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9-11”事件十週年:美國直面低烈度恐怖威脅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8日 04: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911”事件十週年紀念日臨近。十年來,“911”事件在心理上給美國人帶來的打擊,明顯要超過物質上造成的損害。

  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在大幅下降。美國人需要學會適應在長期面臨低烈度恐怖威脅的環境下生活。

  本報記者與美國專家、民眾深入交流,試圖多角度、全方位解讀“911”事件對美國的影響。

  絕對安全難以實現

  重點防範對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

  約瑟夫奈:“911”事件給美國人心理上造成了嚴重的創傷,這種創傷可能是長期的。“911”事件在心理上給美國人帶來的打擊,明顯要超過在物質上帶來的傷害。“911”事件後,美國先後發動了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如果説阿富汗戰爭是出於對恐怖主義擔憂的話,小布什政府在未獲得國際社會廣泛支持的情況下入侵伊拉克,不僅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損失,而且極大地損害了美國的“軟實力”。不過,美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加強本土安全的防範措施較為有效,尤其是增設新的國土安全部,更好地實現了反恐情報及相關方面工作的協調配合。

  國際戰略格局及政治力量組合、世界面臨的挑戰與問題,並未發生根本的變化。而且,美國人日常基本生活方式,也沒有發生方向性逆轉。在“911”事件剛過去的一段時間,美國在維護公民權利與實現本土安全方面未能處理好關係,做過了頭。隨著時間推移,現在基本上在二者之間保持著利益平衡。

  比德勒:就安全心態來看,一個重要教訓是,正確認識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追求絕對安全的昂貴代價。一方面要繼續遏制恐怖主義。另一方面,美國人也應該學會適應在長期面臨低烈度恐怖威脅的環境下生活。美國雖經歷長期反恐戰爭,本拉登已被擊斃,但反恐戰爭本身難以消除恐怖主義的根源,次級恐怖分子依然存在,儘管他們難以再發動像“911”事件那樣規模的反美行動,但他們具有殺害美國人的能力。美國人應適應這樣的環境,美國仍面臨諸多內外挑戰,絕對安全是難以實現的目標,要減少對絕對安全的心理要求。美國可以避免新的“911”事件,但難以杜絕恐怖分子在世界各地針對美國人的小規模襲擊。

  魯迪德里奧:“911”事件給美國本土帶來的最大改變,是這10年來美國改進了安全措施。十年過去了,美國更安全了,美國對於如何保護人民,如何避免恐怖襲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辦法。美國公民對於國家能保證他們的安全也更有信心。不過,美國政府應該採取一些措施,在確保公民安全的前提下,也要尊重他們的自由。美國新的反恐戰略今年6月出臺,把反恐重點轉移至針對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美國認為阿富汗和伊拉克這兩場戰爭使得國際環境更安全,而恐怖組織或許正策動一些人在美國本土發動襲擊。我們更為擔心的是美國的交通系統、建築物和核電站等是否將遭受恐怖襲擊。

  斯坦利羅森:本拉登被擊斃後,“基地”組織可能日趨式微,再也無法組織大規模的恐怖襲擊,但很難説美國從此就會變得安全起來。不能排除今後有單個恐怖分子在美國發動襲擊的可能性,所以美國徹底擺脫恐怖主義的威脅將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警惕魔爪伸向青年

  美國社會對穆斯林接納度有所提升

  約瑟夫奈:我不認為“911”事件是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之間的衝突。據最近民調顯示,人們認為只有比例很小的穆斯林對恐怖主義感興趣。目前美國國內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的關係相處的也很好。新問題在於,非國家形態的恐怖主義給人類帶來更大的危害。一個非政府組織在一天所殺害的美國人,比作為國家形態的日本在珍珠港突襲中殺害的還多。權力出現向非國家行為者擴散的趨勢,非國家形態的敵人扮演著重要角色。現在還很難對“911”事件作出一個最具權威的總結,要作最終評價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進行觀察、思考,也許等“911”事件20週年時可以找到更為明確的答案,歷史最終會給出解答。

  赫達艾史斯塔維:美國大約共有260萬穆斯林。“911”事件發生前,美國穆斯林政治參與度不高。而根據最近皮尤中心和蓋勒普的研究顯示,更多的美國穆斯林正積極參與到政治和社會事務中來,他們更多地進入當地社區,或是當地、州以及聯邦政府中工作。

  “911”事件後,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針對穆斯林的歧視、偏執行為和犯罪增加,有些學生甚至在學校遭到恐嚇。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積極的一面,因為這些針對穆斯林的犯罪被報道出來,就有更多的美國穆斯林相信法律和執法機關能夠對偏執的犯罪予以懲罰。有些恐怖組織在美國一些地區招募穆斯林青年來為他們工作,必須面對這一現實。這些極端分子試圖把手伸向毫無戒心的年輕人,可惜他們那是虛假的意識形態。

  斯坦利羅森:10年來,美國社會對穆斯林的接納度有所提升,儘管還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普遍來看,美國社會無論對本國的穆斯林,還是來自中東國家的外國人,都比過去更為友善,也更願意接近了。

  詹姆斯菲利普斯:“911”事件最初給美國帶來的重大變化是,人們開始關注遙遠的國家如阿富汗,因為“911”事件前大家都低估了恐怖主義對美國的威脅。其次,人們認識到意識形態鬥爭仍然存在,儘管有人曾稱蘇聯解體是歷史的終結,但那是對歷史的誤讀,現在美國人對宗教極端主義這種意識形態的長期威脅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三,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的世界地位有所影響,導致奧巴馬政府現在採取一種“從後面領導”的方式,更傾向於多邊主義,更多地依靠盟友。從安全角度來説,美國現在比“911”事件前要安全一些,主要是因為人們的警惕性更高,但並不意味著真正的安全,恐怖威脅仍然存在。

