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偏門景點降價知名景點升價 遊客大呼“傷不起”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04日 03: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東商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日,遊客在陜西自然博物館參觀恐龍化石 新華社發

  這個黃金週到來前一度迎來好消息,發改委先後公佈80家和94家遊覽點票價下調名單。而備受詬病的是,名單內景區知名度“偏冷”,降價幅度有限,並且其餘部分景區票價仍逆勢而漲。那麼,景區漲價的惡習是怎麼養成的?記者肖明君王斌

  [公益屬性]  門票不應追求利潤最大化

  旅遊産業化進程,有據可查。

  1841年7月5日,英國人托馬斯庫克精心組織540人,登上由萊斯特開往拉伕巴羅的專車,參加禁酒大會,其自始至終隨同照顧,使活動圓滿成功。此行被公認為世界近代旅遊業的開端。隨後,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在托馬斯庫克手裏出現了。

  對於中國人,旅遊也不算陌生,從戰國時代的遊學發端,到魏晉時期的玄遊,再到唐宋元時代的“國際旅行”,都曾是一時風尚。那麼,是不是有了旅遊就有了門票呢?並非如此。古時遊覽名山大川,也就捐個香火錢,並非強制“繳費”。門票更是無從談起。門票是旅遊業誕生後才出現的。可以想象的是,當一些景區、景點有了開發和養護成本,門票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自1998年四川省轉讓碧峰峽景區開創我國旅遊景區經營權轉讓風氣之先河起,各地紛紛出現景點經營權轉讓的現象。門票設立,更多是一種自身運營維繫的需要,至少不應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追求的。但現實情況是,我們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雖然在英文中也被譯做“國家公園”,但高昂的收費卻秒殺了它的公益性。

  近年來,國內景區始終走在“漲價”路上。不少網民慨嘆:目前國內景區價格高得離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一個張家界等於三個盧浮宮”。

  [漲價原因]  “漲不停”源於地方逐利思維

  事情何以到了這一地步?很多地方對於發展旅遊業的內需文章做歪了。因為,在這裡,漲價成了唯一的“挖潛”手段。

  可以見到的景像是,國內各地凡是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在大興土木,沒山沒水的也要做足“人造景觀”的文章。這種一哄而起的旅遊井噴,都是抱著“切一塊蛋糕”的思維開山栽樹,以為指望“此山是我開”的底氣就可以大撈一把。

  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中國休閒旅遊客戶需求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國內遊客中,景點門票、交通花費所佔比例較大,分別佔21.92%、20.92%。門票花費已經超過了交通,成為遊客最大開支。

  為創收,景區手段也層出不窮。如部分5A景區有著“票中票”的意外創收。很多景區進了大門,幾乎每個景點都要另掏腰包。有遊客抱怨對靈隱寺的不滿:原以為買了門票就可以逛遍景區,殊不知大門票卻連靈隱寺的山門都進不去,只能在外圍轉悠。

  為增加收入,其他的額外“小費”更是不可或缺:8月19日《瀟湘晨報》報道,要想在湘江兩岸“登高觀焰火”,杜甫江閣把平時12元的票價提高到週六的100元,工作人員表示,這100元包括一項莫名其妙的茶水費。

熱詞:

  • 旅遊景區
  • 漲價
  • 繳費
  • 人造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