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歐債危機"絆“住世界經濟 誘發金融市場嚴重動蕩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8日 06: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聯合國6月7日發表的《2012年年中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12年世界經濟將繼續放緩。報告指出,歐債危機依然是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威脅,歐債危機惡化將誘發金融市場的嚴重動蕩。

  外溢效應日益明顯

  《2012年年中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將歐元區經濟前景描述得較為黯淡。該報告稱,歐洲經濟已完全停滯,2012年將零增長。歐債危機的外溢效應正不斷顯現,對美國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也産生很大影響。

  美國最近一系列經濟指標顯示出疲軟跡象,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經濟脆弱的復蘇正逐步失去動能。美國勞工部最新公佈的5月美國非農就業數據顯示,5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6.9萬人次,創2011年5月以來最低水平。失業率上升為8.2%。兩項數據均低於市場預期。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此感嘆,“歐洲經濟危機衝擊全球,美國也開始被危機的陰影所籠罩”。6月6日,奧巴馬與英德意等國領導人通電話,要求歐洲國家立即採取行動,解決不斷擴大的歐債危機。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洪平凡認為,發達國家低迷的經濟和債務危機嚴重地威脅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穩定。他説,發展中國家面臨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全球貿易增長明顯下滑,外資從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撤離,一些以生産初級産品和原材料出口為主的發展中國家面臨國際貿易條件的惡化。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慶指出,從去年以來歐債危機升級給全球經濟帶來的主要影響看,一是能源和金屬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劇烈波動,致使全球去庫存進程加快;二是全球貿易規模特別是與歐洲貿易規模出現大幅下降,其中從中國情況看,今年前4個月中國與歐洲貿易額出現大幅下降;三是減緩了美國經濟的復蘇,美國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直接反映出其中影響,而如果美聯儲借此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以刺激經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還將再次出現波動,輸入性通脹隱患也或將出現。

  未來衝擊擔憂加大

  希臘將於6月17日舉行選舉,如果反對財政緊縮的左翼政黨上臺,希臘可能拋棄先前國際救援條件,離開歐元區。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全球性金融業協會——國際金融協會估計,一旦希臘退出,將造成全球經濟超過1萬億美元損失,歐洲經濟將被推向深度衰退,美國至少會因此陷入溫和衰退,中國經濟增長也會受到顯著衝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對於希臘退出的後果亦發出類似警告。

  評級機構穆迪近日指出,如果危機局限于歐洲,亞洲的工廠活動年增速可能放慢至5%。而一旦美國被傳染,對亞洲的不利影響將被放大4倍:亞洲的生産活動將萎縮8.5%,並於2013年3月觸底。

  對於以亞洲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匯豐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范力民表示,雖然亞洲經濟抗擊外部衝擊的韌性與2008年相比有所增強,但亞洲並未能安枕無憂。范力民指出,亞洲在外部危機面前有兩大弱點:一是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比2008年之前更加依賴於信貸擴張,如果西方出現又一次大危機,來自西方國家的避險情緒將傳染給亞洲金融市場,對信貸市場造成干擾;第二,結構性通脹壓力使得亞洲決策者難以像2008年至2009年間那樣推出激進的經濟刺激措施。他認為,就貿易方面而言,亞洲面臨的風險比2008年時更低些,但金融方面,風險則是更為突出。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近期紛紛調低自己的經濟增長預期。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世界銀行前東亞地區首席經濟學家維克拉姆尼赫魯指出,希臘退出帶來的經濟動蕩,將導致亞洲經濟體出口和總體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在國際資本流動方面,2008年至2009年的情形可能重演。那就是,由於發達國家銀行尋求去杠桿化、增加資本、減少貸款,在危機初期,國際資本將會從亞洲地區抽出。一段時期之後,由於歐洲央行和美聯儲大規模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氾濫的國際資本將流入包括亞洲在內的新興市場,以尋求更高的收益。屆時,資本流動將對匯率、利率和通脹率形成干擾,令亞洲的宏觀經濟管理更加複雜化。

  協調一致走出困境

  即使未來希臘債務問題將在既定框架內得到解決,希臘留在歐元區內,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局勢將是歐元區面臨的新威脅,因為它們債務的規模足以對該地區的救援基金構成挑戰。其中最大憂慮是西班牙陷入衰退,從而增加借款成本,導致市場的動蕩,並最終需要救助。這將使意大利無法獲得足夠的救援資金,並令歐元區分裂的猜測再度出現,進一步加劇金融市場的動蕩,誘發世界經濟的下滑。

  面對未來的嚴峻形勢,中國社科院重點金融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表示,歐債處理的路徑沒有多餘的選擇。短線看,歐洲央行像美聯儲那樣注入流動性;長線則靠歐元區財政整合和邊緣國家的經濟結構性改革,要使它們的勞動生産率增長快於工資以實現單位産出的勞動力成本下降,恢復競爭力。所以,下一步無論是西班牙,還是意大利遇到困難,大概率地會有第三輪長期再融資計劃(LTRO)出臺。

  鋻於世界經濟的黯淡前景,《2012年年中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認為,世界各國的決策者面臨巨大挑戰。現在各國和國際組織只有採取協調一致和連貫的政策,才能打破持續去杠桿化、失業率升高、財政緊縮和金融領域脆弱的惡性循環。報告強調,國際社會應該協調財政政策的重新定位,並輔之以支持創造就業和綠色增長的結構調整政策。報告進一步建議,國際社會應更好地協調貨幣政策,加快金融領域的監管改革,避免匯率和資金流動發生波動,否則將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前景帶來巨大風險。

  而對於亞太地區未來發展,泰國智庫泰華農民研究中心副主任披蒙婉則表示,亞太地區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採取合適的措施應對歐債危機帶來的不穩定。其中包括:加強互聯互通、減少貿易壁壘、促進彼此貿易等等。亞太各國需改變目前的經濟模式,關鍵要改進人員和經濟結構的基礎,降低成本,消除經濟不平衡,增強競爭力,爭取實現共同的、長期的持續發展。

  (本報聯合國、華盛頓、曼谷、北京6月7日電 記者吳雲、吳成良、孫廣勇、暨佩娟、趙成)

熱詞:

  • 杠桿化
  • 經濟前景
  • 經濟指標
  • 經濟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