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IMF:發達國家寬鬆貨幣政策宜多角度放眼量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27日 13: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訪:發達國家寬鬆貨幣政策宜多角度放眼量——訪IMF經濟學家孫濤

  新華網華盛頓9月26日電(記者樊宇)本月,歐洲、美國和日本央行相繼推出了刺激性的貨幣政策。雖然出臺的背景各有不同,但它們都不約而同選擇了資産購買計劃。其中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推出的“開放式”量化寬鬆更因為美元的國際主要儲備貨幣地位而廣受關注,其政策的利弊得失和外溢影響引發了眾多討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高級經濟學家孫濤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看待全球主要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宜超越非危機時期傳統意義上的貨幣政策,從危機視角著力,而新興經濟體也應謹慎應對。

  孫濤説,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主要央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將利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大幅提供最後貸款人救助、強化公開市場操作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等。這些措施已非傳統意義上的以支持經濟增長和就業為目的的貨幣政策,更大意義上是應對危機的舉措。

  孫濤認為,分析包括量化寬鬆在內等措施的效力,如果從支持經濟增長和就業的角度看,這些措施不會很快奏效,因為政府、居民和企業舉債過多,銀行依賴批發融資等痼疾短期內難以解決;但從防止危機蔓延加劇的角度,這些措施是必要的。

  但他同時指出,從中長期看,這些危機應對措施可能帶來一些負面效果,如債務國政府和銀行的融資壓力減輕可能導致國家改革動力減弱。

  孫濤説:“央行逐漸替代金融機構成為銀行間同業拆借的主角,持有大量國債,甚至成為部分經濟體的直接資金供應方。這樣,金融機構就找到了新的融資依託點,‘上癮'于央行的流動性支持,不急於推動從批發融資向零售融資的結構轉變。”另一方面,寬鬆貨幣政策客觀上減少了政府在財政和金融市場監督等改革上的迫切性,使流動性危機和債務危機之源繼續存在。

  此外,從中長期看,央行的寬鬆政策可能推高通脹率,擴大名義國內生産總值(GDP)規模,客觀上降低本國債務佔名義GDP的比重,從而稀釋國內外債權人債權。

  而將利率長期保持低位還可能助長投機型資本流動,導致資金流向利率和經濟增速較高的經濟體,推動危機國家的貨幣貶值,而其他國家貨幣升值。如果升值國家還持有危機國家債權,則這些外幣債權所能換回的本幣數量就會下降,導致國際債權人的債權被稀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5日發佈了孫濤參與撰寫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的分析章節。報告指出,長期將利率保持低位將帶來副作用,其中包括助長金融機構的過度冒險行為。

  孫濤在分析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時指出,如果從支持經濟增長和就業的角度來看,這些政策傳導短期看效力有限,即主要央行投放的大量貨幣目前沒有推動銀行增加放貸、沒有刺激企業擴大投資,也未能促進居民增加消費。

  “出現這些情況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為在危機狀態下,銀行、企業和居民的上述行為是理性選擇。只有危機現實和危機預期成為過去,央行的上述危機救助政策才可能轉化為貨幣政策併發揮作用”,他説。

  在談到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産生何種影響時,孫濤指出,從積極角度看,如果這些危機應對政策最終能穩住金融市場,防止危機蔓延,促進經濟增長,則有利於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和增長。但其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值得警惕。

  他説,無論危機國家經濟是否迅速復蘇,新興市場國家都可能面臨資本流動波動增大、匯率波動壓力再現、信貸擴張、通脹壓力上升、資産價格波動和宏觀經濟管理難度增加的情況。

  孫濤強調,在國際經濟、貿易、金融聯絡已十分緊密的當下,如果危機國家放寬貨幣政策能避免危機蔓延和加劇,這將為中國創造有利的外部經濟環境,但中國需時刻準備應對隨之而來的其他潛在負面影響。

  孫濤認為,適時、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建立發達、透明、開放的金融市場,將有助於中國無論在繁榮還是危機時期調配和使用全球金融資源。

熱詞:

  • 寬鬆貨幣政策
  • IMF
  • 經濟學家
  • 政策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