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德班氣候大會前景展望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8日 10: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德班會議是否能起到承上啟下、順利過渡的作用,將國際氣候進程引領向更加光明的未來,世人將拭目以待。

  從哥本哈根會議高預期破滅後的冷靜反思,到坎昆會議艱難妥協重燃國際社會信心,全球氣候談判進程一路坎坷,努力尋求全面平衡的成果,並在挫折中不斷堅定前行。2011年,經過曼谷、波恩和巴拿馬三次談判會議的準備和鋪墊,11月28日至12月9日舉行的德班會議,談判形勢和前景引人關注。

  回看坎昆會議成果

  2010年底的坎昆會議經過艱苦談判,最終通過“坎昆協議”,包括在《公約》及《議定書》下分別就兩個特設工作組的工作成果通過了兩項決議,同時延長兩個特設工作組的授權到2011年。

  在《京都議定書》下作出的決定,一方面重申工作組應儘快完成談判並將結果提交議定書締約方會議通過,以確保在第一和第二承諾期之間沒有空當;另一方面“注意到”發達國家承諾實施全經濟範圍的量化減排指標,敦促其按照IPCC提出的25%~40%的整體中期減排目標加大減排力度,並將有關減排指標變為減排承諾。

  在《公約》下作出的決定內容更為豐富,幾乎涵蓋《巴厘路線圖》規定的各個要素。除重申哥本哈根協議達成的基本共識之外,還以締約方大會決議形式,在一系列關鍵議題上取得新的進展。例如,有關長期目標,肯定了控制全球升溫不超過2℃的目標,在2013年啟動、2015年完成基於科學認識的關於全球長期目標充分性的第一次評估,考慮包括1.5℃的強化目標,並在德班會議上審議到2050年顯著降低全球排放的長期減排目標及全球排放達到峰值的時間框架。有關減緩,認可了發達國家提出的減排義務目標和發展中國家的自主減緩行動目標。有關資金,啟動建立“綠色氣候基金”的進程,來討論快速啟動和長期資金問題,成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平等參與的常設委員會,以協調和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有關適應,建立“坎昆適應框架”,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規劃和執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有關技術轉讓,建立“技術執行委員會”及“氣候技術中心和網絡”的技術機制,以促進技術合作和應對行動等。

  “坎昆協議”是各方艱難妥協的産物,所謂“各方都不太滿意,但各方都能接受”。發展中國家認為其核心是堅持了“雙軌制”,堅持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在哥本哈根會議結果基礎上達成的重要階段性成果。而國際社會普遍表示歡迎和積極的態度,認為“坎昆協議”能夠獲得除玻利維亞之外193個國家的支持,本身就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是向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但積極評價“坎昆協議”來之不易的同時,應看到會議在一些關鍵議題上的新進展已經明顯突破了《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和《哥本哈根協議》的共識,而且程序性、制度性安排多於實質性內容,許多難題都留待後續談判解決。

  今年三次談判會議耗時不少,但總體來看相對平淡,談判處於膠著狀態。雖在個別議題和技術層面上有所進展,但在一系列關鍵問題上,各方分歧依然嚴重,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德班會議的形勢將更為複雜,挑戰十分嚴峻,任務非常繁重。

  德班會議聚焦點

  從目前各方立場和對德班會議的期望看,雖然各方都強調需要“全面平衡”的成果,但對全面平衡內涵的理解有所不同。所謂全面平衡,既包括在《公約》和《議定書》下的雙軌談判之間尋求平衡,也包括在《巴厘路線圖》規定的共同願景、減緩、適應、資金和技術等各個議題之間尋求平衡。發展中國家強調前者,通過維護雙軌制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而發達國家更強調後者,力推在《公約》下談判中固化發達國家“自下而上”的減排指標和發展中國家的減緩行動目標。同時,繼續在透明度問題上向發展中大國施壓,並將這些問題與資金、技術、適應等議題的進展挂鉤。

  各方在德班會議上的博弈將圍繞以下幾個焦點問題展開:

