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歐洲對美國重心東移不是滋味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8日 15: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國在地理上“左右逢源”的優勢,再次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一邊是相濡以沫幾十年、將美國“托舉”到世界之巔的大西洋盟友;另一邊是充滿活力、直接影響美國未來的亞洲“鄰國”。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出生地夏威夷宣佈,美國人將“臉”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一時間,亞洲國家在美國炙熱的目光中議論紛紛,歐洲人望著美國的“後腦勺”有些不爽,甚至有媒體問:“美國正在掉頭轉向,這是歐洲的一個災難嗎?”在被冷落的歐洲盟友看來,美國的東移既是為了謀取經濟利益,也是為了對付崛起的中國。但對於美國要在亞太“複製-粘貼”大西洋兩岸的“成功”,歐洲人又覺得不太靠譜。

  “美國的太平洋世紀”越唱越響

  15年前,美國人嘴上説的還是“美國的大西洋世紀”,“我們的利益在歐洲”。但這幾年,情況大不相同。曾在夏威夷和印尼度過一段童年時光的奧巴馬,上任不久就表示自己是“美國首位太平洋總統”;而希拉裏剛當上國務卿就打破傳統,在首次正式出訪時選擇了亞洲。如今,美國張開雙臂,要給自己的“太平洋世紀”來個大大的擁抱。APEC峰會在夏威夷召開前夕,希拉裏11月10日來到設在那裏的東西方文化中心,發表題為《美國的太平洋世紀》的演講,而此前,她還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登同樣主題的文章。希拉裏的觀點是,“21世紀將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美國將仿傚大西洋兩岸之間建立的全方位機制和關係網,在太平洋兩岸建立更富有活力和更持久的體系及更成熟的安全和經濟架構。

  美國廣播公司報道國務院事務的記者克裏特雷蒂亞11日撰文稱,奧巴馬政府已將外交舵盤轉向太平洋對岸,儘管希拉裏一再表示,這並非意味著作為美國20世紀外交關係基石的大西洋兩岸關係降格,但隨著歐洲深陷經濟窘境,美國的轉向將更劇烈。過去半個多世紀,跨大西洋體系被西方引以為傲。在冷戰時期,曾有人認為該體系不會維繫很長時間,但美國總統肯尼迪1963年在德國發表關於大西洋共同體的演説時説:“請不要讓別人説大西洋時代的這一代人把我們的理想和願景留在了過去,我們已經歷了太多的艱辛,做出太多的犧牲,現在絕不能無視未來。”但隨著冷戰結束,美國逐漸認識到,相對於跨大西洋體系來説,跨太平洋體系更富有活力和更持久。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主席馬歇爾博頓表示,他相信歷史學家將把今年的夏威夷APEC峰會視為一個轉捩點,或者“世界事務和美國角色的一個拐點”。

  美國戰略重心的改變也有一定的民意基礎。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和意大利聖保羅銀行基金會今年9月14日發佈了“2011年大西洋兩岸趨勢年度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美國人認為亞洲比歐洲更重要”。調查發現,51%的美國人認為中日韓等亞洲國家比歐盟國家更關乎美國利益,而2004年的調查顯示,當時只有29%的美國人認為亞洲更重要。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總裁克雷格肯尼迪説,“這標誌著大西洋兩岸關係或將徹底改變,當美國將遠東當作第一要務時,我們的關係或許已到達分水嶺,這是大西洋兩岸領導人需要正視和引導的。”

  跨大西洋體系自“911”事件後冷卻

  大西洋西岸的轉變讓東岸的歐洲有些不是滋味。德國《明星》週刊16日以“美歐首腦會議11月底舉行”為題報道説,奧巴馬將在白宮象徵性地會見歐盟政要,在其上臺後,跨大西洋體系與布什時代相比有所鬆弛,太平洋地區已經上升到第一位,其次是中東,歐洲甚至降到第三位。文章説,雖然美歐仍有很多共同點,但很多議題的對象被中國等亞洲國家代替,比如債務危機,美國首先面對的是中國。同時,奧巴馬的轉向也有歐洲的問題,歐洲對美國的不信任在加深。德國《國際財經報》16日反思説:“美國正在掉頭轉向,這是歐洲的一個災難嗎?”

  在歐洲人看來,美國最大的15個貿易夥伴中有7個位於亞太,美國對太平洋對岸的重新定位不是單純的搶奪“地盤”。法國學者高爾比爾在《回聲報》撰文説,美國重心東移的驅動力在於經濟利益,他們的口號今天只有一個,那就是亞太地區的市場能給美國人提供更多就業。瑞士“20分鐘”網13日以“奧巴馬尋求將亞洲錨固在美洲”為題評論説:“面對一個糟糕的歐洲,美國的一個優先考慮就是在亞洲獲得信任。”該網認為:“對美國而言,廣闊的亞太地區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而歐洲已經出現故障”。

  除了經濟因素,政治上的不協調也令跨大西洋體系有所鬆動。奧地利《標準報》以“911是歐美分水嶺”為題報道説,跨大西洋體系自“911”事件後冷卻,這是一個歷史性轉捩點,因為歐洲人沒有提供美國人的全部需要。德國國際媒體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夫羅裏揚盧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冷戰結束,以北約為主的大西洋地緣戰略地位越來越弱,美國離歐洲越來越遠不足為怪。盧佩説,美國不可能再像二戰後那樣幫助歐洲復興,雙方這些年也在氣候變化、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等方面有過分歧。不過,他認為,歐美之間的相同價值觀仍很堅固,美國的做法無非是在搞平衡。

  美國沒忘給歐洲吃“定心丸”

