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雅典數千華商一年內撤離 留守華商“變招”尋出路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7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大量華商的撤離,華人商圈關門的商鋪越來越多。羅彥軍

生意難做,多數商鋪貼出了“概不賒賬”的告示。 羅彥軍

  三成華商虧本,數千華人一年內撤離希臘

  雅典的廣東籍華商很少,明叔是其中的代表人物。20多年前從廣州來到希臘,先掌勺後賣服裝,經歷過風風雨雨,如今的明叔頗為豁達。雖然希臘債務危機已經讓他的營業額下降了2/3,但用他的話説,“馬死落地行”(粵語方言),總是有解決的辦法的。

  明叔的心態只是雅典眾多華商中的一種。面對洶湧而來的歐債大潮,咬牙堅守者有之,無奈離場者有之,另辟新土者有之。原本默默耕耘的他們,被這股巨浪推向了前臺。南方日報記者走訪雅典多位華商,聽他們講述債務危機中的酸甜苦辣。

  困境

  利潤空間縮小,希臘民眾沒錢購物

  聽説有家鄉的記者過來了,明叔特地從家裏趕回商行,吩咐妻子衝上一壺好茶,與南方日報記者拉起了家常。“我的老家就在廣州四十八中學後面”、“你們報社旁邊是楊箕村吧”……記者一口不甚標準的廣州話,勾起了明叔對家鄉的思念。他是希臘最早的一批華商,當年本來想去加拿大,卻陰差陽錯地來到了希臘。先是開餐館,後做服裝貿易。債務危機發生之前,生意很好做,“以前從意大利拉兩條櫃的服裝過來,今天到,明天就能數錢了”。近年來也有從廣州進貨,因為中國貨成本更低。“但是現在不行了,歐元貶值,中國商品成本上升,利潤空間小了很多。”加上希臘經濟不景氣,市民購買力降低。由於擔心貨物積壓,所以都不敢從中國進貨了。談及未來,明叔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打算,“我的年紀大了,家業都在這裡,能走到哪去?再説全希臘還有這麼多人,天塌不下來的。”

  希臘華人華僑福建聯合總會常務副會長謝作香的展望商行是雅典規模最大的華人家紡商行,但現在也難以為繼。“前年一年能走80多條櫃,去年是50多條,今年到現在只有10多條,而且還有大量積壓。”謝作香告訴記者,以前希臘人一年會換4次窗簾,現在能不換就不換,今年2月份開始,市場就完全不行了。“以前平時都抽根煙的時間都沒有,現在工人都在店裏坐著。”更令人擔憂的是,他所在的歐摩尼亞區現在時有搶劫發生,還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排外苗頭。

  希臘華人華僑婦聯總會會長陳愛琴在希臘已有12個年頭,主要從事首飾生意。剛到希臘的時候一邊賣散貨一邊熟悉地形,後來開了小店,再往後才慢慢發展成商行。“今年的貿易額起碼降了50%”,陳愛琴告訴記者,現在華商裏面大概有20%還能賺錢,50%是在保本,剩下的30%就是在虧錢了。

  希臘中國城公司董事長吳海龍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已經有幾千華人撤離,原本有兩萬多人,現在只有一萬多人了。撤離的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已經賺到第一桶金的。1998年至2008年是中國商人在希臘發展的黃金時期。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希臘原本是較為閉塞的,中國人都在周邊的國家淘金。2001年的一次希臘大赦(非法移民合法化),使希臘的華人劇增。在希華人多數是從事貿易行業,而且發展得很快,賺到了第一桶金。現在經濟不好,這些人當中的一部分就撤離了。另一部分就是近年出來做生意或打工的,現在貿易不好做,工資不斷往下降,熬不住就只能走了。

  出路

  歐元貶值帶來價格優勢,希臘特色商品可出口中國

  出路1:多元發展

  “希臘人對中國貨是有依賴的,以前一條牛仔褲50歐元,現在不到10歐元。現在之所以不買,是因為實在沒有錢了。”希臘華僑華人總商會會長徐偉春告訴記者,為了應對這種困境,商會採取多元化發展的戰略。一方面已經組織部分有實力的商人回到國內尋找項目,目前在溫州有一個房産項目,另外還有一個雙向貿易項目;另一方面則是拓寬貿易領域,目前服裝、鞋帽貿易的路走得比較坎坷,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開拓新領域,比如海鮮、橄欖油等,都有人在摸索。

