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徐一戎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 一生難捨水稻情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6日 09: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報道

  中廣網哈爾濱7月16日消息(記者楊沼畔 王軍鋒)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8時45分報道,北大荒冬寒春涼,無霜期短,自古以來都是水稻高産的“禁區”。黑龍江農墾科學院水稻專家徐一戎創新的高寒地區水稻增産新技術,卻使這裡的水稻畝産由150公斤躍升到700公斤,使北大荒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北大倉”。

  徐一戎創新高寒地區水稻增産新技術 使畝産由150公斤躍升至700公斤(圖片來源:新華網)

  喜溫的水稻在東北曾經是稀罕物,在常年被冰雪覆蓋的黑龍江只有零星種植。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北大荒,兩三斤小麥才能換一斤大米。50餘年來,徐一戎在稻田裏走過了4萬餘公里的路程,積累2300萬字的論文和筆記,讓北大荒的糧食産量迅速提升,創造出1600萬畝寒地水稻平均單産1200斤的奇跡。

  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孟昭河:他研究了一種葉齡診斷技術。葉齡診斷技術就是教給農民怎麼樣看,自己診斷自己的地。診斷完之後,相應地我們有一個配套技術,你根據你的地診斷完之後然後你就自己下一步怎麼幹,更精確了。現在不是精準農業嗎?更精準了。

  面對撲面而來的各項榮譽,徐一戎心態淡然。

  黑龍江農墾科學院水稻專家徐一戎:我1950年初夏進入水稻這個專業,種了61次水稻。能種這麼長時間水稻,有這麼一個經歷,這我得感激總局的領導和各級領導對我的工作安排一直沒有變。假如説有點收穫,也是這麼長時間不斷積累的結果。

  如今,已86歲高齡的徐一戎每年仍有100余天在基層培訓、指導稻農。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孟昭河告訴我們,黑龍江墾區流傳著這樣一句話:“100個吃大米的人,可能有99個不知道徐一戎,但100個種水稻的人,有99個知道徐一戎。”

  孟昭河:像在856(農場)講課,原來定的是能容納200余人的講課地方,一下去了1000余人,最後沒招了,改到電影院去講了。他經常下地,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麼。他要到哪兒講課,一聽説徐老來講課了,有時候到農場講課,有一些地方農村的都去。

  徐一戎生性節儉,下基層多是搭乘方便車,也從不在單位報銷差旅費。1997年以來,僅不要的講課費和不報的出差補助就多達30余萬元。在他家簡易的居室裏,擺放的還是他1979年結婚時的舊傢具。一支只有7角錢的圓珠筆,一個獲獎時的提包,他使用了30多年。然而,2008年10月的一天,他卻捐出一生省吃儉用的所有積蓄100萬元,設立了“黑龍江墾區一戎水稻科技獎勵基金”,用於獎勵為寒地水稻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或團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黑龍江農墾科學院院長馬守義十分激動。

  黑龍江農墾科學院院長馬守義:我接過這100萬支票,心情無比激動,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感謝這個老爺子。當時,我記得老爺子捐錢的時候説了這麼一句話:“我用這筆錢支持水稻科研事業,出了新品種也好,出了新技術也好,讓農民多打一粒糧食,我的心願就滿足了。”

  徐一戎説,離開水稻,他的生命就會枯萎。對於寒地水稻事業的未來,徐一戎滿懷希望。

  徐一戎:現在畝産1100多斤,能不能整到1200斤或1300-1400斤?在北大荒這塊地上,水稻進一步提高單産、提高品質,這個潛力從小區實驗裏、小面積示範裏邊都看到一些前景,所以發展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央廣調查:您如何看待霸王洗髮水含致癌物?】

  熱搜詞:房産調控成都技工荒北京電大作弊案 裸女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