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人民日報國際視野:美國製造業能否復興?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04: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9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美國商會大樓前懸挂的“工作”標語。

  新華社

2012年1月,工人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附近一處工地施工。

  新華社

  在失業率居高不下、債務不斷攀升的背景下,美國朝野將增加就業的希望寄託在振興製造業上。但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主席傑伊蒂蒙斯指出,美國製造業的復興,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誇誇其談。奧巴馬政府在現階段大談製造業復興,不乏選舉和就業率等政治考量。

  再工業化,越説越興奮,越做越為難

  本報駐美國記者 吳成良

  在總統大選年,面對仍高達8%以上的失業率,美國朝野紛紛把增加就業的希望寄託在振興製造業上。但是,製造業復興實在是言易行難。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主席傑伊蒂蒙斯説,美國製造成本仍然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高出20%以上。“這一成本的差距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造成的,而是華盛頓的錯誤政策自我導致的。”蒂蒙斯指出,美國製造業的復興,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誇誇其談。應該説,奧巴馬政府在現階段大談製造業復興,不乏選舉和就業率等政治考量。但長遠看,製造業復興是美國“經濟再平衡”的必要舉措,美國朝野和經濟界對此已有較多共識。

  出身傢具世家的科克倫迫於競爭壓力,當年毅然變賣家産,到中國當傢具顧問。一年半前,他回到家鄉,重新投資辦廠。

  美國製造業是否已經走在復興道路上了?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美國輿論看來,布魯斯科克倫家族的經歷是美國製造業復興的完美案例。

  科克倫家族前後有五代人經營傢具生意。早在1930年代,科克倫家族就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林肯頓開辦了傢具廠,製造桌、椅等,1936年該廠雇傭25名工人,到1982年最鼎盛時期,林肯頓傢具廠有工人1千多名。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工廠生意每況愈下。1996年布魯斯科克倫變賣了工廠,他本人到中國為傢具公司當顧問。然而,大約一年半前,科克倫回到了家鄉,在他的家族曾使用過的倉庫裏,他的林肯頓傢具廠重新開張了。他投資了五百萬美元,雇傭130名工人,製造實木傢具。今年1月底,第一批傢具出廠。

  “為什麼要重新辦廠,美國工人的工資和福利不是比中國高很多嗎?”科克倫解釋説,中國就業率很高,企業招工成了很大問題。中國工資成本快速上升,而且貨物運輸成本高、時間長。科克倫覺得“在美國製造傢具已經能夠與中國進行競爭”。

  近來,科克倫成了紅人。今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副總統拜登在白宮召開一次主題為“內包”的論壇,科克倫和福特、杜邦、奧的斯電梯、英特爾、西門子美國公司等企業巨頭的負責人一同獲邀參加。1月24日奧巴馬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演講時,白宮特意邀請他作為特殊客人和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一起坐在貴賓包廂內聆聽演講。“科克倫重新開辦林肯頓傢具廠、把製造業工作機會帶回一個被外包嚴重衝擊的地區的成功故事,表明美國人能夠克服他們面對的挑戰。”對於科克倫受到的禮遇,白宮官員如此解釋。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在多種因素帶動下,美國製造業切實正在復蘇。不過,這種復蘇是衰退過後的一次反彈,還是長期結構性改進的一個跡象,目前看來仍是個迷局。

  美國商務部表示,過去兩年美國製造業開始出現積極發展勢頭,製造業就業崗位增加了40萬,這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製造業部門首次出現持續性就業增長。

  近期,美國製造業趨於活躍,正進入上升期。一些跨國企業宣佈擴大在美國的投資,包括福特、卡特彼勒、通用電氣以及奧的斯電梯等,這提振了人們對美國製造業的信心。“美國製造業正處於拐點。”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下屬的經濟分析部門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讚迪表示,製造業就業人數下滑之勢已延續了幾十年。如今,製造業就業形勢開始變得越來越好。