  出路2:走出希臘

  “我們已經在南美的多米尼加選好了店面,貨也發過去了,我10多天之後就要過去打理了。”謝作香告訴記者,現在整個歐洲的經濟形勢都不行了,南美相對而言還好些。“本來沒有想跑那麼遠的,但那邊的朋友一直説過去看看,結果發現市場還不錯,就定下來了。”據介紹,現在多米尼加的華人主要是從事餐飲業,做貿易的只有10多家,而做家紡業的根本就沒有。而且當地雇工薪水低,每月只需要兩三百美元,只相當於希臘的1/4。“不過雅典這邊的店也還會留著,由我小孩來打理,將來再看形勢做決定吧”。

  出路3:反向出口

  當華商們為歐元貶值、成本提高等問題煩惱時,有人採用了一種逆向思維,利用歐元貶值帶來的價格優勢,將希臘的特色商品出口到中國,佔領內地市場。

  希臘擁有豐富的大理石資源。去年年底,希臘僑資企業希邦石業公司與希臘大理石總商會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該公司的海外部董事總經理、希臘華僑華人總會常務副會長鄒勇告訴記者,由於希臘大理石品質較好,隨著價格的降低,無論是與同檔次的土耳其石材,還是與埃及較為低端的石材相比,均有競爭優勢。“現在我們還在跟希臘的一些礦山談,如果由我們包銷的話,價格會進一步降低”。

  陳愛琴名片上有一個頭銜,是“總代理希臘橄欖油葡萄酒董事長”。據陳愛琴介紹,希臘的橄欖油、葡萄酒品質很好,但目前還沒有在中國打響名頭。國內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對食物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所以現在嘗試把這些特色商品出口到中國。“這項業務目前剛剛起步,如果做得好的話,可能會逐漸把希臘的首飾生意收掉。”

  出路4:提高檔次

  “低檔産品利潤本來就低,加上匯率的打壓,基本就沒有空間了。”

  面對這種困境,鄒勇主要是通過提高産品的檔次來獲取利潤。“以前有些希臘人總覺得中國商品是廉價貨,不屑于進我們的商行。現在我們提高産品的檔次,吸引了一批原本購買中高檔産品的客戶。”鄒勇説,為了緊跟潮流,他們現在每年都會參加在歐洲各地舉行的博覽會,從中吸取靈感,“現在款式基本上已經可以與一些外國的品牌同步了”。(記者 羅彥軍)

  記者手記

  歐債無妙藥華人當自強

  處於歐債危機的風暴眼,希臘華商的處境的確十分艱難,這是記者近日來走訪多家華人商鋪的深刻感受。華商在雅典多數從事貿易批發行業,正常情況下商行裏應該是人來人往、門庭若市的。但在記者採訪期間,多家商鋪連一個客人都沒有,經營之慘澹可想而知。

  這次的歐債危機是全方位的,歐洲大陸已無凈土,因此就算離開希臘前往歐洲其他國家發展,一樣非常艱難。有華商告訴記者,其實也曾考慮回國,但是已經出來這麼多年,年紀也大了,回國相當於從頭來過,而且生活習慣上也難以適應。至於遠赴其他大陸,應該説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吧。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一個字:難。

  所幸,除了感慨時運不佳,多數華人還是在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到國內找項目、反向出口希臘産品、向高水準同行學習……儘管每一步都走得很艱難,但起碼不是坐以待斃。與此同時,心態也很重要。只有保持信心,才有尋找出口的動力。就像一位受訪者説的,捱過這一陣,總會好起來的。

  應對歐債危機沒有靈丹妙藥,只有自己的努力才是最可靠的。

熱詞:

  • 雅典
  • 歐元
  • 石業
  • 商圈
  • 2008年
  • 摩尼亞
  • 散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