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專業輿論有助於消除“吃的恐慌”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10: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直面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媒體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當然,在扮演好“監督者”“瞭望者”的角色之時,媒體還應時刻秉持專業、理性、負責、建設性的原則

  最近有篇談論食品安全問題的文章,將人們對食品安全現狀的恐慌情緒歸咎於媒體報道。該文章認為,媒體讓公眾在無形中承擔了負面新聞和垃圾信息帶來的壓力,尤其是在揭露一些食品安全問題上,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沒有協助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人們對食品不安全的心理恐慌。

  大眾傳媒是人們獲知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途徑,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越充分,公眾對食品安全現狀的認識就越全面。如今時常有人調侃説“不知道現在吃什麼是絕對安全的”,與食品安全報道頻現報端確實有一定的關係。然而,若據此認為是媒體報道“加劇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心理恐慌”,明顯有失偏頗。畢竟,媒體如此頻密地報道食品安全問題,一方面是因為讀者高度關注此類信息,另一方面是因為食品生産領域確有太多安全隱患。

  在比較媒體過去和現在的食品安全報道時,不少人都容易陷入一種認知誤區,覺得十幾年前的物質生活雖不如現在豐富,但那時候很少從媒體上看到食品有毒或有害的信息,人們也無需時時防範食品安全問題。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現的當下,這種感性認識被很多人所認可,但它實際上可能並不準確。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十幾年前雖然鮮有媒體報道食品安全問題,但食品安全程度並不一定比現在要高。

  十幾年前的冰棍都是糖精水做的,很多如今被禁用的農藥也曾普遍用於瓜果蔬菜生産,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媒體不可能“超越”社會整體認知而對這些問題進行預警。但隨著認識的進步和人們健康要求的提高,這些十幾年前被視為“正常”的做法,如今都會被媒體當做“問題”進行報道,進而在社會上引發討論。由此可見,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方面,媒體非但沒有助漲社會恐慌情緒,反而起到了傳播資訊、信息預警和輿論監督的作用,這使得公眾的知情權得到了滿足,便於他們將問題食品對自己的損害降到最低。

  理順這一點,如果再將人們越來越關注、越來越擔心食品安全問題,歸咎於媒體報道,恐怕就難以自圓其説了。我們當然希望有一天媒體不用再報道任何食品安全問題,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仍離不開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雖然媒體對有些食品安全問題的揭露讓人震驚甚至略感噁心,但客觀而言,絕大多數媒體報道都起到了科普和祛魅的作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媒體近年間對添加劑問題、農藥殘留問題、色素問題等連續不斷的報道,公眾對這些問題可能至今都難有理性認識。

  當前有些媒體對食品安全現狀的報道,的確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例如,有的媒體為搶發獨家新聞,對相關信息核實不夠,缺乏權威專家學者的意見參考,結果出現了“好心辦壞事”的傳播效果;再例如,有的媒體為製造轟動效應,選擇性報道部分聳人聽聞的事實,或在傳播時斷章取義,也不利於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全面認識。某些不專業、不準確、不權威的信息,或是未經核實的謠言和小道消息,容易給公眾帶來困惑,甚至對某個行業産生顛覆性的影響,這些弊病確實值得反思。

  直面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媒體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很多問題企業最終被整頓就源於媒體曝光,全社會對這一點應該有共識。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食品安全畢竟是一個高度敏感的領域,這要求媒體在扮演好“監督者”“瞭望者”的角色之時,還應時刻秉持專業、理性、負責、建設性的原則。只有這樣,媒體才能以準確的信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進而在切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方面發揮更加積極和正面的作用,幫助消除“吃的恐慌”。

熱詞:

  • 食品安全
  • 恐慌情緒
  • 監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