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歸僑廖樂年回山鄉義教十年 67歲仍站著講課4小時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4日 1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週日,廖樂年在自己的祖屋“翠軒公祠”給學生們上課。

三年級的劉彩立跟著姐姐來上英語課,但花名冊上並沒有他的名字。

清晨6點半,廖樂年已經開始做上課的準備。

  本欄攝影:

  南方日報駐村記者 張由瓊

  2012年3月25日 星期天 晴

  通往廣東大埔長教百江翠軒公祠的路兩側,柚子花飄香,晨起的睏倦經香氣洗刷,人顯得格外清爽。

  清晨7時許,住校的孩子們吃過早飯,分工合作,麻利地收拾。今天,他們有週日大課,時間從7時30分到11時30分,從易到難分4個班次,滿打滿算200多個孩子分批前來,廖樂年得一口氣講一上午。

  7時10分,公共汽車公司特意為長教英語班開設的專線車準時駛入百江,停在廖樂年祖屋前的門坪上。車門一開,孩子們如一顆顆被傾倒而出的彩色糖果,跑跑跳跳到教室前,整齊排隊,等待點名。

  在長教村鄰村莒村養正學校就讀四年級的廖衍晶有一雙大眼睛,已在這學習兩年。來上課本是她習以為常的事,但今天的她看起來有些不安。原來她表弟——同在養正學校就讀三年級的劉彩立非要跟來,但孩子們都知道廖樂年收生必須經過考核,非常嚴格,這讓衍晶感到很為難。

  花名冊上沒有劉彩立的名字。小男孩惴惴不安地站在大門口,眼巴巴看著其他孩子的名字一一被點到,也看著他們高興地走進祠堂,他的臉上流露出擋不住的失望。廖衍晶不忍心,壯著膽子去請示廖樂年的助手廖文敏,得到一個讓她高興而有壓力的答案:“姐姐讓我教弟弟兩個星期基本音,學會了才讓他進來,可是只兩個禮拜,好難教啊!”不過,廖衍晶眨巴眨巴眼睛,很快就拍著胸脯説,“我可以找同學們來幫忙!”

  廖樂年的英語課準時開始。在這個多媒體老屋祠堂,孩子們的讀書聲響亮得幾乎能把屋頂的瓦片掀翻。

  Try a little kindness. Lend a helping hand. Instead of doubt……(學向善,伸援手,勿懷疑……)雖然只是入門班的課程,來上的幾乎是小學生,而廖樂年在教英語的同時,也不忘教做人。

  課前與我們分享教學經驗時,他毫不掩飾對故事教學方法的喜愛。一個與蝴蝶效應有關的故事常被他引用到課堂:老鼠看到了房內有個捕鼠器,請求豬、牛、雞幫忙,可這些動物都認為事不關己,不想有一天,捕鼠器捕到了一條蛇,咬傷了女主人的手,結果只有老鼠倖免于難,豬、牛、雞都成了給女主人補身子的盤中餐。

  “我喜歡能折射出人生哲理的故事。比如這個故事便是在鼓勵我們,在別人需要幫助時要盡所能,積極伸出援手,世界很大,很難説這件事將來是否會與自己有關。”廖樂年説。

  孩子們喜歡聽故事。開始覺得聽著好玩,也學了英語,假以時日,那部分被真善美滋養的神經元,也自然而然起了作用。

  10歲的鄔睿冰便是這樣的例子。這個活潑明媚的孩子從鎮上來,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事從不用自己動手。幾節課下來,她便學會了主動請纓給當天做飯的值日生打下手。今天早飯後,她還爭搶著收拾碗筷,讓她的父母都深感意外。

  從清晨5點多起床佈置場地,到中午將近12點,廖樂年連軸轉了7小時,不停歇地講了4小時,送走最後一批學生後,感冒未愈的他疲態盡顯,但仍二話不説,趕去一名村民家吃午飯,這是他了解村民想法的好機會。

  “山鄉好人義教義助十年”報道引關注,大埔縣委書記:

