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超七成高校青年教師認為學術不端係評價制度驅使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4日 0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浙江大學副教授賀海波被指論文造假、貴州大學體育部兩負責人同陷論文“剽竊門”……學術不端醜聞令公眾扼腕。

  廉思研究團隊對全國5138名高校青年教師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工蜂”群體眼中,學術不端現象普遍存在,“自己身邊就有學術不端”,超七成人認為在於“評價制度驅使”。

  七種學術不端行為最常見

  何謂“學術不端”?中國科學院發佈的《關於加強科研行為規範建設的意見》指出,它是指研究和學術領域內的各種編造、作假、剽竊和其他違背科學公認道德的行為,及濫用和騙取科研資源等科研活動中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

  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調查顯示,學術不端行為幾乎遍及被調查的絕大部分高校。其中,受訪高校青年教師認為七種最常見的學術不端行為按照普遍程度從高到低依次是:“在課題評獎時拉關係、走後門”,“學校職稱評定論資排輩”,“在沒有參與的科研成果上挂名”,“發表論文交納非正常版面費”,“一稿多投、多發”,“剽竊他人研究成果”和“偽造數據”。

  超過八成“工蜂”認為,學術不端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降低概率,甚至避免,只有13.5%認為學術不端現象“不可避免”。

  此外,近八成“工蜂”對學術不端事件的態度是“不同情”,表示同情的不及1/4。

  “這表明,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對學術不端現象多持不滿態度。‘工蜂'認為當前過於量化、浮淺的職稱評審制度導致出現學術不端現象。”廉思告訴記者。

  六成人支持改革評價體制

  在“工蜂”族眼中,學術不端原因何在?記者看到,超七成(74.1%)“工蜂”認為是“現行評價制度驅使”。此外,還有約六成受訪者認為,社會大環境、研究者自律不夠、監督機制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

  調查顯示,在“工蜂”眼中,超過六成(60.1%)認為防止學術不端行為最有效的,就是“改革科研能力評價體制”。其次是完善學術審查制度和加大懲罰力度。

  “目前,許多高校都對職稱評審制定了不少必備條件,從量化、級別、規模等方面衡量,如核心期刊論文發表,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專著和研究報告等。這種考評標準簡單而清晰,但缺點在於‘重外表輕內涵'、‘重數量輕質量'、‘重刊物級別輕論文檔次'、‘重表面文章輕深度思考'。基於項目制的資源配置體系,結果導向的職稱考評機制,催生了垃圾論文,也易使學術成為謀利的工具。”廉思分析道。

  調查同時顯示,懲處力度的缺失也在誘導一些高校青年教師“趨利避害”。

  “較之社會輿論,小圈子內部的學術規範往往對‘工蜂'的影響更大。超過一半(50.6%)的高校青年教師了解科研道德和學術規範,來自‘老師、朋友、同事的言傳身教'。”廉思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調查中,當被問及“你身邊的學術不端是否受到了處罰”時,有40.6%表示“不清楚”,26.0%表示“只有極少數受到處罰”,7.1%表示“沒有人受到處罰”。只有20.9%稱“有一些受到處罰”,選擇“幾乎都受到處罰”的僅5.4%。

  “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産生強烈的暗示,對學術不端行為缺乏明確有效的處罰措施時,意味著這種行為的成本遠遠低於‘提拔職稱'、‘獲得物質獎勵'等效益。這會誘發整個群體傾向於‘越軌行為'。”廉思分析道,“尤其是‘工蜂'群體可支配科研資源較少,難以自主選擇研究方向,在與老一代學者的競爭中處於劣勢。此外,他們還要面臨來自教學、行政、家庭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的重重壓力,所以才會有很多‘工蜂'感慨,‘造假是無奈的選擇'。”

熱詞:

  • 學術不端
  • 評價制度
  • 高校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