其他可以謀生的技能。

  此外,做一名職業運動員還需要切斷、淡化和壓抑個人情感,而且這很多時候是強迫和被迫的,運動員有時甚至要表示感謝。例如,吳敏霞的母親患乳腺腫瘤,有關方面卻對她隱瞞了8年;羽毛球運動員王曉理的外婆因病去世,直到湯尤杯結束才告訴她,以至她當場蹲地痛哭:“你們知道,就我一個人不知道。”

  當一個同胞選擇做職業運動員時,幾乎就選擇了“大義滅親”和生活于“善意的謊言”中。正如喻丹所説,“家裏人為了不讓我擔心,有什麼事一直不跟我説”。

  這些,都使我們的職業運動員難以達到快樂運動和享受奧運的境界。而國外以俱樂部方式從事體育運動的專業運動員,卻有足夠多的個人選擇。

  在北京奧運會上,劉翔的對手梅裏特的奶奶去世,他選擇了退賽;在2012年的蒙特卡洛大師賽上,德約科維奇在訓練場上收到祖父因病去世的消息,但他選擇用繼續比賽來告慰離世的至親,他説:“我有過退賽的打算,但是我隨後意識到自己的職業生涯以及生活都還要繼續下去。我知道自己無力去改變任何東西,生活總是不斷帶給你一些東西也不斷帶走一些東西,這是生命的正常軌跡。”

  當一名職業運動員能不被“善意的謊言”欺瞞,而且能獨立決定自己的運動生涯和怎樣參賽、退賽時,他就不僅擁有了自己的權利並被尊重,也能鍛鍊並獲得最好的生存能力。而這,正是本土職業運動員最為欠缺的。

熱詞:

  • 退賽
  • 職業運動員
  • 德約科維奇
  • 善意的謊言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