  持相同看法的還有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查德穆特雷。他説:“在過去10年裏,美國在生産力方面實現了極大的提升,我們看到單位勞動成本實際上是下降的。我們的許多成員告訴我們,有時候在美國生産還更加便宜,特別是因為勞動力成本有所下降。”

  此外,美國本土能源開發增加,給製造業帶來福音。特別是21世紀以來,美國頁巖氣的大規模開採給製造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彭博社日前測算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能源自給率已經達到80%。由於“頁巖氣革命”,美國天然氣已經供大於求,價格大幅下跌,這不僅深刻影響天然氣市場格局,而且開始改變美國一些高能耗的重化工業的命運。

  對於美國製造業和美國整體經濟來説,還有一個好消息,那就是美國近年來對外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奧巴馬在2010年初提出的五年內“出口倍增計劃”有望順利實現。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去年出口總值達到2.1萬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了約32%,過去兩年年均增長率接近16%,高於到2014年底實現出口翻番所需要的年均增長率15%的數值。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在多種因素帶動下,美國製造業切實正在復蘇。不過,這種復蘇是衰退過後的一次反彈,還是長期結構性改進的一個跡象,目前看來仍是個迷局。

  有評論指出,奧巴馬政府提出製造業復興戰略,無非是想討好那些曾是美國製造業中心的中西部和東北部各州,即所謂“鐵銹帶”,換取這些州選民在選舉中對奧巴馬競選連任的支持。

  在總統大選年,面對國內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奧巴馬發起了強大的攻勢,力推一個“植根于美國製造業”的經濟重整目標。“此時此刻,我們有讓製造業回來的巨大機會,但是我們必須抓住它。”

  近期,奧巴馬為謀求連任在各地進行競選演説時所到之處必宣傳的一個觀點是:提振美國製造業,創造國內就業和在加強在國際市場競爭力。

  不過,此間輿論認為,奧巴馬促進製造業的計劃更多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而不具有太多經濟學意義。美聯社直指,這更多是“政治上的高調”。

  《紐約時報》2月4日報道稱,過去兩年來製造業狀況改善,而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升高,美國工人工資下滑以及弱勢美元都為美國企業回流本土提供了優厚條件。這些現象讓白宮一度認為,這是降低美國高失業率和復蘇“美國製造”的法寶。但很多經濟學家批判説,這只是奧巴馬為贏得連任的又一個幌子,他只看到了製造業過去兩年的改進,卻忽視了過去30年,美國在汽車生産和紡織等製造業共裁減了750萬個就業崗位。

  目前,製造業約佔美國國內生産總值(GDP)11.7%左右,創造的就業人數僅佔總就業人數的9%左右。而50年前,1/3的美國就業機會是由製造業提供的。美聯社2月10日發表的文章指出,數十年以來,美國經濟重心已經逐漸從製造業過渡到服務業。

  有評論指出,奧巴馬政府提出製造業復興戰略,無非是想討好那些曾是美國製造業中心的中西部和東北部各州,即所謂“鐵銹帶”,換取這些州選民在選舉中對奧巴馬競選連任的支持。

  實際上,高喊製造業復興的不僅是奧巴馬,美國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們也把振興製造業納入了他們的競選政綱。目前在共和黨總統獲選人初選中處於領先的羅姆尼也承諾“把美國變成對製造業投資商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前參議院桑托勒姆甚至提出了完全取消製造業企業公司稅的激進措施。

  美國諮詢機構“環球透視”美國經濟問題專家奈傑爾高爾特表示,對製造業的高度關注可能有些錯位了,畢竟即使是在未來,更多的工作職位還是會由服務業來創造。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布拉德詹森説:“把這種希望説成一廂情願或許有些言重了,但我們必須認清,製造業其實並非美國比較優勢所在。”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勞工部長羅伯特雷奇説。“不要欺騙自己了。我們不可能回到30或40年前那種以製造業為基礎的經濟。”