  廖樂年值得全社會學習

  南方日報訊 (記者/柯鴻海通訊員/藍坤民)“山鄉好人廖樂年的報道很有趣、很真實!”從4月5日起,本報連續在重要版面推出報道,講述馬來西亞歸僑回山鄉義教義助十年的故事,在大埔引起強烈反響。

  5日下午,筆者來到了廖樂年所在的長教村。雖然南方日報剛分發到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但只要有南方日報的地方,村民和幹部都爭相一睹本報對廖樂年的報道。

  廖樂年和學生一大早已通過網絡閱讀了文章,來自張家界的學生黎艷説:“記者這一組文章,真正深入基層,和我們同吃住,文本也雕琢精緻,真實感人。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受廖老師影響,傳遞愛心。”

  不僅僅在長教村,在大埔各地,許多讀了報道的市民也紛紛上網發表感想,知道身邊有這麼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山鄉好人”,他們感到踏實而自豪。

  “廖樂年是2008年大埔縣十大道德楷模之一,他的言行所體現出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全相符;一個人做一兩件好事不難,難的是10年如一日默守山鄉義教義助,他的這種精神值得全社會特別是全縣教師學習。廖老師説,同一件事參加的人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讓我們都來參與其中。”大埔縣委書記林健雄説。

  報網

  他個性他聰明他無畏

  昨日,首篇駐村日記推出,在網絡引起熱烈討論。

  默守山村十年,廖樂年為了方便拉電線上山,把房子蓋在山腰上。網友熱評,老師做好事,有智慧。

  @風在耳畔:把好事辦好,不容易。廖老師似癲實智。

  @sarah_lie:廖樂年不是個老好人。高爾夫球場“棒打大款”,他個性。山腰蓋房子幫村民拉電上山,他聰明。不怕丟臉不怕輸,他無畏。在幫別人活得更好的同時,他也讓自己活得更加純粹!這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而來自美國的網友@Alohacy更在第一時間袒露心聲,稱文章直擊“淚點”,“Not everybody can do it and he gave all his heart.”(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廖樂年全心全意地付出。)

  更有廖樂年的學生在看到文章後“冒泡”,@monsterandy,就是那位考上天津大學的男孩,他感慨地表示,“他是個好老師,他教會了我英語還有生活的智慧。”

  每日熱問

  廖樂年為什麼不收費?“已有大埔人開始幫助我”

  辦學不易。村民算了一筆賬:祠堂英語班維持運轉,每月最少需5000元;暑假4個星期的大課要花費3萬元;每年資助大學生,需10萬元以上;加上資助村民豬苗、種苗等等,每年起碼要二三十萬元。

  即便如此,廖樂年仍堅持免費招生。因此每年總有那麼一段時間他要從長教消失,到國外四處“化緣”,他還自嘲為“職業乞丐”。

  南方日報:您教學都是免費的,這讓很多家長看不下去了,表示願意出學費,您為何不接受?

  廖樂年:從1968年我在馬來西亞開始辦補習班開始,就一直免費,為什麼來到中國後反而要收錢呢?現在我也能體會到不收錢的好處了(笑)。比如,很多教過的學生聽説我要回來辦班,都主動説要幫助我。而且換個角度想,收錢的責任太大,因為收了錢我就不能趕走不想學的學生,但現在我可以。誰不想學,無論是好朋友還是當官的孩子,我都照樣開除。因為我的時間和資源有限,希望用在想學習的孩子身上。

  南方日報:您的錢都來自於早年教過的學生或朋友,並沒有一個穩定的經費補給機制,就不擔心有一天斷糧嗎?

  廖樂年:我不怕。他們知道我的風格,了解我是怎樣的人,錢放在我這裡也很放心。而且,可喜的是現在大埔也有人開始幫助我了。比如最近我要給豬場、羊圈拉電線,費用也不是我出的,而是本地政府幫忙的,發電機也是當地一個老闆付的錢。還有一次我要刷墻,就有人免費給我送了油漆,還沒留名字。有一句客家話叫“有來有去”,改一下是“有去有來”。“去”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我幫你,你幫我,世界更美好!我們這樣真誠地守望相助,我堅信不會斷糧。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南方日報,時間為2012年4月7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廖樂年
  • 義教
  • 講課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