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利比亞“過渡委”過度虛弱 國家正滑向分裂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8日 0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利比亞拜尼沃利德市街頭的一輛已經損壞的坦克,戰亂的痕跡依然還未清除。

  3月6日,有數千名部族和武裝人員及一些政治人士參加了東部半自治區的成立儀式。

  利比亞戰爭

  週年祭

  2011年3月19日,在“&&大哥”法國的帶動下,歐美發動利比亞戰爭;7個月後的10月20日,卡扎菲被捕後不治而亡。如今,利比亞戰爭過去1年。戰前對利比亞可能陷入內戰的擔憂,似乎正在變成現實。

  自從卡扎菲政權倒臺後,利比亞亂局從未停止,部族之間的武裝衝突一直持續不斷;各地民兵武裝並不理會“過渡委”的行政指令,執政當局對地方武裝的整編也遭到強烈抵制;更有利比亞東部(昔蘭尼加地區)于3月6日在班加西宣佈“自治”,“自治”疆域之廣不可小覷。

  分析指出,利東部在沒有得到過渡政府同意的情況下“自治”,不僅給其他地區帶來極惡劣的示範效應,還可能導致利比亞逐漸走向分裂。昔蘭尼加的舉動,很明顯就是不相信的黎波裏新政府,但如果利比亞各地區部落都這麼想,我們將看到一個“馬格裏布的巴爾幹”在利比亞重現。更值得密切關注的是,利比亞亂局的影響不僅僅局限在國內,也開始向周邊地區“擴散”。 專題文字:邢磊

  最新局勢:

  利比亞戰爭開啟“新亂”

  本報訊 卡扎菲曾説過,在他倒臺後利比亞將破碎。如今,這句話正在成為現實。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亞大規模戰事結束,但規模不等的衝突並沒有停止。

  武裝衝突正重復上演

  去年11月,為了爭奪對軍營的控制權,的黎波裏的兩支民兵組織發生衝突,前後持續了4天,是去年10月卡扎菲垮臺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暴力衝突。像這樣的武裝衝突,如今經常在的黎波裏上演。同樣,利比亞其他地區的武裝衝突也一直在上演中,甚至是醞釀中。

  在東南部沙漠城鎮庫夫拉,陀布部落和茲韋部落的衝突已持續數月。2月中旬,據陀布部落長老透露,其部落已被圍攻超過1周,致13人死、241人受傷。茲韋部落的消息人士稱,其部落有23人死、53人受傷。有報道稱,這起部族衝突中,已經動用火箭彈和防空炮,在後續的調查中,還發現有外國武裝分子的身影。最新報道稱,武裝衝突仍在繼續。

  在第三大城市米蘇拉塔,民兵武裝根本不理會中央政府的指令,仍然有恃無恐地對前領導人卡扎菲的支持者採取殘酷的報復措施,即便是那些“疑似支持者”都沒能倖免。有報道稱,前不久在的黎波裏郊區,與卡扎菲有過合作的部落遭到大批米蘇拉塔士兵進攻,造成大批傷亡。

  雖然“過渡委”在衝突後也向衝突地區派軍,維護當地安全,但對於控制力有限的執政當局,還不能真正控制地方的“實力派”,也無法制止類似衝突的再次上演。

  臨時政府缺乏執政力

  以卡扎菲斃命為分界點,利比亞戰事結束5個月之後,國內規模不等的衝突不斷發生,大小部族武裝為爭奪地方“大打出手”,國內安全形勢沒有隨著內戰結束而好轉,一些地區的部族武裝和民兵組織始終不願上交武器,接受整編。造成問題的深層原因在於:儘管舊有的社會力量結構被打破,但並沒有建立起新的結構。

  也就是説,西方摧枯拉朽式的軍事打擊,到現在只完成了推翻卡扎菲的任務;西方吹得天花亂墜的西式民主沒有如期而至。如今,利比亞人要在武器氾濫、分裂危險、經濟停滯、政治腐敗中過活。西方一手主導的利比亞戰爭,最終成為利比亞民眾災難的深淵。此時的西方早已“放棄”了利比亞,把關注放在了敘利亞與伊朗。

  由於得到西方的空中支援,作為執政當局的“過渡委”在戰事中得以速戰速決。但“躍進式”的執政地位,反倒讓這些原本是“烏合之眾”的組織缺少自身歷練的機會,沒有在組織、思想、軍事、政策等多方面練好“內功”。

  有人開始懷念卡扎菲?

