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掃描大中東棋局下的伊拉克:西式民主水土不服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07: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月24日,在伊拉克巴格達城東的什葉派聚居區,一名男孩跑過爆炸發生地點。巴格達當天上午發生兩起汽車炸彈爆炸事件,造成至少7人死亡,另有35人受傷。新華社/法新

    伊朗和敘利亞問題導致中東地區整體形勢緊張,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社會對伊拉克未來的擔憂。儘管伊政府一直致力於恢複國內安全和經濟建設,但脆弱和混亂的政治生態令其舉步維艱。美軍的匆忙撤退,令伊拉克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親歷者説

    伊拉克東方龍貿易工程公司董事長陳憲忠:我在伊拉克生活和工作已近30年。上個世紀80年代初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我就被這個神奇古老國度的富有和美麗所征服。記得當時開車走在寬闊的高速公路上,看到當地百姓住的別墅我對同事講,我們的國家要發展50年才能趕上伊拉克!這是我到過的最好的阿拉伯國家:有豐富的石油與礦産資源,有人類賴以生存不可缺少的水源,農業、畜牧業發達。伊拉克擁有中東國家最好的自然條件,即便是海灣戰爭後十幾年的經濟制裁、石油禁運,都沒讓我們這些局外人感到當地百姓的生活有多麼慘。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一切都變了。宗教區分了,教派之間多了仇殺,少了和解;政黨多了,為了一己之利相互爭鬥。公共設施破壞殆盡,由於教派和政黨之間的爭鬥,到現在還沒有恢復重建。在這9年西方推行民主的日子裏,伊拉克在流血中度過,破壞、暗殺、爆炸、綁架、恐怖襲擊無時不在。現在的伊拉克實際上是個半無政府的狀態:北部庫爾德省自治,薩拉赫丁省自治,基爾庫克要進行全民公決定歸屬,安巴爾省也要獨立於中央政府,迪亞拉省也要宣佈自治。好端端的一個國家變得四分五裂。

    戰後直到現在,美國掌控著伊拉克軍事武器的採購權、石油輸出權和與戰略相關的大合同的決定權。留給伊拉克人民的卻是一個倒退了30年的破敗國家。電力短缺,現在每4個小時供應1小時的電,好的時候每3個小時給1小時的電,其他時間靠自己家裏發電或買街道社區發電機的電來解決照明問題。冬天還可以忍受,夏天中東地區50多攝氏度的高溫真讓人難以承受。

    曾有相識的伊拉克朋友對我説:“美國軍隊可以把幾千萬噸軍用物資運到伊拉克,難道就不能運些發電設備來解決百姓的最低生活需求嗎?這是美國政府不希望我們過上好日子。當年海灣戰爭中所有的工業設備都遭到了破壞,薩達姆政權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把一切恢復正常。如果説實現民主要付出這樣的代價,那我覺得還是不要民主更好。”

    我親眼目睹發生的一切,我為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默默祈禱,希望他們遠離戰火、遠離死亡,讓和平的腳步早日踏上古巴比倫的土地,使這裡的人們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美國影響仍然存在

    美在伊戰中有得有失

    對美而言,伊拉克戰爭總體上是有得有失。首先,伊戰是一場失道寡助的侵略戰爭,美在全世界甚至國內失去了道義制高點,甚至美國務院網站上也將伊戰定義為侵略戰爭;其次,伊戰給美造成了巨大的人、財和物損失,是美陷入“失去的十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戰略上,美國內反戰和反思戰爭得失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因為伊戰,美陷入了中東,而失去了亞太;第四,從全球範圍看,因為“911”後的美反恐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打亂了全球化的進程。

    從得的方面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成功推翻了薩達姆政權,清除了美在中東的多年敵手;第二,通過在伊朗西側的強大存在,形成了對伊朗四週的戰略包圍,構成了對伊朗的重要戰略遏制;第三,從地緣戰略上看,美在伊拉克歷史上最大範圍的存在使美進一步強化了在波斯灣的存在,雖然美在該地區形象與聲譽受損,但實際上加強了對中東的控制;第四,伊拉克戰爭不僅改變了伊拉克,事實上對“阿拉伯之春”爆發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第五,從經濟利益看,伊拉克戰爭在耗費大量資源的同時,也為美國內一些特殊利益集團創造了利益,如軍工、能源和安全公司等等。薩達姆政權的垮臺也削弱了個別能源大國對西方能源供應的影響力。

