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山寨網站假冒院士網絡問診 患者輕信買藥後死亡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2日 08: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很多年輕人在出現點頭疼腦熱的“小病”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醫院就醫,而是向網絡求助。大量醫療諮詢、問診的網站也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這種在年輕人當中盛行的網絡問診卻是亂象叢生。網上所謂的專家不但難查真實身份及醫師資質,很多網站也打著問診的名義推銷藥品。為此,醫療專家提示市民,網上求醫需謹慎,切勿病急亂投醫。

    個案

    患者吃藥死亡 醫院險揹黑鍋

    空軍總醫院對外宣傳中心的負責人許艾素向記者講起了一名患者被虛假網站忽悠買藥的經歷。去年,一名外地患者的家屬找到空軍總醫院稱,家裏一名身患癌症和糖尿病的患者從一個標明“空軍總醫院糖尿病治療中心”的網站買了治療糖尿病的特效藥。結果,吃藥沒多久,患者就去世了。家屬拿著藥找到了空軍總醫院,藥品寄送包裝上所留的地址都是空軍總醫院的地址。

    然而,醫院經過調查發現,打著空軍總醫院旗號賣出的藥還盜用了另外一家藥企的藥準字號,空軍總醫院為此還差點吃上“烏龍官司”。

    最終,院方明確告知患者,該網站不是空軍總醫院開設的,藥也不是醫院賣的,實際上,在整個事件中,空軍總醫院也是一個受害者。

    許艾素告訴記者,其實早在兩三年前,他們就已經開始網絡打假,但騙子網站改個名稱換個服務器又可以另起爐灶了,因此至今這類網站都是屢禁不絕,對此,醫院也感到很無奈。

    在打假過程中,空軍總醫院、兒童醫院等多家醫院都曾採取過報警等措施。不過,警方也只能建議,一是撥打違法和不良信息電話舉報;二是在自己的官方網站刊登聲明。“技術手段的確難以解決,他們的服務器挂在偏僻的外地,很難查到。打完舉報電話,屏蔽三五天后,網站又出來了。”

    北京協和醫院在打假過程中也曾坦言很有難度。去年底,針對遍地開花的“北京協和下屬單位”、“北京協和研製化粧品”,北京協和醫院就曾向社會發出嚴正聲明:從未在國內開分號;沒有任何挂靠單位。副院長王以朋坦言,因為商標註冊陷入困境,以至於假協和越打越多。

    亂象

    山寨網假冒院士問診

    記者在相關搜索引擎鍵入“在線問診”,馬上找到了140多萬個相關結果。經過初步分析比對,記者發現,在這樣一個浩如煙海的龐大網站群落中,這些網站大致可以分為幾類。有的是賣醫療器械的公司開的,有的是醫療機構開的,還有的是一些私人博客或微博。

    一些網站首頁就貼滿了該醫院“知名專家”的照片和擅長專業的簡介。例如,記者找到一家打著“北京軍區總醫院”名號的網站,在網站窗口分別有泌尿結石、前列腺科等四五個專家諮詢的對話窗口。記者嘗試著點擊了其中一個所謂專家在線問診的對話框。“您好:這裡是北京軍區總醫院泌尿外科、男科、生殖健康網絡諮詢、預約掛號平臺,有什麼問題,請講!”在對話窗的顯要位置則打出了“權威院士一對一在線病情分析”的字樣。經過多番網絡對話,網絡那邊的“專家”才最終承認自己並非什麼“院士”,當記者問詢其姓名與專業時,對方稱可以叫他王醫生,而對於真實姓名和所在科室則始終三緘其口,沒有詳細回復。隨後,記者經過仔細比對域名發現,此網並非軍區總醫院的官方網站。

    在隨後的調查中,像這樣“被山寨”的醫院網站並不在少數。包括協和醫院、空軍總醫院都有類似的山寨網站,空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關曉宏、皮膚科的多名醫生都曾碰到過這樣的“被山寨困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關曉宏的名字被挂在網上卻被貼錯了頭像照片。患者通過瀏覽之後再找到醫生本人核實時,關曉宏只有無奈地表示對網頁毫不知情。

