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新二十四孝”引熱議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3日 12: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8月7日是江西南昌市福州路劉有連老人100歲的生日,老人五世同堂。福州路北社區街坊鄰里共同為老人祝壽,為老人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百歲生日宴,並送上了生日蛋糕和真摯祝福。尊老、愛老、敬老在這個社區蔚然成風。

  余霞攝

  1

  “父母在,兒遠行”

  城鄉、跨國的距離,讓相聚時難,新“二十四孝”成“二十四苦笑”

  賣身葬父、臥冰求鯉、恣蚊飽血……元代學者郭居敬編纂的《二十四孝》作為孝敬父母的經典一直流傳至今。眼下,“二十四孝”的熱度因為一個新版本而再次飆升。

  近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等共同發佈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經常帶愛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學會上網”、“支持單身父母再婚”等一系列新標準引發了社會熱議。

  “新‘二十四孝'基本是針對城市人群,對於從農村走出來的‘鳳凰男'、‘鳳凰女'們,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看完只能‘新二十四苦笑'。”這是“北漂”鄭翠翠的自嘲。

  2010年夏天,大學畢業的鄭翠翠告別了河南商丘農村的老家,來到北京闖蕩。從拖著一大箱行李擠火車、擠地鐵、找工作、找房子開始,“北漂”生活忙碌而疲憊。現在鄭翠翠在一家教育機構工作,月工資4000多元,省吃儉用每月能存1000元。

  事業夢想尚未實現,陪伴父母成了一種奢望。“暫時計劃每年春節、五一、十一回家,但是估計很難次次都實現。而且回家也住不了幾天,還要為買返程的火車票發愁。”鄭翠翠覺得像她這樣“漂”在城裏的年輕人,沒有太多的機會好好孝順父母。

  古語説:“父母在,不遠遊。”然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城鄉收入差距的持續加大,異地謀生已經成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和農村大學生的必然選擇。其經濟條件又決定了他們很難將父母接到異地城市共同居住。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人約為1.85億人,農村老人超過1億人,其中農村留守老人4000萬人,佔農村老年人口的37%。這意味著,以家庭養老為主要模式的農村,大約每3位老人中,就有一位無法時常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比照新“二十四孝”標準,鄭翠翠覺得目前能做到的,僅僅是每週給父母打打電話,最核心的還是努力掙錢,有朝一日讓父母過上比較好的生活。“畢竟我們農村孩子的父母沒有退休金,沒有單位的歸屬感,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他們都更需要我們。”

  人口流動性增強並不僅僅局限于城鄉之間。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異國定居生活也成為很多中國70後、80後的選擇。而這些人中,也有相當比例無法一一實踐新“二十四孝”標準。

  郭昕和丈夫生活在澳大利亞,孝敬仍在國內的父母漸漸成了一件有心無力的事情。“從我踏上異國求學之路的那一刻起,我爸媽作為曾經‘光榮的獨生子女父母'瞬間轉變成了空巢老人。”

  國內的傳統節日與國外繁忙的學習工作安排相互衝突,郭昕竭盡能力,但覺得自己能盡孝的機會實在有限。“我每週給爸爸媽媽打語音或視頻電話,時常郵寄一些保健品,逢年過節訂束鮮花表達感情,還邀請他們來國外度假,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雖然每年都會儘量安排回國探親,但是萬家團圓的春節,我已經連續五年沒有和爸爸媽媽一起過了。”

  2

  “子欲養而親不在”

  新標準是種善意提醒,大多數內容屬於精神溝通,做起來並不難

  當一些人質疑新“二十四孝”標準是否過於量化、是否很難實踐時,張智卻覺得這個標準並不高,像支持父母的愛好、聆聽父母的往事等,都是大家力所能及,但又很可能忽略的日常小事。“現在生活節奏太快,人們的慾望又太多,常常會迷失自己。這種善意的提醒很必要,也很及時。”

  4年前,張智被父親的病危通知書急招回了山西老家。守孝的一週,她才發現剛年過六旬的母親竟已患了白內障,一雙大手上佈滿了老年斑。“那一刻特別後悔,覺得母親留給我盡孝的時間不多了,而我又很難很快接她來北京生活,毅然辭職回家了。”

  剛畢業的時候,張智留在北京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打拼,生存的壓力和混出個樣子的決心使她一直未能回家探親。有時父母電話打來,她正在談業務或開會,常常是直接挂斷,併發去一條短信:“正忙,稍後聯絡”。可晚上八九點回到家,身心俱疲的她常常是倒頭就睡。“那時候總認為有的是時間聽父母嘮叨,只要每月給他們寄去4000元,讓他們衣食無憂就算盡孝了,沒想到‘子欲養而親不在'。”

  回山西後,張智在一家煤炭企業工作,薪酬在當地也算優厚。最令她滿意的是,可以隨時陪在母親身邊。“因為我在身邊,母親較順利地度過了父親離開的日子,而且現在日子過得更有精神頭。大家不要找太多藉口去詰責這個標準,雖然孝敬不能量化,但它卻可以提醒我們,父母正在慢慢變老,我們卻依舊回報得太少。”

  倡導以細微小事給父母以感情慰藉,是很多人支持新“二十四孝”的原因。子女盡孝,沒有物質基礎是不行的,但僅強調物質付出也不行。在新標準裏,像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帶父母去旅行等涉及到需要支付金錢才能完成的僅有6條,而且成本門檻並不高,子女們均可量力而行。絕大多數標準,例如和父母一起鍛鍊身體、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支持單身父母再婚等,都屬於精神溝通。

