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專家建言為扎堆旅遊“泄洪” 建議恢復五一黃金周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06日 09: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家建言為扎堆旅遊“泄洪”

  建議恢復五一黃金周《國民休閒綱要》將助推帶薪休假

  劉思敏 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長期致力於對中國旅遊産業運行的觀察與研究,從社會視角密切關注中國旅遊業的焦點、難點、熱點問題,是假日改革黃金周存廢之爭的“挺黃派”代表人物。

  戴斌 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當代旅遊發展理論,大眾旅遊發展階段的政策取向,基於預警的旅遊經濟宏觀調控體系與遊客滿意度推介導向的微觀監督體系等。

  今年的黃金周長假,中國多地景區出現客流“井噴”。從故宮遠超歷史紀錄的單日客流量18.2萬,到“華山爆棚事件”,再到鼓浪嶼的“淪陷”,明知人多,為何還要扎堆出行?“假日渴求”的背後原因何在,假日景區爆棚將如何從制度層面加以解決?本報對話旅遊領域的專家,以期尋找以上問題的答案。

  扎堆出遊更多是無奈

  京華時報:從旅遊者的心理來講,為什麼明明知道高峰還是要去?有觀點認為這樣的出遊本身就是不理性的,您怎麼看?

  劉思敏:這個觀點完全是錯的。黃金周的集中出遊實際上是一種理性選擇。為什麼這麼説呢?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理性兩個標準:是否知情和是否自願。黃金周已經10多年了,大眾傳媒時代,黃金周的擁堵地球人都知道;其次,黃金周出遊,不是被迫的,不是迫於親情、民俗等因素,完全是自願的。平時不能帶薪休假,春節要回老家,中長途旅遊的願望如果不是在長假期間,什麼時候才能實現?而且對比一下,每年人數都在增加,去年去了故宮的,難道不是比今年再去要聰明嗎?不要以為老百姓都是傻子只有專家聰明。他們也是經過盤算的,這是種無奈的選擇。

  戴斌:現在全國一年只有兩長三短幾個假期,人們的出遊時間是有限的。加上帶薪假期沒有落實,人們都是選擇黃金周出遊,窗口期比較有限。從今年情況來看,上半年由於自然災害等原因,旅遊需求一定程度被抑制,十一集中釋放;加上今年小汽車免費、部分景區降價、天氣晴好拉動了出遊的意願,所以今年形成了很高的高峰。

  京華時報:有一種説法,説現在中國的觀光旅遊跟世界差距已經不大了,但是休閒度假的領域跟發達國家還要差個四五十年。您怎麼看?是不是區別於這種出門就看人擠人、上車睡覺、下車照相,然後趕到下一個景點的旅遊方式更值得提倡?

  劉思敏:周邊三百到五百公里以內的旅遊,通過週末、小長假就可以滿足了,但是中遠程的旅遊就需要長假。遠程的旅遊追求的是差異,所謂近處沒有風景,風景在遠方,就是説的觀光旅遊。在行業裏,“從觀光旅遊向度假旅遊轉型”的説法實際上在我看來是一種誤導。兩者只是功能不同,沒有層次之分。前者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後者達到身心放鬆休息的目的。要讓一個海邊打魚的農民去休閒遊,去海邊曬太陽,人不罵你有病嗎?

  戴斌:國際上還有休閒旅遊、度假旅遊、特種旅遊,特別是還有無景點旅遊。就是説到達一個城市,參加城市的休閒,參與到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裏面去。國民的旅遊意識還沒有達到這樣一種程度,覺得到一個地方不看景區景點就不叫旅遊。我國的旅遊跟國際還有很長的差距。從國際上來看,大眾化旅遊發展階段在上世紀40年代末期50年代初期,而我們是從1999年慢慢進入的。國際上跟團旅遊不是很多,散客旅遊更為常見。到一個地方,曬曬太陽喝喝啤酒,參加一些當地的活動,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這樣的階段。

  建議恢復五一黃金周

  京華時報:十一黃金周,很多景點出現爆棚。比如華山事件,形成爆棚-滯留-封堵-更大的滯留的惡性循環。究其原因,主要有哪些地方需要反思?

  戴斌:主要是出遊的窗口期有限,預訂的消費習慣沒有形成、預警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以及景區限流、分流措施不完善等三方面原因。

  劉思敏:現在重要的任務是“泄洪”。五一長假取消後,“泄洪”的口子少了。我建議恢復五一黃金周,或者在5月設置一個新的長假,滿足人們出遊的願望。當然每年的十一黃金周對於一個省旅遊的收入佔到非常大的比重,有些管理者在潛意識中把收益放在第一位,缺乏與之匹配的接待、服務能力和應對措施。

  京華時報:提前預約的方式一直有,但是為什麼總是得不到很好的普及?國外有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

  戴斌:國外主要是針對團隊採取這樣的方式,特別是熱門景點,比如盧浮宮、埃菲爾鐵塔等。可以像買機票一樣,給越往前預約的人越多的優惠,這實際上對旅遊的消費形式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劉思敏:這只是一個技術手段,但我們確實有必要讓預約走在路上,培養預約出遊的理念。可以現行選擇三類景點推行預約:文保類景點、生態類景點和安全管理難度比較大的景點,保護的同時實現稀缺資源的分配公平。

  京華時報:現在很多景區都是一天的旅遊結束之後統計出一個數據,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才知道當天景區來了多少人。有沒有可能實現實時統計?