  首先,解決《京都議定書》前途問題是會議的核心任務,《公約》下談判成果的法律形式問題備受關注。目前《京都議定書》雖一息尚存,但隨著2012年的迫近,發展中國家要維持雙軌制,要求發達國家在議定書第二期下明確減排目標承諾的難度不斷加大。儘管《坎昆協議》在形式上維護了“雙軌制”的存在,但有關《議定書》後續承諾期的決定只有廖廖兩頁紙共6條,內容空泛,而有關《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的決定有29頁共144條之多,對國際氣候制度的各個要素都有涉及,雙軌之間的不平衡是顯而易見的。《議定書》確立的“自上而下”強制減排模式加速向鬆散的自主承諾模式轉變的趨勢更為明顯。在6月的波恩會議上,日本、加拿大、俄羅斯公開表示不會在議定書二期作出減排目標的承諾。近來,歐盟領導人多次明確表示,歐盟無力單獨拯救《議定書》,可以有條件延長《議定書》,但需要授權來啟動一個新的談判進程,目標是在2015年達成新的、單一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框架,美國以及中國、印度等排放大國都要參與,最晚到2020年,統一的全球協議能正式生效實施。巴拿馬會議前,澳大利亞和挪威聯合遞交的提案也要求將2012~2015年作為過渡期,屆時除最不發達國家外所有國家都必須承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限排目標。可見,發達國家廢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推動並軌的決心已定。

  其次,有關長期目標問題急劇升溫,挑戰十分嚴峻。《坎昆協議》不僅完成了《哥本哈根協議》控制全球升溫不超過2℃的目標法律化,還通過啟動充分性評估,強化了1.5℃目標的地位。更為重要的是,德班會議將審議到2050年顯著降低全球排放的長期減排目標及全球排放達到峰值的時間框架,不可避免地涉及未來排放空間的分配。現實來看,全球還沒有實現2℃目標的可行性方案,各國提出的減排目標明顯不能實現這一目標。一些國際組織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為了在本世紀末將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要求,按照目前各國減排的承諾和各種允諾加起來,2020年仍有60億~90億噸CO2排放的缺口。討論長期目標問題必然引起發達國家“只有發展中大國達到峰值才能使全球排放達到峰值”的説辭。近年以來,國際上所謂各方共同提升減排意願,彌補減排差距的討論明顯增加,呼聲漸高。美國等發達國家還力圖模糊針對發達國家減排核算規則、可比性和遵約機制的國際評估和審評機制(IAR),與針對發展中國家提高透明度的國際磋商和分析機制(ICA)進行制度上的對等設計。中國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面臨的國際減排壓力陡增。

  再有,落實資金、技術轉讓和適應等問題的具體安排任重道遠。《坎昆協議》雖然就這些議題確立了談判成果的基本框架,並取得一些積極進展,但近期談判中,各方在機制設立等具體問題上常常僵持不下,反映出各方在實質問題上的分歧並未消除。尤其是資金問題,將是德班會議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發展中國家再三強調2013~2020年的時間段上,每年有大幅度上升的資金來源,直至2020年達到10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2010~2012)到2012年底截止,要保證2013年能立即獲得資金,而不能存在時間上的缺口和間隔。但世界經濟的不景氣使得發達國家履行減排、資金和技術轉讓義務的政治意願不斷弱化,而小島國和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對中國各方面的期望不斷提高,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日益受到質疑,出資壓力不斷增大。

  此外,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內政策行動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中國“十一五”規劃期間為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付出的努力,國際社會是有目共睹的。2011年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中國提出了“十二五”規劃期間新的節能減排目標,即2015年在2010年基礎上單位GDP能源強度降低16%,碳排放強度降低17%,非化石能源比重由2010年的8.7%提高到11.4%,各種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也密集出臺。儘管中國提出的2020年在2005年基礎上單位GDP耗能下降40%~45%的目標是自主行動目標,在國際上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中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必將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德班會議成果展望

  巴厘會議以來,年復一年漫長而艱苦的談判已經令很多長年參與談判的代表們身心俱疲。加之美國面臨大選,歐洲債務纏身,不少國家政府面對國內政治動蕩和經濟危機的挑戰,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有所下降。這使得多數人對待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更為現實。儘管綠色低碳已成為全球發展的大趨勢,但在發達國家缺乏政治願意,各方在關鍵問題上的立場依然嚴重分歧的情況下,工作層面的談判將很難有實質性進展。

  總體而言,德班會議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氣候協議是一個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作為一次過渡性的會議,對德班會議成果不應抱有太高的期望。

  但是,德班會議在國際氣候進程中仍有自己的位置,也應該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從而完成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除了力圖在資金、適應等部分議題上形成階段成果之外,最重要的是,德班會議成果應該向國際社會表明政治意願和前進的方向。2012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如果沒有對議定書前途給出一個明確的交待,《京都議定書》很可能出現名存實亡而事實“並軌”加速發展的局面,使國際氣候進程出現倒退,甚至陷入泥潭。為此各方應採取互信、妥協、靈活和務實態度。南非作為德班會議的東道主,是“基礎四國”成員首次承辦聯合國氣候公約的締約方會議。東道主往往既有推動國際氣候進程的特殊責任又有特殊國情和自身利益訴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保持程序公正民主,發揮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值得關注。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文/陳迎

熱詞:

  • 德班
  • 減排
  • 議定書
  • 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