  “父母漸漸也到了一個需要‘哄'的年紀。這個時候不能陪伴父母是很無奈的,但是要儘量讓父母覺得在精神上是與我們相通的。”在北京一家文化公司做編導的內蒙古赤峰人石越認為,遊子盡孝也可以更多體現在精神方面。例如多打電話,耐心聽父母的意見,就算不能按照他們説的去做,也要態度認真地聽完。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有了子女的中青年更能換位思考父母需要什麼,而且往往認為新“二十四孝”的標準也並不高,內容可以更豐富。

  “如果把新‘二十四孝'標準反過來思考,其實就是我們年少時父母為我們做的事。”年過40的劉女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她回憶,一次自己教女兒彈琴,反復了七八遍仍不厭其煩。一旁的母親便落寞地感慨,“小時候,我也是這麼教你的,所以現在才這麼嘮叨。不過,現在你大了,我老了,你不願意再教我了。”劉女士這才想起,前兩天母親向她求教如何使用數碼相機,自己教了兩遍,母親竟然還是找不到快門。由於當時自己要趕寫一份材料,就説了句“您自己琢磨一下吧!”沒想到,這不經意的一句話,竟會傷害到母親。

  “父母從不會要求我們什麼,但這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愛。現在新事物、新知識越來越多,只要老人想學,我們應該消除他們的不自信,幫他們融入時代!”在網上看到新“二十四孝”後,劉女士便把它製作成了電腦桌面。“我們可能做得比新‘二十四孝'標準要更好、更多,也可能只做到幾條,但只要時常提醒自己,就能更好地盡孝。”

  3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

  新“二十四孝”是引導性的,更強調喚醒公眾的孝心,讓老人外安其身、內安其心

  中國人對孝道的感悟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論語》第一篇《學而》就闡述了儒家思想的兩大基本道德規範“入孝出悌”,意為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孝經》開宗明義章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産生的根源。至今仍大熱的古代幼兒讀本《弟子規》,其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流傳數百年的“二十四孝”故事更是中國孝文化的極致體現。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標準正備受爭議。比如“二十四孝”中的埋兒奉母等故事就受到過魯迅的抨擊,他在雜文《二十四孝圖》中寫到,“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但是,我于高興之餘,接著就是掃興,因為我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顯然,傳統“二十四孝”中有很多迂腐的道德標準已不合時宜,那麼如何讓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在今天落地生根呢?

  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所長姜向群教授認為,新“二十四孝”既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又結合了新時代的特點,值得肯定,對當代社會弘揚傳統美德,倡導文明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認為,新“二十四孝”是有道理的,24條標準可以被劃分三大類。第一大類是“外安其身”,關心老人現在的物質生活,比如説給他們零花錢、做頓飯、買保險等,讓老人有比較好的生活條件。第二大類是“內安其心”,比如教他們上網、支持他們的業餘愛好,讓老人不因為年齡大而感覺遠離時代。最後一類是尊重老人的生長環境、尊重他的歷史時代和他的朋友圈子,並且讓他融合進年輕人的朋友圈子。比如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等。

  “老年人真正需要肯定的是他的價值,他寧願多做一些事情,包括教育孩子。一個老人在家裏的位置、受到的尊敬,比衣食更重要。”于丹説。

  學者們表示,考慮到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以及家庭結構、代際關係的變化和轉型,新“二十四孝”是引導性的,並不應是強制性的,更強調的是喚醒公眾的孝心。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孝首先是內心的願望。孝敬孝敬,內心有敬重、外在才有孝行。新‘二十四孝'叫行動標準,是指外在的孝行,內心的這份敬意是沒法給標準的。不是説你24條裏面做不到20條就不是孝子,理解這件事情完全不必技術主義。”于丹認為,新“二十四孝”給了公眾一些孝老的規定動作,大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情況,創新自選動作。“新‘二十四孝'標準裏沒有那種挾泰山以超北海的事情,都是舉手之勞。大家不用形式主義式地一條一條對位。”

  姜向群認為,除了子女努力,社會政策也應該更加完備,支持子女們更好地盡孝。比如落實好探親假制度,鼓勵宣傳盡孝的子女,在安排工作、購買保障房等方面給予優先等。作為老年人也應該轉變觀念,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多參加社區活動,多結交同齡朋友,也可以嘗試去老年公寓住住,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我寧可把新‘二十四孝'行為標準看作一個起點。任何事情都有爭論,人人都有話語權。只要這樣的標準出臺能夠喚醒大家,覺得孝敬是重要的事,就挺好。從外在的孝到內在的敬,從自己的家再到社會,多一點溫暖,少一些偏激,無論如何都是好事的起點。”于丹説。

  新舊二十四孝(鏈結)

  元代郭居敬版二十四孝:

  1.孝感動天 2.戲彩娛親 3.鹿乳奉親 4、百里負米 5.嚙指痛心 6.蘆衣順母 7.親嘗湯藥 8.拾葚異器 9.埋兒奉母 10.賣身葬父 11.刻木事親 12.涌泉躍鯉 13.懷橘遺親 14.扇枕溫衾 15.行傭供母 16.聞雷泣墓 17.哭竹生筍 18.臥冰求鯉 19.扼虎救父 20.恣蚊飽血 21.嘗糞憂心 22.乳姑不怠 23.滌親溺器 24.棄官尋母

  “新二十四孝”:

  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 2.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 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4.親自給父母做飯 5.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 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 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學會上網 10.經常為父母拍照 11.對父母的愛要説出口 12.打開父母的心結13.支持父母的業餘愛好 14.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帶父母做體檢 16.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 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 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 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遊 21.和父母一起鍛鍊身體 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 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熱詞:

  • 二十四孝
  • 哭竹生筍
  • 鹿乳奉親
  • 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