  利比亞內耗的現實,似乎正影響利比亞民眾對未來的看法。利比亞戰爭爆發1週年前夕,英國機構的研究報告稱,利比亞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希望恢復到“強人政治”時代,很多人對於現在的“民主”並不信任。

  居住在利比亞的一些西方外交官猜測,目前在利比亞支持前政權的人約佔20%。如果不採取措施補救的話,很可能不得不眼睜睜看著這個數字變成30%,甚至40%,或更高。英國《衛報》曾報道,利比亞多處英聯邦戰爭士兵墓地的墓碑,已經被一些極端分子砸毀。少數西方人甚至表示,他們很後悔“支持這些極端分子推翻卡扎菲”。

  其實,從利比亞的現狀出發,就不難理解英國這份研究報告了,這就是:利比亞民眾對於政黨政治非常缺乏信任。在這種情況下,戰爭之後,人心思定。但到底誰能保證經濟社會的基本穩定,或許只有強人才能給予?這或許是懷念“強人政治”的部分原因。

  幕後解析:衝突不止的四大原因

  本報訊 追根溯源,利比亞戰後亂局的現狀,既有現實原因,也有一定的歷史因素。這些因素的疊加,導致了利比亞短期內無法實現政局穩定。

  政治分贓不均惹禍

  在東部昔蘭尼加的人看來,卡扎菲執政期間,這是西部掠奪東部石油“自肥的20年”。 利比亞東西部政治利益上的分配不均,成為東西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是昔蘭尼加“自治”的導火索。

  在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基礎設施根本無法與首都的黎波裏相提並論。班加西的道路充其量是“泥濘小道”,醫院與學校一直在等待“更新換代”,美麗質樸的地中海海岸線任由荒廢。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後,糟糕情況似乎一直在延續。

  按預定計劃,今年6月利比亞舉行議會選舉,選舉出200名議員組成國民議會,議會將制定憲法、任命總理。但在上月“過渡委”起草的選舉法中,111個席位分配給人口稠密的西部地區,而留給東部昔蘭尼加地區的席位只有60個。這樣的政治安排,無論最終選舉結果怎麼樣,的黎波裏塔尼亞將再度主導全國的政治走向。正是在這種政治安排,引發東部昔蘭尼加的強烈不滿。

  對於西部地區武裝而言,至少在岑丹人看來,他們推翻卡扎菲政權的功勞最大,應當分到更多利益。如今利國防部長烏薩馬朱韋利就是岑丹人,法防長在訪利期間,曾對“岑丹旅”推崇備至。從地理位置上看,岑丹位於利西部,隸屬於的黎波裏塔尼亞,東部昔蘭尼加地區要想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當然得看西部這些武裝派別是否同意。

  “過渡委”過度虛弱

  早在戰爭期間,反對派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卡扎菲倒臺後,反對派搖身一變成為“過渡委”,實際權力並沒有太大變化,地方過多的實力派嚴重阻礙了中央命令的實施。相反一些地方在權力轉移、恢復秩序方面,走在中央的前列。

  2011年4月戰事中,北約空襲發生“誤炸”,造成反對派13名士兵死亡。對此,利反對派高層反而表示,這件事由反對派負責,還對北約道歉。此後又發生多起誤炸,北約也拒絕道歉。戰事即將結束時,甚至連卡扎菲的屍體都被部族扣留,拒不上交執政當局。