  《華盛頓郵報》2月5日的評論指出,要讓蘋果公司把生産線搬離中國,就像要求蘋果把總部從美國矽谷搬出一樣,是不可想象的。

  根據報道,去年2月份,在與已故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前行政總裁喬布斯共進晚餐時,奧巴馬就曾勸説,讓蘋果集團將iPhone生産基地搬回美國,喬布斯當時直截了當地回答:“這些工作不會回來。”

  《華盛頓郵報》2月5日的評論指出,要讓蘋果公司把生産線搬離中國,就像要求蘋果把總部從美國矽谷搬出一樣,是不可想象的。《時代週刊》指出,只有在中國,才能有足夠多的工人、足夠多的供應商來滿足蘋果公司龐大生産規模和交貨速度上的要求。蘋果公司曾估計,在美國要聘用8700名製造業工程師來管理iPhone的生産需要9個月時間,而在中國只需要15天。

  對於奧巴馬推出的“內包就業”倡議,紐約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的評價是:“就算美國政府會實施優惠政策,也不可能在美國增加勞動密集型和低技能的工作,美國人不會瞧得上這樣的工作機會。”

  此外,也有經濟學家指出,美國企業回流還涉及産品銷路問題,美國民眾當下的消費能力尚未復蘇,而新興市場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推動下,消費空間較大。

  因此,受美國經濟和消費增長緩慢因素影響,不管政府出臺多少優惠措施,也不會有太多企業回流美國,所以這些政策最終會以收效甚微收場。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代表了在中國做生意的240多家美國企業。該商會新聞發言人馬克羅斯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的成本的確在上漲,但是,在華美國企業是否會把生産線搬回美國,這要看行業以及企業的經營戰略而定。

  該商會的調查發現,儘管中國的成本在增加,但大部分會員公司仍表示將增大在華投入。93%的受訪公司都表明它們到中國是為了進入中國市場,而不是把中國當作低成本的出口平臺。

  對於奧巴馬最近一再呼籲國會支持對美國稅收制度進行改革,羅斯表示,稅收的調整並非跨國企業權衡投資策略的全部考量。何況,在美國國內民主黨和共和黨政治分歧巨大的現實情況下,奧巴馬要在任內最後一年推行稅制改革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他贏得連任,也許可以在第二個任期內推動相關的立法。但他能否連任也還是未知數。

  國際回聲

  美國人擅長將錢從一個口袋轉移到另外一個口袋,已不擅長製造任何産品。

  ——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

  認為製造業就業崗位將大增的想法是完全不可相信的,大力改善美國基礎設施和教育對創造中産階級就業崗位會更有效。

  ——哈佛大學教授勞倫斯卡茨

  我們不會在美國增加勞動力密集型、相對低技術的工作,我也不認為我們想要它們。但是有時開發增強競爭力的技術會比較有意義。有時政府支持提高工人技能比較有意義。

  ——紐約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

  製造業有可能會捲土重來,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因為中國製造業的成本上升。我認為更多的原因是美元的貶值,而不是中國勞動力的工資上漲。在中國雇傭勞動力確實比以前貴多了,但是中國勞動力的生産效率也提高了。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羅曼瓦克齊亞格

  美國製造業正處於拐點。製造業就業人數下滑之勢已延續了幾十年。如今,製造業就業形勢開始變得越來越好。

  ——穆迪信息諮詢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讚迪

  要繼續維持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必須通過全國的協同努力改進現有教育和工人培訓體系,以滿足現代企業對工人技能的需求。

  ——杜邦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埃倫卡爾曼

  多重因素的結合暗示著美國製造業的再次騰飛指日可待。工資、運輸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正在快速蠶食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優勢。而相比之下,美國製造業的成本正變得越來越低廉—工資微降或小幅上漲,美元疲軟,勞動力的適應力越來越強,生産效率不斷提升。在未來五年中,美國將會變得越來越適合建廠。這股潮流的逆轉正在成為現實。