  希爾:“911”事件的重要啟示是,對現有世界秩序體系深存意識形態敵意的敵人,能夠對國際體系主要成員國發起直接的進攻,並能在隨後的日子裏,繼續在世界範圍向世界秩序發起攻擊。這迫使人們認識到這樣的客觀現實:包含主權國家、國際法、國際組織、外交與軍事以及人權等核心要素的國際體系,並未健康運轉,而世界上遵守國際體系的相關國家(幾乎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在加強國際體系各要素方面必須精誠合作,包括在核不擴散、經濟合作、相互尊重、反恐與反國際犯罪等諸多方面。

  兩場戰爭代價高昂

  經濟狀況讓美國民眾更加焦慮不安

  達杜什:2010年美國國防開支為6890億美元。可以預期,未來幾年美國的國防開支將有大幅削減。從經濟角度來説,許多人認為反恐戰爭的經濟代價遠遠超出它應有的水平,包括國防開支在內的美國公共開支水平,已變得不可持續。兩黨日前達成的債務協議就包括削減軍事和非軍事開支內容。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在過去10年裏出現了很大下降。然而,美國在經濟上管理不善給美國及世界都帶來了巨大影響,嚴重損害了人們對美國管理好自身事務能力的信心,美國政府圍繞提高債務上限展開的糟糕論戰更是加重了人們的擔心。

  博思沃斯:美國的國防開支必須降低。在削減國防開支和削減社會保障及醫療保險等福利開支之間,美國民眾更多地主張削減國防開支。但國防開支削減不會很順利,大型國防合同承包人將極力阻礙國防開支的削減,他們會要求新的開支項目,要求更新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使用的設備。

  兩場戰爭造成了美國政府債務的過量增長,制約了政府在其他領域的投資能力,特別是在教育和基礎設施上的投資。但事實上,即使沒有戰爭,情況也不會改觀多少。美國人不願為公共服務掏腰包,教育、基礎設施獲得的政府資金支持不如以往。無論是選民還是政治家,都以一種短期的視角行事,力求最大化當前的消費,卻反對多種形式的公共投資,導致經濟表現不佳。

  邁克爾歐漢倫:“911”事件前,美國民眾普遍不願捲入國外的紛爭,雖然美國有遍及全球的軍力部署和眾多盟國,但美國民眾事實上相當“內視”,關注的只是國內事務,譬如經濟;今天,美國人對經濟的焦慮也甚于對反恐問題的關注,希望駐伊、駐阿美軍早日回家,想與盟國及新興國家一起合作保持國際體系的穩定。美國人厭倦了戰爭,這些軍事行動太昂貴、太致命,使我們的社會分裂,使國內政治更複雜。所以美國今天的情形與十年前很相似,當然也有不同之處。

  與十年前相比,現在的美國經濟更差,更多的政治厭倦,民眾更不團結,美國現在更關注自己的問題,民眾認為外交政策是造成經濟困境的原因之一,也帶來政治爭執,從而未能在國內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上投入資源。

  中東戰略無大變化

  地區國家不可能幾年內完成轉型

  詹姆斯菲利普斯:美國的中東戰略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現在更多地強調在中東推進民主改革,而民主只能是內生、漸進的過程,不能由外部強加。西方民主的演進經過了幾個世紀,我們不能錯誤地指望中東國家在幾年之內就完成民主進程。當前美國中東外交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推進民主的同時,避免這些國家陷入混亂,給伊斯蘭極端主義者可乘之機。從長期來看,中東國家實現穩定的民主對美國有好處,因為獨裁者根本無法依靠。  

  艾略特阿伯拉姆斯:對中東,美國有了新的理解,美國曾更在意中東的穩定而非自由,結果兩者都未得到,當前導致中東動蕩的原因是缺少政治自由和經濟繁榮。美國中東戰略的基本政策仍是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尤其是石油供應,以及保護以色列的安全、捍衛地區和平與推進民主。

  邁克爾歐漢倫:阿富汗戰爭是美國對恐怖主義作出的直接反應,相信別的國家在這種情形下也會這麼做。不幸的是,推翻塔利班政權後,沒能使阿富汗實現穩定。奧巴馬上臺後最終投入所需資源,或許已經太遲而無法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阿富汗戰爭顯然不會是一個輝煌的勝利,美國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起初在幫助阿富汗穩定方面投入極小,之後又投入極大,如果從一開始就走一條中間道路,或許結果會更好。

  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使美國耗費近2萬億美元、失去6000多名美軍生命,美國的國際聲望也受到損害。美國當前與大部分伊斯蘭世界的關係很複雜,即使奧巴馬上臺後,伊斯蘭世界對美國的看法仍相當負面。美國與歐洲的關係也更趨複雜。

  (本報駐美國記者溫憲、馬小寧、王恬、陳一鳴、張旸,本報駐聯合國記者席來旺採訪整理)

  約瑟夫奈(哈佛大學教授)

  比德勒(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專家)

  魯迪德里奧(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現任美國進步中心主任)

  斯坦利羅森(美國南加州大學政治係教授)

  赫達艾史斯塔維(美國穆斯林公共事務委員會法律和政策分析師)

  詹姆斯菲利普斯(美國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希爾(耶魯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教授)

  達杜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經濟學家)

  博思沃斯(布魯金斯學會經濟學家)

  邁克爾歐漢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

  艾略特阿伯拉姆斯(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前布什政府高級安全官員)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安全心態
  • 美國經濟
  • 美國政府
  •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