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密切黨群關係 推動歷史前進(黨旗飄揚——紀念建黨95週年)

國內 人民日報 2016年07月05日 10: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對話人: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本報編輯:徐 馨 任飛帆

  ●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種是把共産黨人神話,脫離群眾,不通人心,不接地氣,好喊口號甚至公式化、概念化,缺乏藝術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種是一味表現人性的複雜性和陰暗面,甚至把黨員形象人為地醜化,墮入“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陷阱

  ●在社會轉型時期特別是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互聯網時代,提升重大題材創作的影響力要直面人生,開拓未來,創作者要兼具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要嚴格區分主流與支流,同時不能因為肯定主流而否定支流的存在

  ●塑造好黨的形象,要重點表現好共産黨人的理想信仰,即對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無限忠貞,這是與時俱進的精神靈魂;要突出寫好共産黨人與人民的血肉關係,展現好黨性與人民性的關係

  編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産生了深刻的變化,藝術作品如何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藝術地再現黨在新的歷史形勢下的職責和作用?

  仲呈祥:中國共産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黨領導的革命文藝和人民文藝努力塑造好黨的形象,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一項神聖任務,也是一種光榮傳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的任務儘管有所不同,但文藝畫廊裏都塑造出一大批真實、生動、感人的共産黨員藝術形象,深刻揭示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偉大真理,密切了黨和人民的血肉關係。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思想解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文藝作品如何正面塑造好黨的形象,的確成為一個必須正視和解決的新課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創建的“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代表歷史前進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精闢指出,這離不開哲學精神的指引,離不開歷史鏡鑒的啟迪,也離不開文學力量的推動。我理解,這第一個“離不開”是講哲學方法;第二個“離不開”是講重視歷史經驗,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營養;第三個“離不開”中的“文學力量”,不僅指狹義的文學,而且泛指一切以審美方式把握世界的文藝形式。

  塑造堅持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中國共産黨人形象,成為新時期文藝創作的主旋律之一。一方面,要珍視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資源,努力實現題材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創作人員的優化組合,創作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和諧統一的具有較高史學品位和美學品位的精品力作,為繼承和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提供正能量。以電視劇創作為例,編劇王朝柱在黨史、軍史專家鼎力支持下,近30年來“寫花了一頭黑髮,寫掉了一腔白牙”,把黨領導人民創建新中國的歷史搬上了熒屏。另一方面,新中國建設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涌現了大批優秀共産黨員,催生出如《焦裕祿》《楊善洲》和《黨員二愣媽》《馬向陽下鄉記》等一大批影視作品。文學及舞臺藝術,也出現了不少力作,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優秀共産黨人藝術形象,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準確塑造中國共産黨的形象,能夠增強人民對黨的熱愛和信念,引領人民推動歷史前進。2014年我率領中國文聯部分老幹部在海南島采風,目睹當地人民對電影《紅色娘子軍》的深情,謝晉導演半個世紀前拍攝的一部電影,至今還被當地人記在心底,而歷史上紅色娘子軍在海南島只存在了一年多。這再次證明人民離不開文學力量和藝術力量的推動,離不開黨的形象的感召和引領。

  編輯: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們在通過藝術作品塑造黨的形象方面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

  仲呈祥:首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自覺認識文藝作品塑造好黨的形象對於提升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精神素質的引領作用、對於加強黨自身建設的永恒教育價值,確保以作品的史學品位和美學品位去感染讀者和觀眾,切不可消極迎合低級趣味。其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精神的指引,堅持刻畫好黨的形象的理想性格的“質的規定性、表現的豐富性、情致的始終如一性”的辯證統一。要著力謳歌共産黨人“質的規定性”的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揭示他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高遠境界;也要以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展現共産黨人個性的多樣性和人性的豐富性;還要遵循真正的共産黨人的情感邏輯、性格邏輯與思維邏輯,彰顯他們可貴的精神定力。

  塑造好黨的形象,要重點表現好共産黨人的理想信仰,即對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無限忠貞,這是與時俱進的精神靈魂;要突出寫好共産黨人與人民的血肉聯絡,展現好黨性與人民性的關係。電視劇《陳雲》《彭德懷元帥》等在這方面就感人至深,其諸多細節表現出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人性魅力,這樣的藝術形象具有巨大的精神正能量。

  編輯:當然,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特別注意和防止一些錯誤傾向?