    美軍撤出短期內不可避免地將對伊拉克的政局發展以及安全局勢産生一定影響,這從撤軍後伊局勢最新發展已經看出。從未來看,伊拉克政治上分裂,安全上脆弱,經濟上困難局面可能是長期的,但政治崩盤、陷入內戰的可能性不大。

    伊拉克成多方勢力角逐場

    未來伊拉克局勢可能呈現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政局動蕩,派別政治愈演愈烈。什葉派與遜尼派分歧擴大,而庫爾德人影響日增,並將扮演中間調和角色;第二,從經濟上看,因政治與安全原因,經濟重建與石油生産步履維艱,但會緩慢向前,伊重回世界産油大國之列來日方長;第三,安全上,脆弱與動蕩不安將是一個常態,加強伊安全部隊能力是一個長期任務;第四,從地區與國際關係看,伊拉克恢復為一個正常國家還有一段路要走,未來伊拉克將繼續成為包括美國、伊朗和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多方勢力角逐的戰場。

    從伊撤軍是奧巴馬上任之初就已確定的既定政策。與布什政府時期相比,中東在美全球戰略中以及伊拉克在美中東政策中地位已明顯下降。

    但美軍撤離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了伊拉克。對美而言,伊拉克仍具多重戰略價值。政治上,伊拉克陷入動蕩混亂有損美聲譽,塑造一個穩定而民主的親美政權符合美地區利益和目標;安全上,必須確保伊拉克不會淪為第二個阿富汗,不成為新的恐怖主義大本營和新的地區動蕩源;地緣戰略上,美在伊保持強大存在將使伊拉克成為遏制和監視伊朗和敘利亞的戰略前哨,保證伊拉克不會“走錯路”,與伊朗、敘利亞形成“什葉派軸心”;經濟能源上,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經濟重建市場巨大,推動美企業參與重建石油業發展,既有利於美減輕援助負擔,也可促進伊安全與穩定。同時,伊拉克作為新的世界石油出口大國的出現也有利於從能源安全上打破或減輕西方對俄羅斯、沙特和伊朗依賴,重建能源供應格局。

    為確保撤軍後美在伊利益不受損,繼續維持美伊“特殊關係”,美很早就多方面進行佈局,強化撤軍後的非軍事存在和影響力。目前美伊年貿易額已由戰前2002年的35.8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約180億美元。

    更多間接介入伊事務

    儘管美希望確保撤軍後與伊拉克繼續維持“特殊關係”,但事實上不可能實現。美軍撤離,必然會帶來美伊關係的重新調整和再定位,維持特殊關係非常困難。如何只通過外交官的存在以及雙邊協議來保證美政策目標的實現,將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這種挑戰不僅是安全方面的,更多是政治和戰略上的。

    安全上,伊方承認,雖然“基地”組織遭到嚴重削弱,但“依然是一個威脅”。正從阿富汗向中東轉移的“基地”組織肯定樂見美軍撤離。此外,在美軍留駐後期還保持一定克制的薩德爾武裝是否會東山再起以及教派衝突戰火是否再燃,都留有疑問。伊安全部隊能力雖有所增強,但實際戰鬥力仍有待提高。

    政治上,伊政治和解進程困難重重,並面臨中斷風險,遜尼派與什葉派、庫爾德人矛盾加深,重新爆發教派衝突威脅加大。從地區戰略上講,戰後的伊拉克被阿拉伯世界視為什葉派的伊拉克,與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關係存在一定障礙,而與伊朗則關係密切。對此,美有所擔心。美軍撤離之後,無疑伊朗會加大對伊拉克的滲透,並通過伊拉克牽制美國。這也是很多美政治家反對過早撤軍的理由。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稱撤軍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決定”,因為伊朗會借此擴大在伊拉克的影響力。而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也警告伊朗不要因此“誤判形勢”。

    當年美入侵伊拉克,破壞了伊拉克傳統政治生態,打開了動蕩混亂的“潘多拉之盒”,如今留下“定時炸彈”匆匆離去,一定程度上是美不負責任之舉。有西方記者稱,美軍撤離了,但“許多戰鬥還沒有結束”。

    未來的伊拉克事務,雖美影響力仍然強大,但逐步下降已不可避免,很難進行直接控制,更多只能間接介入,且發生摩擦的可能性在增大。此外,美將被迫與伊朗等各方勢力在伊拉克展開更激烈競爭。(唐志超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西式民主水土不服