  大約10年前,我們開始外包器械、計算機等佔美國製造業相當比例的諸多産品。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某些商品在美國製造可能更為經濟,這一"臨界點"已開始顯現。儘管回流過程仍然緩慢,但一些企業正從中國搬回美國。

  ——波士頓諮詢公司

  美國這只鳳凰正在緩慢地浴火重生。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美國很有可能會實現燃料和能源的自給自足。製造業將在一些關鍵行業縮小與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差距。經常項目收支甚至可能會出現盈餘。

  ——英國《每日電訊報》

  (程維丹整理)

  衝擊中國 新興産業

  本報駐聯合國記者 丁小希

  據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預測,中國沿海地區和美國低成本地區的勞動成本差異到2015年前後將縮小到40%以下,考慮到美國更高的生産率、産品實際勞動含量、物流和其他因素,中國製造的優勢將不復存在。

  中國銀行紐約分行資深經濟學家陸曉明指出,美國的製造業復興計劃主要競爭領域是中國正在興起的高科技和新興産業領域——節能減排相關的領域。有數據表明,自2008年以來,美國在2011年首次超過了中國,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和能效投資的最大市場。這會加強中國在這些領域加大投入的緊迫感。

  “成本優勢 + 出口導向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成功起飛的合理模式,但更重要的是,起飛以後將何去何從。實踐證明至少有兩個方向:要麼成功進入高收入和發達經濟體,攀升到産業鏈上端;要麼陷在中等收入水平,長期停留在産業鏈中下端。這種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是否及時實現産業升級,其中關鍵又是能否站在發達國家的基礎上通過再次創新,形成自己全球領先的優勢産品、領域、品牌、技術。”陸曉明指出。

  陸曉明對記者説,中國不僅要維持製造業大國地位,而且要同時考慮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向産業鏈上端攀升。必須放棄成本優先的競爭戰略,一方面適當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減少政府直接投入,為私有部門投入創造良好條件,增加私有機構投資比重。另外,增加服務業的比重,多元化發展,降低過於集中製造業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還有,為創新和製造業升級培育金融市場,並加速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當然,還需要中美之間在製造業尋找更多合作共贏、互相促進的機會。

  美國製造業協會提出的四大目標(鏈結)

  胡澤文

  目標1: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優越的製造中心和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地方

  目前美國製造業仍然是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理想地,2008—2010年平均每年吸收國外直接投資712.78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一。美國也是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2008—2010年平均每年對外直接投資480.47億美元,遠高於日本的318.69億美元。不過與2006和2007年的數據相比,近年來,美國製造業吸收國外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額出現很大程度的降低。

  目標2:拓展全球市場,使美國製造商的市場擴大到95%的國外顧客

  如今製造業日益全球化,隨著其它國家經濟的增長,更多的消費者對“美國製造”産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美國必須採取政策,擴展已有市場,增強進軍新市場的基礎和能力。

  目標3:使美國製造商擁有符合21世紀經濟需求的勞動力

  儘管美國勞動力的成本比較高,但美國勞動力的生産效率和素質是世界最高的,世界級的製造業需要世界級的人才,美國製造業如果想保持其在世界中的主導地位,必須擁有國內外最優秀的高技能人才,這些人才必須精通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的知識,掌握製造商所需要的技能。

  目標4:使美國製造商成為世界主導的創新者

  創新使美國製造業穩居全球領導地位,不過其它國家為超越美國,建立比美國更具吸引力的研發激勵政策,因此,為保持主導地位,成為世界主導的創新者,美國必須保持研發活動,促進和保護製造商知識産權。

  (作者單位為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熱詞:

  • 美國商務部
  • 製造業中心
  • 美國就業
  • 美國喬治城大學
  • 美國能源
  • 製造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