  仲呈祥:我認為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種是把共産黨人神化了:脫離了人民群眾,不通人心,不接地氣,好喊口號甚至公式化、概念化,缺乏藝術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這類作品中,黨員沒有家庭生活、沒有情感,這樣的作品沒有生命力。另一種是一味表現人性的複雜性和陰暗面,甚至把黨員形象人為地醜化,墮入習近平總書記所批評的“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陷阱。這兩種不良傾向的病根確實是離開了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精神的指引。

  塑造好黨的正面形象,必須堅守唯物史觀與辯證法,從創作的哲學思維層面上以執其兩端、關注中間、兼容整合、全面辯證的和諧思維去取代長期影響、制約我們的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好走極端的單向思維,從而從根本上療治審美創造思維方面的病症。

  編輯:在社會轉型時期特別是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如何提升重大題材創作的影響力?

  仲呈祥:我的回答是:直面人生,開拓未來。創作者要兼具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要嚴格區分主流與支流,同時不能因為肯定主流而否定支流的存在。毋庸諱言,在共産黨引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前行的道路上,少數理想喪失、意志不堅定者腐敗墮落,甚至令人觸目驚心。現實主義藝術不能在事實面前閉上眼睛,相反,應該用鏡頭和筆,藝術地揭露剖析腐敗墮落者的心靈軌跡和精神蛻變,以反面的藝術形象警示全黨、警示人民,從中汲取寶貴的歷史教訓。但是,藝術辯證法的奧妙是把握好“度”。藝術在直面這種嚴酷現實的同時,絕不能忘記共産黨人的任務是引領人民去開拓未來,也就是説直面現實時要給人以理想、信仰和希望,不能讓人失去對黨的信念和對美好未來的希望。電影《生死抉擇》、豫劇現代戲《全家福》等作品,就成功刻畫了黨內個別腐敗分子的藝術形象,辯證法的度把握得很好,電視劇《海棠依舊》也直面塑造了“四人幫”爪牙的反面形象,既讓觀眾審視了他們的醜惡靈魂和卑劣行徑,又讓觀眾洞察出他們必然滅亡、人民終將勝利的歷史命運。

  在互聯網時代提升重大題材文藝作品的影響力,首先必須堅守中華民族近現代以來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和基本國情,萬勿“以洋為是”“以洋為尊”“唯洋是從”。以中國電影為例,我認為在百餘年的歷史中至少有以下創作傳統和文化積澱值得記取:第一是上世紀40年代的進步電影傳統,以《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等為代表;第二是新中國誕生後的人民電影傳統,代表作有《青春之歌》《紅旗譜》《野火春風鬥古城》等等;第三是改革開放之後與時代共脈搏、與人民解放思想共呼吸的反思傳統,代表作如《牧馬人》《天雲山傳奇》《老井》《人到中年》等。我們應當珍視這些傳統與積澱,並在傳承的基礎上實現創新性的轉化與創造性的發展。舞臺藝術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像秦腔《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尊重藝術規律,以人民為中心,表現中國共産黨人形象,觸及現實課題,走的就是值得稱道和推廣的有中國特色的戲曲藝術創作道路。

  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任何精神生産在生産自身的同時,也在生産自己的欣賞對象。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尤其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中華文化基因、中華美學精神和審美風範,務必把服務群眾與教育引領群眾、把適應大眾需求與提高大眾素養結合起來,要下功夫培養沉穩、深刻、幽默、高雅的社會文化氛圍和審美情趣,要讓互聯網成為營造這種氛圍和情趣、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萬勿放棄引領,唯票房、收視率、點擊率是從。

  版式設計:蔡華偉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