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90後交友戀愛基本靠網絡 專家稱偏離真實軌道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3日 07: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一位90後漢口女讀者陳小姐向本報記者訴苦:她和一武昌男戀愛3個月,全程使用短信、MSN交流,連電話都不打,一度覺得酣暢淋漓,但很快就分手了。朋友們笑稱他們根本沒談戀愛,“他頂多是你的短信友!”

  像陳小姐這樣的例子已不鮮見,中興通訊TD手機産品總經理王勇説過一番精闢的話:“2G時代讓大家進入了‘言而無信'的時代,大家只打電話不寫信了,3G時代重回‘信而無言'的時代,大家習慣網上聊天、寫微博、發郵件而不願意打電話了。到了今天,即使我們坐在辦公室一起相約吃飯,都習慣用手機上的即時通訊聯絡。”

  對此,社會學家表示擔憂:全民“網”交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呈現空殼化的趨勢,易滋生社會冷漠病。

  而在武漢,有幾個年輕人則向“冷漠”説不,他們開辦了“愛情公寓”和“膠囊公寓”,為人與人的交往製造著“溫暖和浪漫”。

  3個月前,親戚給漢口的陳小姐介紹了一個對象,是在武昌工作的小張。兩個人互相交換了QQ號,打算先了解再戀愛。這個過程沒錯,但3個月後,好像他們仍舊停留在網友層面上,誰也沒打算繼續“深度交往”。

  網絡上,小張“很關心”陳小姐,每天下班後,他們都會聊聊天,甚至一起共享聽歌、看電影,討論電影情節,彼此貼心地道晚安。3個月內,他們見了兩次面,一次是吃飯,一次是看電影,大家的感覺是差不多的:網上聊得還火熱些,現實生活裏好彆扭啊。

  親戚看這兩人變成了“網友”,著急地詢問對方的感覺。小張説:“過個江還要ETC,戀愛很麻煩!”陳小姐的回答是:“這樣聊著也不錯啊,他現實生活裏好悶,還不如網上健談!”

  在光谷上班的IT男傑瑞,是典型的宅男一枚,32歲未婚,他不覺得寂寞,因為每天網上有很多朋友陪伴他。“想玩小清新的活動,可以上‘豆瓣',幾乎每週都有郊遊、攝影、烘焙、讀書的活動,我偶爾參加,但並不活躍。回家後,繼續上網和豆友們討論,大家還談得開些。”傑瑞説,無論什麼興趣愛好,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朋友。於是,每個週末傑瑞都泡在網上,坐在電腦前不挪窩。

  但在職場上,網絡延伸出的冷漠病也頗為明顯。在西北湖廣場一家廣告公司做人力資源經理的于冰無奈地表示,每天在網上和同事同行親熱得不行,‘親愛的'、‘親'叫個不停,但其實心裏煩對方煩得要死,這也是職場裏的一種“反方向冷漠”。

  武漢青年開“愛情公寓”向“冷漠”説不

  俄國文學家契訶夫曾刻畫了一個“裝在套子裏的人”的經典形象,而網絡也正如一個逃避現實壓力和規則的套子,越來越多的人是主動地被套。但在武漢,也有一群努力“製造溫暖和浪漫”的人,他們以各種方式,創造陌生人“親密接觸”的機會,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畢業于北大的武漢小夥子唐進,當初在江漢路附近的寫字樓裏租下一層樓,本來是想做酒吧,但靈機一動的“愛情公寓”點子,卻給不少渴望交友的單身青年們製造了浪漫機會。

  前段時間,電視劇《愛情公寓》風靡一時,唐進受到啟發,決定走“廉租房+酒吧”的路線,出租公寓針對上班族,低租金。這家著名的單身公寓的信息立馬在微博上瘋狂轉發,分男女生宿舍,每間房約15平方米,安置兩張雙層床、六樓房間有獨立衛生間,按照床位出租,每間房子4個人,每個人每月300元房租。

  據唐進回憶,原來的租客中,年齡最小的19歲,最大26歲,基本上是大專文憑,男生們的職業主要集中在電腦維修、銷售等領域,女生則多從事化粧、客服等工作。“都是職場新鮮人,以家住周邊的年輕人為主。”因為大家都是單身入住,在一起還能擦出火花。唐進介紹,愛情公寓目前已經成就了3對戀人。這裡曾經入住過一位山寨“李湘”,引得公寓男生宿舍裏5位光棍群起追求她。

  藏在武昌火車站附近小區裏的一棟複式樓裏,有一群特別的“家人”。這個“家”時常有十幾個人進進出出,最多時有40人。“家長”王曉華很欣慰地看著這些“家人”談青春,聊夢想。他就像個大哥哥,和每個弟弟妹妹談工作和創業心得,熱鬧地聊天過後,大家集體“拼飯”。

  66號求職旅社,取這個名字,只因為王曉華希望每個弟弟妹妹能在求職路上順利開心。200多平米的複式樓,分割成了6間房,分四人間、六人間和八人間,最便宜一天只要17元,最貴的也不到20元,包月更優惠。唯一的條件是,必須出示學歷證明。

  “素質太低的,抱歉,我們不歡迎。而且不允許男女同住。”王曉華説,他開這樣一個求職旅社,就是想為畢業後迷茫的大學生做點什麼。這裡成了另外一種美好的承載:想求職的人在這裡,希望快點擺脫沒有組織的日子;而工作好幾年的人又留戀這裡,期待在這裡找到久違的感覺。

  真實的社會交往活動

  逐步建立與他人的美好情感

  魯哲(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專家)

  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對幸福的感受和評價標準都在發生改變,傳統的親情、朋友間的親密關係都在慢慢改變表達方式,這可能會引起彼此之間關係的冷漠。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小心謹慎,尤其是在熟人之間。反而,那些從未見面的,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倒容易和彼此建立“熟人”關係。從理論上講,這樣的親密關係的解散成本為零,不會有現實當中的種種麻煩和風險。

  我們可以自由地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但人們親密交往的圈子卻越來越小,慢慢感到自己是孤立無援的,特別害怕上當受騙。人們對各種進行親密關係交往的活動都存在疑心,越來越依賴網絡等手段讓自己和他人保持比較疏遠的關係。

  這就出現了越來越多“另類青年”,他們可能不覺得自己心理上、精神上有問題,但是他們出現使自己越來越邊緣化,與現實社會生活隔離的狀態,需要社會和家庭提供一些心理干預和精神干預來幫助他們——這不一定是病,但是它是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的反映。

  通過真實的社會交往活動,可以打破這種局面。比如各種興趣小組、旅遊、運動群體,娛樂活動、相親活動等等,逐步建立與他人美好的情感,但這些活動必須親自參與,而不是通過網絡來實現,因為網絡的東西再“真實”也是人們設計出來的。躲在網絡背後,永遠無法涉及到現實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感受不到真實交流帶來的情感安慰。

熱詞:

  •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
  • 愛情
  • 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