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説不盡的靈丹妙藥 用不上的人參靈芝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2日 00: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説不盡的靈丹妙藥 用不上的人參靈芝

        特約撰稿:官君策

        中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最早的記載可以追述到周代。

        熊以熊脂入藥歷史較早,在成書于東漢,收錄了秦漢時代古方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相關記載:“熊脂味甘微寒,主風痹不仁,筋急,五臟腹中積聚,寒熱威皮,頭瘍白禿,面姦跑。久服強志,不饑,輕身。生山谷。”其後的《本草圖經》進一步指出:“熊脂並膽出雍州山谷,今雍、洛、河東及懷、衛山中皆有之。”

        可見,熊膽被中藥收錄,並廣泛應用在中醫領域的歷史比較悠久。

        熊膽確實是古代中藥中的上品,尤因其採集不易,殊為難求,在古代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和市場價格,但是,究其本身來説,究竟有多大的功效,真的如現在商家所炒作的那般神奇?

        那麼,古代的中醫先賢們是如何認識熊膽的功效的?

        《藥性論》曰:“熊膽惡防色、地黃。主小兒五瘡、殺蟲,治惡瘡。”

        《唐本草》:“熊膽味苦,寒,無毒。療時氣熱盛變為黃疽,暑日久痢,瘡凰,心痛,痊憐。”

        《日華子本草》熊膽項下稱:“膽治瘡瘡、耳鼻瘡及諸府”。

        《食療本草_》于熊脂項下稱:“膽寒,主時氣盛熱,痢度,小兒驚痛。”

        《本草綱目》又稱熊膽:“退熱清心,平肝明目,去翁,殺蛔、蟯蟲”。

        綜合前人研究結果,到近代,將熊膽的功能主治歸納為:“清熱,平肝,明目。用於驚風抽搐,外治目赤腫痛,咽喉腫痛。”

        到這裡,我們總算解開了熊膽的真面目。

        無論如何珍貴,總是有自己的醫療方向,古代醫學家對熊膽的研究已經非常透徹,到近代百姓和商家還能理性的熊膽看待,可到了當下社會,卻因某些利欲熏心者的陰暗心思,被人為的包裹上層層神奇的光環,讓人唏噓不已。

        説到了熊膽的神化,又讓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另外兩種同樣被傳的神乎其神的“靈藥”——社會上被傳為“神草”的人參和和被炒作為“抗癌神藥”的靈芝。

        關於人參的記載,最早也出自《神農本草經》,可見,最遲在東漢時代就人參就已經進入中醫的視線。但是,關於這個時期的“人參”,究竟是黨參還是當下最常見的五加科植物人參(也就是今天日常所見的人參),在中醫和歷史學界還有爭論。

        正因這種爭論,關於人參的古今功用的記載也有不同,比如,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人參的功效是:味甘微涼,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很顯然,這個時期關於人參,大家的認識停留在藥用上,而且功效和方向非常明確,雖然也有延年益壽的效用,但前提是必須“久服”。

        在南北朝時代乃至唐宋時代,關於黨參和人參都有記載,而且彼此混用,分的並不明確。在唐代開始大量進入藥方,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備急方》中,收載5300余方,其中配有人參的就有358方。

        這個時期,關於人參的補氣滋補功能開始被中醫認識,在宋代,人參的滋補功效雖然並未大量列入藥方,但在北宋東京的酒樓中,卻推出了許多以人參為主料的滋補湯品,如人參補氣湯,可治四肢懶倦、自汗無力,還有人參飲子湯,也是用人參作主料,可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

        到元代以後,黨參與五加科植物人參區分開始變得極為嚴格,而正是這個時期,人參開始被推上神壇:

        元李東垣《用藥法象》裏説:“人參補肺之氣”。王好古《湯液本草》説:“人參能補五臟之陽,而沙參能補五臟之陰”。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人參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頭暈疼,反胃吐食,疚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瘓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産後諸”。

        到了清代,人參的神效竟是更上一層樓,清陳士鋒《本草新編》説,“夫獨參湯可治療陽脫于一時,血失于傾刻,精走于須臾,陽絕於旦夕,他藥緩不濟事,必須用人參一、二兩或三、四兩,作一劑煎服以救之,否則陽氣遂散而死矣。”

        “治療陽脫于一時,血失于傾刻,精走于須臾,陽絕於旦夕”,這等功效,仙丹怕不過如此。

        由此可見,人參走上神壇,源於明代,清人推波助瀾,更有時下一些商家為謀取利益,才將其不斷的推高,最終變成了可以“白骨生肌”的“神藥”。

        那“抗癌中藥”靈芝呢?

        靈芝別名赤芝、紅芝、木靈芝、菌靈芝、萬年蕈、靈芝草。來源多孔菌目靈芝科,來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乾燥子實體。

        雖然近代以來對靈芝的諸多療效多有“發現”,紛紛引經據典,但考察古代典籍,關於靈芝的記載,《爾雅翼》説的那叫一個徹底乾脆:“芝,瑞草,一歲三華,無根而生。”

        瑞草,祥瑞,古人重視祥瑞,但這些祥瑞是否有藥用價值,他們並不看重。

        倒是《神農本草經》説的比較中允:“山川雲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黃芝生嵩山,白芝生華山,黑芝生常山。”而功效則是“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保神,益精氣,堅筋骨,久服輕身,不老延年。”

        要説古人還是比較客觀和謹慎的,《神農本草經》在這裡用的一個詞,與提到人參療效時候一樣,都用了“久服”,也就是説,吃一點不會有什麼效果,吃一顆也不會有用,必須長期服用,才能延年益壽,在古人眼中,靈芝就是種補藥。

        要吃多少靈芝,才能達到抗癌的效果呢?古人沒説,但在靈芝炒作最熱時候,一個星期的用量就要花費2000多元!

        無論怎樣神化靈芝,究其本質,還是一種菌類植物,常年吃蘑菇自然是有益身體健康,但別指望它起死回生抗癌救命。

        無論是熊膽,人參,還是靈芝,他們本身的藥用價值和醫療效不容置疑,盲目否認它們是不理智的行為。但也不要為時下某些商家的炒作迷花了眼,應該去傾聽中醫的建議,而不是商家的廣告,認清治療方向,謹防自己因為誤聽廣告而耽誤了就醫的最佳時機才是。(特約撰稿:官君策)

熱詞:

  • 熊膽
  • 活熊取膽
  • 微博聯播
  • 靈芝
  • 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