  從戰爭結束起,利執政當局就開始對全國大小500多個武裝組織進行整編,希望把這些民兵組織整編到正規軍中來。從今年1月開始,利比亞政府開始整編工作。但時至今日,這項工作仍進展緩慢。一些地區的部族武裝和民兵組織始終不願上交武器,接受整編。這些部族武裝和民兵組織認為他們在去年推翻卡扎菲政權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以此為資本,向政府索要更多權力和利益。對此,“過渡委”沒有太多的辦法解決。

  本質上是“部落國家”

  在利比亞,國家的基本單位是部族。從傳統上看,利比亞每一個部族就是一個封閉的社會經濟體,部族上層掌握土地等基本的經濟資源,從而掌握民眾的經濟命脈,部落酋長就是一方領土的“土皇帝”。對於這樣的國家組織形式,部族有很大主動性,在中央政府控制力差時,部落社會就可以為所欲為。

  所以,歷史上的利比亞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以幾個互不關聯的地區“並存”于這片土地上。事實上,昔蘭尼加地區的領導人想自治、甚至獨立,有深遠的歷史和政治淵源。

  直到卡扎菲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伊德里斯王朝統治之前,利比亞的三個地區——東部的昔蘭尼加、西南部的費讚與西北部的的黎波裏塔尼亞,都一直保持相當高的自治度,依靠“聯邦制”維繫著利比亞這個國家。

  利比亞有“分裂基因”

  以“利比亞”之名存在的統一國家,實則只有卡扎菲統治過的40多年時間。

  3月6日,東部地區自治的決定,正是依據了利比亞過去的傳統模式。自治以後的昔蘭尼加地區,在外交和國防上依然聽命于中央,當地的石油資源也歸屬國家。在昔蘭尼加宣佈自治後,東部61個民兵組織還準備組建自己的軍隊。

  另據俄媒3月9日報道,第三大城市米蘇拉塔也在準備實施自治。2月,地方選舉産生的米蘇拉塔市政府,曾宣佈要建立“安全區”,同時嚴格控制其他利比亞民眾進出。

  利比亞“過渡委”強烈反對各種自治行為,認為自治或半自治很可能引發利比亞分裂甚至內戰。對利比亞來説,“自治”離獨立實則只有一步之遙。對於無法控制全局的執政當局來説,如果不能重整“政治利益”,利比亞滑向分裂在所難免。

  專家點評:利比亞“碎片化”西方惹了一身腥

  本報訊 (記者 邢磊)針對目前利比亞的亂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郭憲綱研究員指出,從利比亞的實際國情出發,利比亞民眾並不需要一個卡扎菲式的軍事強人。

  戰爭有雙重“示範效應”

  郭憲綱指出,卡扎菲統治時期,國內實行家族式的獨裁統治,獨吞巨大的石油利益;對外實施恐怖政策,四處樹敵,導致利比亞遭到國際孤立。而現在的利比亞,雖説仍存在不少問題,但各方面則相對自由,也較公平。

  目前,中東地區還有不少的“軍事強人”政權,如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郭憲綱研究員稱,利比亞戰爭有強烈的示範作用,利反對派贏得勝利,給敘利亞反對派很大鼓舞,敘反對力量已經堅持了足足1年,這是正面效應。

  當然,西方主導的利比亞戰爭,也有負面效應,“強人政權”不管對西方國家做出何種姿態,西方國家都會把這些政權“置於死地”,這也就是阿薩德政權至今仍不妥協的原因。

  “奧巴馬主義”瀕臨破産

  利比亞戰爭一結束,西方媒體就鼓吹正在形成的“奧巴馬主義”:一種把高科技、低預算以及精明利用政治干預行動結合起來的新型理論;一種把美國影響力最大化、把囊中羞澀的政府支出成本最小化的理論,形成了一個軍事干涉、武力改變政權的“利比亞模式”。如今,西方似乎正將該模式用到敘利亞身上。