  隨著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日本提高了對跨大西洋體系命運的關注度。日本外交學者吉野正明認為,美國對於大西洋的冷落“是可以預見的”,“落日的歐洲”成了美國外交決策者的潛在認知,並決定了其在大西洋政策上日益保守的立場。關於跨大西洋體系的發展前景,一些日本評論人士表示悲觀。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木村光之在2008年的論著裏提出,跨大西洋體系的結合名義上是民主體系、共同價值觀和文化基礎,但實際上“依然是利益的結合”。根本問題在於,虛弱的歐洲不是美國所需要的,而歐洲的強大也不是美國所樂見的,因為這樣的歐洲對於美國“更為叛逆”,大西洋協商下的真相是“本質不和”。在一些日本觀察人士看來,由於歷史關係的積澱和利益關聯,跨大西洋體系“不會簡單崩潰”,但其維持下來卻越發有難度,因為“雙方越來越沒耐心等待對面的回復”。

  美國新保守派戰略學者羅伯特卡根曾將美國人和歐洲人分別比作火星人和金星人,“所謂的共同價值和利益基礎被證明有時只是政治修辭”。他在《論天堂和權力:新世界秩序中的美國與歐洲》一書中提到,由於美國過去從外部確保歐洲的安全,歐洲人才無須使用自身實力就得以在險象環生的世界裏一直享受和平,這也決定了美歐進行戰略分工,即歐洲更關注自身,而美國關注全球,但這個規律不是永久不變的。

  為了不冷落歐洲的夥伴,美國政府一再做出修復大西洋兩岸關係的姿態。奧巴馬上臺後已8次到訪歐洲,今年5月下旬還到愛爾蘭展開“尋根之旅”,每次都會表明美歐傳統盟友在面臨新挑戰時,還會進一步鞏固大西洋兩岸的關係。希拉裏在闡述“美國的太平洋世紀”時,也沒有忘記給歐洲的合作夥伴吃顆“定心丸”,她演講時説:“從現在直到永遠,跨大西洋體系都是美國與世界交往的中心支柱。”她還強調,歐美之間的每一次政治對話、每一次經濟峰會和每一場聯合軍演都是值得的。

  聖保羅銀行基金會主席安吉洛本尼西亞的觀點依然樂觀,他認為,無論在文化上還是在政治上,作為“自由世界”的大西洋兩岸仍都認為美國和歐盟擁有共同價值觀。從調查數據看,71%的美國受訪者和68%的歐盟受訪者表示,他們感到雙方關係具有足夠多的共同價值觀,能夠在國際問題上進行合作。

  在亞太“複製-粘貼”跨大西洋體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談到美國重心東移,法國《費加羅報》13日以“奧巴馬在太平洋挑戰中國”為題評論説,奧巴馬“豐富了國務卿希拉裏號召‘往東方看’的講話”。英國《金融時報》16日説,美國外交政策向東亞轉移,顯然是針對中國。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夫羅裏揚盧佩説,太平洋地區比大西洋區域更複雜。美國想要仿傚跨大西洋體系,像維持歐洲穩定那樣給亞洲帶來穩定、安全,關鍵是看中美關係,“這是該地區最不可預見的關係,甚至可能會帶來衝突”。

  “歐洲同美國有矛盾,但仍然會是相處不錯的夥伴。”倫敦智庫皇家三軍研究所國際關係學者亞歷山大尼爾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尼爾認為,這就像中國人看歐美人全是“西方人”一樣,跨大西洋關係不會輕易被打破,因為這種關係是建立在相似的文化、語言及價值觀上的,如果美國想在亞洲複製這樣的體系模式,相信會失望而返。一些法國民眾也告訴記者,美國不可能在亞太地區複製跨大西洋體系,因為亞洲和歐洲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日本《外交觀察》雜誌曾議論説,對於美國而言,過去十年的外交留下太多“招人忌恨”且難以自圓其説的負資産,這成為美國建立太平洋體系的最大障礙。

  對美國的夢想,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學者木村光之表示,“在一個內部差異極大且存在著更多冷戰遺産的地區,美國想要對原有的體系進行複製-粘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木村説,美國想要主導亞太體系的前景也並非完全樂觀,因為“本地區的崛起大國對美國的抗拒力量是巨大的”,而且國家間相互制衡的關係也更為複雜。

  歐洲近些年也緊盯東方

  德國《南德意志報》11月初還以“孤獨寒冷的歐洲”為題刊登德國前外長菲舍爾的文章。菲舍爾説,世界秩序重新排定座位,因為西方統治的200年走到了盡頭,特別是歐洲就像缺了電的房子。當美國不得不為自己考慮,把戰略重點從大西洋轉到太平洋時,歐洲是如此的孤獨和寒冷。他呼籲,歐洲人必須從現在開始做起,直至找到答案。歐洲需要一個真正的政府,不重復過去的錯誤,“僅僅一個歐洲貨幣聯盟還不足夠應對危機,歐洲必須向聯邦化發展”。

  對美國有些抱怨的同時,歐洲也緊盯東方。新加坡《海峽時報》9日引述華盛頓全球主義者研究中心主任斯蒂芬裏克特的話説,美國的透明舉動會把歐洲領導人逗樂,美國轉向亞洲的努力似乎在提醒歐洲人,最好也倒向亞洲,以防美國和亞洲的雙套車把他們落在後面,但歐洲高級官員冷靜地回應,美國絕對不是正在把關注重點轉向亞洲,想在亞洲混好的唯一國家。一名叫馬庫斯的柏林工程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轉向太平洋,並不是“零和遊戲”,歐洲也正向太平洋轉移,這是全球化的結果,誰也離不開誰。(丁雨晴 紀雙城 趙永升 青木 陸好)

  (來源:新華網)

熱詞:

  • 美國外交政策
  • 美國新保守派
  • 美國利益
  • 歐洲貨幣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