    假借問診行賣藥之實

    記者了解到,像這樣多如雨後春筍般的諮詢問診類網站,除了提供在線問診與諮詢外,另外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賣藥。很多公司都是自行設計出這樣的網頁,在回復了網友提問後,很快就開始“切入正題”,大肆推銷公司主打藥品。其中,以各類治療糖尿病、降壓降脂等藥品居多。所謂的專家,事實上就是現實中的藥托、醫托。

    據一名藥企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大部分售假藥網站都是依靠網上問診的方式,打著中央、國家科研機構、專科病醫院的旗號,推出某某所謂知名醫生和專家,在網上接診,並幫網友答疑解惑,可實際目的卻是非法銷售假冒偽劣藥品,其中還有不少是以院內製劑這些看似比較專業的藥品來誤導患者。

    打擦邊球慣説有可能

    記者發現,目前,很多網站開展網絡問診和諮詢的形式都是通過多名“專家”在線QQ或者對話框的形式,一對一問答。

    “專家”會要求諮詢的患者將病症和近期身體情況作一個簡要説明,而在之後的回復中,他們又一般很少有確定的答案。這些人往往都會選擇“有可能”、“建議”等字眼,然後有些諮詢中,“專家”們就會建議患者服用某種特效藥物或者到某某醫院做一些進一步檢查確診。

    在採訪中,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告訴記者,現在國家明令禁止網上行醫,其中包括網上賣藥和診斷,這些網站的諮詢員實際上是在採取“打擦邊球”的戰術規避責任和風險。這樣,如果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可以辯解為是在做“健康諮詢”,因為他們給出的並非結論性的診斷,只是建議而已。

    在搜索結果中,記者隨機點開了10個類似問診網站,而在這些網頁中,幾乎全部找不到所謂“專家”的醫師資質。通過網絡這樣一個虛擬平臺,“行醫資質”這樣一個原本應該清晰明了的問題變得很難求證。當你連與你在網絡那邊聊天的“專家”真實姓名都無法獲知的情況下,又怎麼能夠相信他的診療建議?

    真相

    真專家繁忙 無時間上網

    在採訪中,包括協和醫院門診部主任王小波、兒童醫院宣傳部門負責人都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其實在門診量如此龐大的情況下,幾乎每位醫生特別是副主任級別以上的專家日常的工作都已經相當繁忙,很多都是“超負荷運轉”了,他們根本無暇在網上回復網友留言,很多醫生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已在網上“被開通”了個人網頁。

    記者發現,有些網站不但提供在線對話式的諮詢,甚至提供與某些醫院知名科室專家一對一通話,10分鐘的通話時間卻要收取150元至300元不等的高額費用。對此,樊碧發表示,首先自己工作繁忙,根本沒有時間在出門診之餘再去接聽來自於這類網站的通話,此外他也不會選擇這樣的方式與患者溝通。

    維權

    市民可舉報 舉證難度大

    針對網絡問診的一系列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市衛生監督所執法二隊隊長劉虹,她告訴記者,目前,由電信部門負責審核此類網站的資質,一旦獲得資質後,在運行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市民可以向他們舉報,本市衛生監督部門將負責查實。

    不過,舉報人需要提供相關證據。記者發現,在舉證環節存在很大的難度。劉虹介紹説,一些聊天過程的截圖目前還不足以作為有效證據,除非該截圖獲得了相關部門的公證,而所有公證材料需要舉報人自行提供。

    對此,一些醫療業內人士也談到,目前在治理網絡醫托方面存在取證較難的問題,因此,一旦患者在網上求醫問藥上當受騙,僅僅依靠現行的法律很難維護其合法權益。網站提供諮詢的專家並沒有進行實名制認證,對這些人的身份也存在監管的真空地帶。

    在優質醫療資源相對緊張的現實條件下,一方面,病人很希望通過網絡了解醫療信息;另一方面,醫療信息的來源和真實性又無法保證。這就是當前網上求醫的現狀。

    提醒

    直接撥打醫院電話諮詢

    針對網絡問診紛繁複雜的現狀,醫生建議患者,在諮詢或問診前,最好先查一下網站是否經認證,有沒有合法資質。對於提供了真實姓名的醫師、專家,要仔細核對相關人員有無執業證。可上衛生部網站“執業醫師註冊查詢”欄目,輸入相關人名查詢以辨真偽。