    對一度自感無所不能的美國來説,現在的伊拉克是一個充滿無奈、捉襟見肘的爛攤子。

    伊拉克戰爭早已在大中東地區埋下諸多隱患,面對伊拉克國內及國際間社會、經濟、宗教矛盾的不斷激化,美國自感無能為力。伊拉克現狀與奧巴馬所宣稱的“主權、穩定、自立”相距甚遠,水土不服的美式民主模式在伊拉克遭到明顯排異。總部在紐約的人權觀察組織在最新年度報告中稱,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主導的政府殘酷鎮壓反對派,已使伊拉克成為“初露頭角的警察國家”。該組織中東項目主任懷特森説,儘管美國政府承諾將幫助伊拉克創建一個穩定的民主機制,但伊拉克“很快跌回獨裁統治”。

    伊拉克的安全局勢同樣令美國頭痛。美軍剛走,在伊拉克的“基地”組織便加緊暴力行動。在美軍從伊拉克撤離後的一個月,有3天因爆炸死亡人數超過60人,有近半個月的時間內,每天死亡人數超過10人。

    在這種形勢下,美國愈發頻繁動用無人機,在伊拉克上空展開行動,此舉又遭到伊拉克抗議。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稱此舉意在保護美國外交官,但巴格達官方對這種不經同意擅自“偵察”的行為感到憤怒。有分析認為,伊拉克人對美軍撤離感到歡欣鼓舞,但現在他們擔心喪失好不容易恢復的主權。長期盤旋在巴格達上空的無人機一度成為佔領標誌,如今無人機重返將嚴重打擊伊拉克人的民族自尊心。

    美撤軍後,地區力量格局演變的不確定性一直是美國的心病,其中伊朗的動向更是美國最大的隱憂。一些美國官員直言,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什葉派穆斯林掌權,美軍撤離伊拉克後,伊朗對伊拉克的影響勢必增強。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東項目主任奧特曼認為,在地區安全問題上,巴格達如何“選邊”將極大影響未來的美伊關係。美方極為關注的是:伊拉克將成為一個讓“壞人”來來往往的國家,還是能夠在緩和地區局勢方面發揮作用?更有分析認為,美國至今並不信任馬利基。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公眾的痛苦記憶,是一道不斷被撒上鹽粒的傷口。時值大選之年,奧巴馬政府將極力把結束伊拉克戰爭作為政績為自己加分,也會盡力修補爛攤子上的漏洞。但伊拉克政府能否如美國之願俯首貼耳,卻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本報駐美國記者 溫 憲 )

    重建進程步履維艱

    日前在中東地區頗有影響的“阿拉伯人在線”網站刊登評論文章,題為“2012年是伊拉克令人窒息的危機年”,認為雖然美軍已經撤離,但今年伊拉克仍會亂象叢生,危機不斷,形勢甚至令人窒息。

    伊拉克國內的現實情形正在印證著這一判斷。2012年伊始,伊拉克大大小小的襲擊和爆炸事件就層出不窮,陷入僵持之中的政治危機久拖不決,遲遲不見化解曙光。與此同時,步履維艱的伊拉克戰後重建進程依然困難重重,一切都令人擔憂。

    埃及開羅大學伊拉克問題專家拉法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伊拉克亂局的根源在於美國發動的未經聯合國授權的戰爭,這場戰爭打破了伊拉克固有的社會、政治等生態平衡,使原本潛藏的各種矛盾充分暴露,它們在外力助推下交織釋放,高裂度地頻頻爆發。

    埃及《共和國報》評論説,伊拉克不僅是一個安全上的“真空”,而且是一個潛伏著深刻政治和社會等諸多危機的“黑洞”,這一“黑洞”無情地吞噬和撕裂著伊拉克現有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生態。可嘆的是,這一“黑洞”恰恰是由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製造出來的。文章認為,美國撤軍,基本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伊拉克亂局還沒得到根治,這個“黑洞”甚至越來越大。美軍剛一撤離,伊拉克就鬧起了政治危機。由“伊拉克副總統案”引發的伊拉克政壇危機不斷發酵,波及並嚴重影響伊拉克的政治生活。危機的背後是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圍繞權力和政治利益的激烈較量。同時發生的各種襲擊和爆炸,也與這些政治角力脫不了干系。

    埃及《華夫脫報》總編阿迪勒説,不少阿拉伯國家的媒體都認為伊拉克可能會陷入內戰,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如果各派的利益無法得到協調和平衡,無法找到一個利益交匯的“契合點”,那將是非常麻煩的事情。“阿拉伯人在線”網站發表評論指出,海灣戰爭極大地改變了中東的格局,使地區力量産生新的分化組合,並且嚴重撕裂了阿拉伯國家的團結,使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以至於成為現在許多問題的“根源”。海灣戰爭爆發21年來,伊拉克境內針對美國的抗議浪潮從未斷絕過,美軍士兵死傷慘重。美軍的最後撤離,實際上與此息息相關。

