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馬雅可夫斯基自殺之謎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3日 10: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文摘自:人民網,轉引自:《光明日報》2001年4月14日,作者:張冰,原題:《馬雅可夫斯基自殺之謎》

    1930年4月14日,隨著一聲槍響,俄國本世紀最傑出的詩人之一——馬雅可夫斯基告別了人世。從那以來,詩人為什麼會自殺的問題,就開始縈繞在各類人等的心頭,歷經半個世紀而不去。

    詩人自殺的消息剛一傳開時,已經不止一個人表達了他們心中的疑惑:“誰都可能自殺,惟獨他不會。”(阿達莫維奇);“把自殺的念頭與這麼一個人聯絡起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盧那察爾斯基);“他的死無論如何也無法與一個最忠誠于革命的形象相吻合。”(馬爾金)。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馬雅可夫斯基舉起了手槍對著自己頭顱的呢?

    是呵,如果從表面現象看,促使詩人自殺的理由可説是太多、太多了。遠因和近因:2月,布爾什維克黨內差不多是惟一給他的長詩《好》以好評的領導人列夫托洛茨基被以“貝殼流放”的形式驅逐出境;11月,布哈林離開政治局;4月,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黨開始對文藝界實行整頓。夏末秋初,報刊開始了對皮利尼亞克和扎米亞金的批評,其原因是此二人在國外出書。9月12日,從1917年以來一直擔任教育人民委員會委員之職的、始終給列夫派以支持的黨內“唯美主義者”盧納察爾斯基被免職。此前曾多次出國的馬雅可夫斯基,第一次受到拒發護照的對待。同年10月11日,馬雅可夫斯基得知,身在巴黎的俄僑雅科芙列娃(馬雅可夫斯基曾想與之結合,稱她是拯救自己的唯一救星),嫁給了一個外國人,他想用一次偉大的愛情拯救自我的希望破滅了。與此同時,馬雅可夫斯基作為一位詩人的生涯,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澡堂》的演出以失敗告終。《創作20週年展》被取消。他和朋友發生了爭吵……等等。所有這一切,都可能對詩人的精神生活産生這樣那樣的不利影響,然而,作為外在因素,它們還是不能最終向我們説明和解釋馬雅可夫斯基自殺的根本原因。

    那麼,是不是詩人的愛情生活發生了什麼不可逆轉的變化了呢?看來,也不是。眾所週知,馬雅可夫斯基對麗莉的愛刻骨銘心。在長達15年的時間中,雖然也有過波折,但他和麗莉包括她的丈夫勃裏克,一直維持著一種既像是朋友,又像是情人的關係,相濡以沫,以誠相見,肝膽相照,患難與共。馬雅可夫斯基把他與麗莉相識的那一天,稱作他一生“最高興的日子”。那是在1915年夏。

    時隔不久,在彼得堡麗莉家,詩人與勃裏剋夫婦再次相會。這次見面給麗莉夫婦留下了震撼的印象,使他們對詩人的天才有了深刻的感受。在此後的15年中,馬雅可夫斯基寫給麗莉的情書多達125封,並且把自己的所有詩作,題獻給麗莉。

    然而,如果不是愛情上的原因,又有什麼可能導致詩人的自殺呢?鮮有從詩人的精神氣質方面予以解釋的,而我們認為,促使詩人自殺的根本原因,還應該在詩人自己的精神方面尋找。

    ……

    讓我們把視線移到1920年春。

    是年春,在從柏林到莫斯科的列車上,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好友是羅曼雅各布遜,不期然在列車上邂逅。兩人自然是大喜過望。馬雅可夫斯基自己不大懂外語,但他十分尊重被人稱為偉大的語言學家的“羅姆卡”。於是,詩人要羅曼講一講此次歐陸之行的見聞,特別是科學界的新發現。羅曼講起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超光速、時間隧道等科學新概念,説這些思想此時正風靡整個歐洲。馬雅可夫斯基聽得異常興奮,他陷入了無羈的遐想之中。少頃,詩人正兒八經地問雅各布遜:如此看來,人真的會不朽,會死而復生吧?又説:如果他們的科學院院士能為他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他情願給院士支付一份院士的口糧。

    奇怪嗎?一點兒都不奇怪。要知道,如果把馬雅可夫斯基放在他創作的整個白銀時代來看,這種相信人的靈魂不朽,乃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從民間到知識界的信仰。馬雅可夫斯基是一個生活在“未來王國中的”詩人。就是沒有愛因斯坦,他本來就是費奧多洛夫的“共同事業”思想所鼓吹的死者復活説的虔誠信徒。當時的很多人,都為神秘主義宗教哲學思想所蠱惑。俄國文化中本來就有許多神秘主義的因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齣現,之所以會在俄國激起那麼大的反響,為那麼多人所信奉,而且是從神秘主義方面信奉的,其源蓋在於此。縱觀白銀時代的俄國社會,諸如此類的信仰可説比比皆是。尼采的永恒輪迴説,費奧多洛夫“共同事業”説,象徵主義的造神説和尋神説:杜勃洛留勃夫的神秘教派,施泰納一齣現,俄國彼、莫兩大京城中,跟隨其學説,風響影從的貴婦淑女,如今日之追星族。當時,一個相信靈魂不死説的人説過這樣一句名言:在自己的葬禮上,他要與送葬的人群同行,並在暗中將他們嘲笑!就連當時差不多最有名的哲學家之一維亞伊萬諾夫在與格爾申宗的通信中也説:我身上的太一和全宇宙性,乃是一個“貴客”,他對我的造訪不是無緣無故的,如果我不放棄上帝的信仰,它就會將我提升,“甚至會賜我以不朽”。而格爾申宗也回答説:他同樣也對個人的不朽深信不疑。俄國文化中本來就有一種稱作癲僧的傳統,以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名叫拉斯普京的農夫能成為皇后的座上客。如此這般,不一而足。

    馬雅可夫斯基最嚮往的,就是戰勝死亡。

    在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意神話中,不朽及其形象貫穿始終,成為其創作一以貫之的核心主題之一。不朽在他心目中,不屬於彼岸,而屬於此岸。從那如山丘一般的墳墓裏,死人站了起來,在他們那已被埋葬的骨頭上,長出了新肉。

熱詞:

  • 馬雅可夫斯基
  • 蘇俄
  • 俄國
  • 蘇聯
  • 蘇維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