  戴斌:現在有兩種情況,讓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實時的預警。第一個就是有很多景區景點有非購票人數進入;第二個是統計有滯後性,拿不到數據。設定一個底線、實時統計、一旦超過底線不再售票理論上是應該的,但現在急需硬體建設,但方向肯定要這麼走。不管怎麼説生命高於景觀,無論如何當人數超過最大量,應該採取斷然的措施。

  京華時報:我們很多的景點到底有沒有底線人數?如果有,為什麼大部分景點從不公佈,很少有人知道?

  戴斌:各個景點在規劃的時候都有最佳容載量和最大容載量兩個指標。很多地方沒有對外公佈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可能它的這兩個指標本身是一個摸索的過程,還沒有完全固化下來;第二個景區景點也有僥倖的心理,多人進來多收益。公開底線肯定有必要性,但是目前做得不太好。

  京華時報:我們看到實際上也並不一定是景點的承載量爆棚導致的擁堵,有些擁堵也可能是內部的接待考慮不週導致的。

  戴斌:是的,比如遊客在景點裏面像走迷宮一樣,找不到地方,形成回流現象,造成擁堵。這種情況需要建設清晰的指示系統。另外比如熱門景區的熱點區域,可以採取特殊的處理措施,比如限定時間、加強疏導等。比如故宮,人們都想看看太和殿裏面皇帝的龍椅什麼樣的,擠在一起爭相照相,非常容易發生事故。因此長假期間故宮就把太和殿暫時關閉了,讓人流動起來,通過語音導覽、導遊介紹等方式介紹景點,彌補遺憾。

  《國民休閒綱要》將推動帶薪休假

  京華時報:高速免費、景區降價……在出臺利好的旅遊刺激政策的同時,如何能夠與承載、接待能力相匹配?各部門之間是不是可以有一定的協同,然後經過科學的測算,出臺一攬子的政策?

  戴斌:我們國家有一個假日辦,辦公室設在國家旅遊局,涉及交通、民航、鐵路、宗教、旅遊、文化等相關部門。節前是做了通報,採取了措施的。如果説沒有採取這些措施的話,今年堵的情況、安全的情況可能出的問題更大。

  劉思敏:政府想要惠民,這個出發點是對的,是應該支持的。只是政策出臺需要綜合性的效果評估。我建議以後十一黃金周就不要免過路費了,變成每年的5月到11月旅遊旺季的時候,每個月根據政策力度,拿出一部分時間免過路費,這對周邊的自駕遊是很大的促進。當然還要建立在利益補充機制的前提下。春節回家是剛需,可以保留免費政策。

  京華時報:長假制度本身有沒有改進的可能?有些人士分析指出,多年前國家推出黃金周拉動內地消費、培育旅遊市場的目的已經達到,現在更應該引導民眾理性出遊、理性消費,同時完善休假制度和勞動法規,讓黃金周逐漸“長大”成黃金月甚至黃金年。您怎麼看?

  戴斌:從長遠來看,帶薪休假是一個方向。我們現在正在推動《國民休閒綱要》的出臺。全國人大也已經完成了《旅遊法》的一審,進入二審之前的調研。應該説這些制度的出臺有利於緩解這樣的情況。

  京華時報:《國民休閒綱要》歷經多年的熱議,其中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成為公眾的期待。能否透露一下內容和時間表?

  戴斌:現在熱議的錯峰休假骨子裏講是帶薪休假的現實表現。這個不應該僅僅是法律上有規定、籠統地説你有這個權利就可以的,更需要細則。現在《國民休閒綱要》已經起草完了,各個部委會也已經簽完,正在走國務院審批程序。它的主要內容一個是要引導國民旅遊休閒的意識,保障國民旅遊休閒的權利;第二個是制定了國民旅遊休閒的一些具體指標和目標;第三就是推動帶薪休假,允許地方政府做一些相應的制度創新;其他的我不好細説。

  京華時報: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有具體的時間表嗎?跟此前國務院的條例相比,這次《國民休閒綱要》屬於政府文件,從位階上來看沒有超過條例,但是為什麼備受期待?

  戴斌:這個時間表還不好具體説。只能説,目前,很多部門都在極力推動,廣東、北京等都在積極推動。相比于國務院的條例,它更有操作性,而且它是要通過行政來落實的。

  本報記者張然

熱詞:

  • 五一黃金周
  • 存廢之爭
  • 旅遊休閒
  • 出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