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民間收養流浪人員爭議不斷 獻愛心被質疑謀私利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2日 11: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廣網北京2月12日消息(記者富賾)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在河南省信陽市,楊正海是個名人,從1999年開始,他個人先後收留過200多名身體殘疾或智障的流浪漢,為這些人提供固定的吃住場所,組織他們勞動,他的這種舉動得到了一些人的讚揚,但同時也招來了一部分人的質疑,認為他是非法利用流浪人員做工。

  其實,在全國各地,類似楊正海收留流浪漢的情況很多。這些人為流浪人員提供食宿,組織“打工”,甚至發放工資。

  打開楊正海的博客,記者看到了一份低保申請書,上面是這麼寫的,我叫楊正海,現年45歲。“我現在是做慈善,收養街頭智障流浪人員,幫助流浪漢返家。每個認領親人的家庭都試圖給我成千上萬的錢,我不要。有人問,你幹這是圖什麼?我想做個好人,好人一生平安。”昨晚記者聯絡到了楊正海,他向我們介紹了他這家個人收留站的具體情況。

  楊正海:有300多,將近有400個呢,我們對這些人是免收養,免收費,回不了的,他在我這兒他願意流浪他就流浪,願意在我這兒就在我這兒,願意回去我幫他找回去,我這裡面還有大學生,還有老人、孩子,我就把它作為事業,慈善事業來做,回報社會。

  楊正海把慈善當事業,可是他的事業如今卻招來的質疑,錢似乎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楊正海:看到這個話題,看到這裡面的故事,我為了這個故事,流過眼淚,我那兒還有老弱病殘甚至不動的,他咋不説呢?那麼我帶他們出去要飯,看到出去冰天雪地的,他們咋不説呢,這些人他們沒有任何生活能力,他不會幹活。

  楊正海的意思很明白,他那裏的流浪人員很多沒有工作能力,迫於經濟壓力他只能這麼做,他也曾經試圖與當地的救助站聯絡。

  楊正海:我曾經也找他跟他們談過,他説我合理不合法。

  合理不合法,事情果真是這樣嗎?採訪期間,楊正海反復強調,所有流浪人員都是來去自由,全憑自願,即便如此,從大善人到黃世仁,楊正海仍就苦惱于輿論的壓力,這壓力同時也來自法律界人士的擔憂,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邱寶昌律師的觀點非常鮮明:

  邱寶昌:我認為個人不宜收留流浪人,不能去簡單的收留,我們國家有收養法,如果你符合收養法的相關規定,通過一定的程序可以認養、收養孩子或者流浪人員,大家這裡面對年齡、性別都有相關規定,公民遇到一些無家可歸,緊急情況下進行一些收養、救助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讓他合法化。

  律師的擔心不無道理,據了解,目前一些流浪在外、失去監護的人員,很容易淪為黑心工廠牟利的"工奴"。

  邱寶昌:這裡面如果都能夠收留這種流浪人員,可能給拐賣婦女、兒童他就可以有機可乘,可能就會氾濫,它收留本來可能是通過買賣他收留的,他名以上是收留,實際上他是從事販賣人口、拐賣兒童,所以這個應該要禁止,個人的力量和個人的管理各方面來説都是有限的。

  正規渠道救助站又是怎麼看待這種個人收留行為的?記者隨即撥通了鄭州市救助管理站副書記梁心愛的電話。

  梁心愛:在這裡男性、女性、兒童他的救助是不太一樣的,成年人的救助是10天為限,10天之內我們可以為他提供醫療、食宿、通訊,能夠行走的話可以為他提供一張回家的返程車票,如果説不能行走或者回家困難的老弱病殘我們可以對他護送返回家鄉。

  記者:護送到家的情況當中有沒有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家人不太希望這個流浪人員回家呢?

  梁心愛:遇到過,可以這樣説不少見,還是比較多的。

  記者:遇到這種情況,咱們救助站怎麼辦?

  梁心愛:像這種情況我們一般是這樣子的,一是做他家屬的工作,給他做思想工作,另外做不通可以通過村站工、民政部門對他做一些教育引導工作,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通過公安、其他機構對他提供一些相應的法律援助吧。

  記者:一些流浪人員不願意呆在救助站裏,或者因為種種原因家裏人根本不願意接受這些流浪人員,面對這些情況救助站只有調節這一條路可走,那麼救助站又是如何看待這種個人收留行為的呢?

  梁心愛:作為我們從事這個工作的工作人員我覺得應該是值得鼓勵的,不過我個人認為他還是應該到民政部門辦理相應的合法手續。

  個人收留行為的産生説到底是源於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翼。

  張翼:現在是這樣的,比如説走失的流浪人員,政府部門遣返或者送回家老家家裏人是比較感謝的,但是我們不能諱言存在一些情況,走失的這些流浪人員裏,或者他的存在可能使整個家庭會變成貧困這個現象還是比較壓力大的。在這個情況下,應該在原籍地方社會組織部門應該辦理這樣的救助站,通過這樣一些方式來緩解家庭的壓力,應該鼓勵社區或者當地的基層的組織,尤其是鄉一級的這樣一些組織建一些養老站或者救助站這樣的機構,一旦家庭不能供養的時候,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維持這些人的生活,這種福利在西方的這個國家,實際上在50年代、60年代以後,陸陸續續已經建立起來了。

  最近,有記者拍攝到的一組圖片觸動了很多人,畫面中,一名流浪漢喝著撿來的飲料,看著天空中燃放的禮花,和周圍人一起,笑了。有很多人也非常關心,這個有著最簡單微笑的流浪漢,是誰,來自哪?我們也想知道,這樣的流浪人員最終能否找到溫暖的歸宿,最重要的是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讓流浪止步。

  作者:富賾

熱詞:

  • 流浪人
  • 收養法
  • 收養孩子
  • 救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