  郭憲綱認為,不管從任何方面來説,武力改變他國政權的“奧巴馬主義”不可取,如果僅從軍事效果看,該戰略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戰術效果,但作為以總統名字命名的國家大戰略,從戰略角度講處於“破産邊緣”。因為利比亞戰爭之後,西方唯一的收穫,就是殺死了一個卡扎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收穫。

  出現西方不願看到的局面

  郭憲綱指出,從戰爭結束1年的情況看,西方並沒得到什麼具體好處。作為“&&大哥”的法國,薩科齊本來想通過戰爭提升民意,但現在看來對他沒有一點幫助,反倒出現了兩種西方不願看到的後果:

  一是卡扎菲政權倒臺後,長期被打壓的宗教力量被釋放出來,宗教勢力政治上迅速上升,就連憲法制定都要依據伊斯蘭經典,這樣的情況同樣出現在周邊國家,這一點,是西方國家最不願意看到的;二是在利比亞新的政權確定之前,利比亞始終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地方實力派擁兵自重,整個國家出現“碎片化”趨勢,處於分裂的邊緣。更嚴重的是,影響已經越出利比亞,向西部非洲蔓延。西方本來想從戰爭中大撈一筆,沒想到什麼也沒得到,反而惹了一身腥。西方試圖對利比亞進行“西式民主”改造的試驗,再次結下惡果。

  對於卡扎菲的評價,郭憲綱研究員認為,利比亞人民不需要一個卡扎菲式的軍事強人。利比亞是一個由部族組成的國家,在這種“馬賽克”形式的國家裏,最高領袖所做的是讓部族和平相處,而不是實施高壓政策,讓各部族互鬥,自己從中漁利。卡扎菲無疑偏離這條道路太遠,才在國際上遭到了孤立。

  新聞背景

  利比亞 一個沒有民族的國度

  1951年12月,在利比亞伊德里斯王國成立前,利比亞不過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概念,由東部昔蘭尼加(佔面積的48%)、西部的黎波裏塔尼亞(佔面積的20%)和南部費讚(佔面積的30%)等3個主要地區構成。歷史上3個地區除了共處在利比亞這一共同地理概念外,三地聯絡遠不及它們相鄰的地區。

  二戰前從未統一過

  古代利比亞居民是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和圖布人。公元前146年羅馬入侵,7世紀阿拉伯人打敗拜佔庭人,征服當地的柏柏爾人,帶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16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攻佔的黎波裏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地區,控制了利比亞的沿海地區。

  進入20世紀,利比亞又一度淪為意大利、法國的殖民地。在長達2000多年的抗爭史中,利比亞一直都在對外進行各種形式的戰爭,這裡從來沒有成為利比亞人的利比亞,一直都是各大帝國眼中的肥肉。

  戰爭時期,造成了利比亞歷史的斷層,整個利比亞缺少了部族之間融合,整個利比亞是由一個個單一部族構成,而非由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構成,這也為後來利比亞國內連綿不斷的部族衝突埋下了伏筆。

  爭取成為獨立的國家

  1911年至1912年,意土戰爭爆發,意大利戰勝奧斯曼帝國,從此利比亞淪為意大利殖民地。二戰期間,利比亞又成為德英爭奪非洲的戰場,英德成為利比亞的主宰。二戰後,亞非拉國家掀起民族解放浪潮,在獲英法同意後,在聯合國的安排下,1951年12月24日,由抵抗德意的領導者伊德里斯一世國王為領導,建立伊德里斯王朝,稱利比亞聯合王國(聯邦制)。

  60年前,伊德里斯國王依靠個人威望,把利比亞帶到一個獨立國家的地位,首次實現國家統一。但60年後,利比亞戰爭爆發一年後的今天,歷史似乎又回到裂痕的原點,利比亞又面臨統一還是分裂的抉擇。

熱詞:

  • 利比亞
  • 昔蘭尼加
  • 分裂
  • 自治
  • 空中支援
  • 國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