    正因為伊拉克這塊土地頻遭戰爭的折磨,那裏的人民才格外珍愛和平。伊拉克《早報》發表文章為和平祈禱,希望伊拉克這個教派林立、矛盾盤根錯節、利益訴求多元化的國家,能夠早日分割好各方複雜、糾結的“利益蛋糕”,早日結束政治紛爭,早日使和平的陽光照拂美麗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本報駐埃及記者 黃培昭)

    美索不達米亞之殤

    隨著美國士兵的正式撤離,伊拉克局勢走向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想當初,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僅用3周時間,就輕而易舉地擊垮伊拉克軍隊,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此後,美國花了8年多時間進行“維穩”和“重建”,付出了高昂代價。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死亡4487人、3萬多人受傷,耗資多達8019億美元。

    雖然美軍對伊拉克的佔領畫上了“句號”,但美國人留下的不是發動戰爭時承諾的一個“和平、民主、發展”的伊拉克,而是一個滿目瘡痍、危機四伏的“爛攤子”:政治生態失衡,教派紛爭激烈,經濟百廢待興,民生困苦艱難,社會秩序混亂,安全形勢嚴峻,恐怖陰霾密布,暴力活動頻發。僅今年以來,首都巴格達就發生多起惡性爆炸事件。更令伊拉克人民創痛巨深的是:戰火吞噬了10余萬無辜百姓生命,導致100多萬人無家可歸。歷史上富庶無比、有“天賜花園”之稱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成了民族、宗教、地域矛盾此起彼伏,流血衝突不斷的災難之邦。

    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場“本來就不應開始的戰爭”。西方學者約翰丁米爾斯海默也在他的《領導人為什麼撒謊:關於國際政治領域謊言的真相》一書中,提出美國在入侵伊拉克時撒了四個大謊: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拉克與“基地”組織有勾結、伊拉克在“911”恐怖襲擊中發揮了作用以及美國政府開戰前還在尋求和平。事後證明,這些都是彌天謊言。美國以莫須有的罪名,不顧國際社會強烈反對,繞過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大動干戈,把一個主權國家的元首送上絞刑架,這既不是一項魯莽輕率的舉措,也不是對“911”事件的過度反應,而是蓄意除掉敵對政府和潛在威脅的既定戰略步驟。

    國家安全、經濟利益、自由民主價值觀、全球領導地位是美國國家利益的四個層面,也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主要目標。美國的中東政策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説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結合部的中東,不僅是油氣富集的能源寶庫,還是連接多個海洋的交通樞紐及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想而知。

    美國中東政策的核心內容包括:維護美國在中東“獨步天下”的主導地位;控制中東的石油資源和運輸通道;確保以色列的生存與安全;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敵對大國的出現以及遏制伊斯蘭極端勢力;促進中東伊斯蘭國家的“民主化”,按照美國模式改造這些國家。為了美國的利益,1991年美國打了海灣戰爭。但那場戰爭美國並沒搞掉薩達姆,反而給他留下足夠實力生存,以便讓伊拉克牽制對美國抱有敵意的伊朗。當美國認識到薩達姆繼續掌權只會危及它在中東的利益時,“911”事件為絞殺薩達姆提供了契機。

    儘管伊拉克戰爭導致美國“反恐”重心偏移,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暴露了其“民主自由”旗號背後的虛偽,使美國在世界面前失去道義制高點,也使自己的國際信譽嚴重受損。然而,美國通過伊拉克戰爭,剪除了薩達姆政權這顆眼中釘,大大削弱了中東的反美力量,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增強了美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和控制力,並對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大國構成長期戰略制約。同時,美國通過伊戰再次認識到軍事力量的“有限性”,對內確立了“均衡”的建軍路線,對外強調政治、外交手段的綜合運用和盟友的作用,促使美國的防務政策和軍隊建設更趨理性、務實,開始步入新一輪安全戰略調整期。美國如期實現從伊拉克撤軍,就是這種調整的集中反映。

    無論是佔領還是撤離伊拉克,都是出於維護美國利益的考量。舍此,美國才不在乎別人怎麼説,更不在乎伊拉克今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岳麓士)

熱詞:

  • 掃描
  • 大中東
  • 棋局下
  • 伊拉克
  • 西式
  • 民主
  • 水土
  • 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