    另外,可以直接撥打醫院電話,諮詢相關網站是否是醫院開辦,有條件的話,通過醫院向相關科室醫生本人直接求證。

    同時,在問診過程中,也要“留個心眼”,如果提供諮詢的人一味推薦某一種或一類藥品,則要多加小心,不要盡信某一網站。

    調查

    省時省力帶熱網絡問診

    在採訪中,記者隨機挑選了多名被訪對象,在40人中,超過六成人坦承都曾有過上網問診的經歷。這些人中,以35歲以下的年輕人居多,有5名50歲以上被訪者表示身體不舒服時,也曾經有過讓子女幫忙上網問詢病因的情況。

    問詢的病情包括婦科疾病、小兒急症、高血壓、糖尿病等一些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經常性暈眩、腹痛、不明原因神經疼痛、各類眼疾、男科疾病、皮膚瘙癢……網友們問診的內容可謂五花八門。

    談到為何首選網絡問診時,“省時省力”幾乎是所有被採訪對象都會談及的最主要原因。現在不僅是大型三甲醫院專家號一號難求,就連一些有特色專科的二級醫院也是一床難求,有點兒頭疼腦熱還能夠在忍受範圍之內的“小病”,相當一部分人就選擇了先在網上問問。

    “挂不上號,請不了假,怕麻煩”成為了這些人選擇網上問診最主要的三大原因。“現在大醫院比菜市場還亂,到醫院後,掛號排隊、候診排隊,辦卡、劃價、取藥樓上樓下地跑,跟繞迷宮似的,簡直太麻煩了!”有網上問診習慣的市民王小姐這樣説。“帶著孩子跑醫院,又害怕交叉感染,所以小病網上問問再去藥房買點藥,能扛也就扛過去了。”一名孩子的母親這樣告訴記者。

    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些原因之外,在採訪中,還有一少部分人,也談到有些病太過隱私,比如牛皮癬、性病等一些隱疾難以啟口,因此,總想先在網上搜索了解一下。還有個別採訪對象表示,從小就對去醫院看病多少有點恐懼,這種鴕鳥心理也導致他們出現身體不適時,因怕看醫生而選擇網絡諮詢。

    法規

    網上禁止診斷治療活動

    根據衛生部頒布的《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提供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的網站不得從事網上診斷和治療活動。利用互聯網開展遠程會診服務的,只能在具有醫療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之間進行。

    此外,記者了解到,衛生部還曾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明確表態稱,醫療機構和醫生不能通過微博進行診療活動。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就曾強調,對微博要加強規範和管理,不能通過微博來進行診療活動。可以通過網上知識的介紹讓群眾對疾病有所認知,對疾病的預防和平時的養生保健有所了解,但真正看病必須要到正規醫療機構去就醫。

    被媒體曝光的養生暢銷書作家馬悅淩,通過網絡宣傳養生理念,進行網絡營銷和診療,自稱能以泥鰍和當歸療法治愈世界疑難症“漸凍人”。但衛生監督部門調查發現,她連醫師資格證都沒有。

    鄧海華曾表示,“馬悅淩等情況都是在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並打著擦邊球。”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將會同國家互聯網信息主管部門加強對互聯網保健信息的管理。同時,衛生部還將配合國家新聞出版主管部門,加強對養生保健類圖書出版的管理,加強對中醫養生保健的科學宣傳和正確引導。

    延伸

    不問醫生問搜索 險些送了兩條命

    今年1月,杭州一位31歲女士懷孕35周時在家中突發肚子脹痛,孕婦懷疑是“假宮縮”,丈夫自行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詢有關“假宮縮”的相關症狀,最終自己判斷為“假宮縮”,而不去醫院。結果半夜突發大出血。到這個時候,這對年輕夫婦才決定去醫院求助。最終,經院方醫生判斷,這名孕婦實際情況是“胎盤早剝,大出血,胎心幾乎聽不到了,如果不馬上進行剖宮産,大人小孩都會有生命危險。”最終,雖然保住了孩子,但嬰兒一齣生就被送入了重症監護室。不問醫生問搜索,險些送了兩條性命。杭州紅十字會醫院趙劍虹醫師嘆道:“網絡搜索可以自己看病的話,還要我們醫師幹嗎?膽子也太大了。”

熱詞:

  • 山寨網站
  • 假冒院士
  • 網絡問診
  •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