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北京一中學分批開家長會被質疑 校方稱因材施教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5日 02: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就不歧視了?!

  近日有家長反映,北京大興七中初一年級按成績將學生劃分等級,分批召開家長會。11月21日,校方相關負責人稱,學校並未對考試成績進行排名,教師只是根據單科成績,通知一些單科成績較低的學生請家長來學校溝通,這種溝通是因材施教,並不存在歧視。(《新京報》)

  儘管校方一再解釋,學校旨在“因材施教”,而非等級化劃分,可這解釋擋不住爭議的洶湧襲來。“成績本位,扼殺學生自尊心”的質疑,不絕於耳。“分批了解情況”的做法,也被解讀為“人為地分等級,貼上ABC標簽”。那麼,這到底是不是一種教育歧視的活標本呢?

  支持

  無關因材施教 缺少一視同仁

  好一個“分級家長會”!諷刺的是,家長質疑,還擔心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校方卻表示是因材施教,不存在歧視。那麼,差距為何截然相反?

  校方給出的解釋是,開過的“優等生家長會”,是“推優入團”需要,才把成績好的學生家長請來溝通和徵求意見;而對“暫時落後生”分學科分層次與家長進行溝通,主要是了解給學生所留的作業是否適當,孩子是否接受目前的教育方式,了解家庭教育情況和家庭環境等。總而言之,反正就是因材施教,並不存在歧視。

  説得頭頭是道,可還是不能服眾。首先,“推優入團”難道只是“優等生”家長的事,與“落後生”家長無關?其次,了解“落後生”的家庭情況,為何不家訪?難道僅僅只是“很多家長不情願”就作罷?可以説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只不過是自圓其説而已。重要的是,因材施教並非針對“落後生”家長進行溝通,而是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如此驢唇不對馬嘴,何嘗不是自我狡辯?

  説白了,“優等生”家長優先開會,“落後生”家長在後,可能是真實用意。換而言之,只關歧視,無關因材施教,甚至可以説,分級家長會分明就是赤裸裸的歧視。

  但因材施教不是筐,歧視不能往裏裝。所以,不能為了溝通而溝通,更不能按學習成績區別對待,或者説按成績來劃分層級群體溝通,必須做到所有學生及其家長都要一視同仁。

  張亞莉

  延伸

  多少功利的教育 假因材施教之名

  近年來,各種功利教育的自我辯解委實不少,但仍不外乎因材施教或是客觀原因。不能説這完全是教育者自欺欺人,至少從表面上,無論是西安某小學給差生發綠領巾“激勵上進”,還是無錫部分學校教師要求差生去醫院“測智商”,他們走的是“因材施教”的路,對學生區別對待,然後“對症下藥”,辯證育人。只不過,這種“藥”沒有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而是成為當今中小學教育亂象中一個個令人羞赧的記錄。

  “因材施教”畫虎不成反類犬,本來也沒有什麼,但如果相關教育者拒不承認,甚至骨子裏根本沒有意識或者反思自己推行的所謂的“因材施教”裏無可辯駁的等級化、標簽化和歧視心態,那這樣的教育發展下去就可能勾勒出一幅影響深遠的功利教育演化圖,對被“因材施教”的學子造成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和陰影,進而傷害平等教育。

  實際上,“因材施教”早就成了不少功利教育者的不二藉口。説“分級家長會”不存在歧視,不是功利教育,顯然不符合事實,只是不夠“典型”而已。先行開“優等生”家長會,再與單科成績低的學生家長“溝通”,這種“非典型歧視”即便是情非得已,也畢竟不是“因材施教”的題中之意,真正的“因材施教”應是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促使學生個體的成長更加完善。

  如此看來,一些教育者口中的“因材施教”也就站不住腳了。

  廖水南

  反對

  談不上教育歧視 別動輒上綱上線

  綠領巾、紅校服接踵而至,恍惚間,我們儼然身處“歧視通行”的錯亂中。舉凡“差異化對待”的現實符號,都會讓我們加倍警惕,唯恐不平等的病菌發酵,貽害著教育肌體。所以,“三色本”甫出,就淪為輿論靶心,被不少人視作“教育歧視的産物”,備遭詬病。

  而今,“分批開家長會”之舉,也難逃厄運;一經曝出,就跟“翻版綠領巾”對上號。它儼然是個獵物,滿足了許多圍觀者的“批鬥欲”,成了他們虛無主義煽情的道具:連開個家長會,都不肯一視同仁;歧視病毒,已攻佔了教育的每寸領地,加劇了教育病患……

  “歧視焦慮”、公平饑渴,成了民眾心結。這無可厚非:在亂象充斥、公平元氣重傷的年代,人們久經創傷後,沒法淡定,而是多長了心眼,變得如履薄冰,提防著“狼來了”之禍。“疑事從有”、負面想象,是與自危感一起衍生出的“本能反應”。

  “分批開會”,就倒在了民眾的敏感過度中。書齋化的猜想,理所當然的推理,都在把“分批開家長會”當做鞭撻的靶子。可猜疑未必屬實,“分批開會”又有何原罪可言?

  對成績略好者,發現特長;對暫時落後者,了解家庭環境。這套策略,其實很靠譜:不是每個人的天賦都不分上下,後附努力也各不相同,成績差異是“有教無類”抹殺不了的。既然差距存在,那麼“各個突破”就無需苛責。我們總不能拿一把尺子,去量他們個性長短吧?恪守公平,也不是刻板地秉持“一律化衡量”,而是發掘他們長處、因勢利導。

  或許,“分批開會”會讓學生有些難堪,讓家長略感不快。“成績遜一籌”,使他們生出“低人一等”的感觸來。換言之,灼傷了其自尊。但這是種價值誤區,因觀念混沌造成,不是“分批開會”惹的禍。學生和家長理應價值糾偏,懂得考試成績的好壞,不等於機會的層次化分配,更不能跟人格高下挂鉤。

  佘宗明

  評判

  歧視明顯可見 體現標簽效應

  從本質上説,“分級家長會”是一種貼標簽的教育軟暴力顯現。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簽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就“分級家長會”來説,顯然是把學生貼上“好學生”“壞學生”之類標簽的拙劣手法,其潛在的歧視性和排斥性明顯可見,不用多説。

  個體美好人生的開始,掌握在教師手中,教育者應用耐心、充滿智慧的教育方法在兒童心中播撒智慧、寬容、自尊、平等的種子,而不是用歧視去傷害學生。美國全國專業教學標準署制定的優秀教師知識和技能標準指出:優秀教師熱愛青少年,一心撲在學生身上,承認學生有不同的特徵和稟賦並且著手使每個學生都學到知識。他們的成功在於相信人的尊嚴和價值,相信每個孩子內在的潛能。但是,“分級家長會”之下,我們看到事情正在走向反面。

  朱四倍

  三言兩語

  分級家長會“是對個體尊嚴明目張膽的羞辱。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如果缺乏科學遠見,如果不善於今天就在兒童和少年的心中撒下數十年後會發芽成長的種子,教育就變成一種原始的照料,教育者也就成為沒有文化的保姆,而教育學就會成為一種巫術。"

  韓風林

  很多老師竭力辯解,大吐苦水績效考核,必須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對此,教育主管機構往往會説績效考核之必要,而學校夾在中間左右為難,老師們礙于各種壓力不得已而為之,於是,各種假“因材施教”之名的鬧劇也就接二連三上演了。

  胡偉

  “理性不應成激情的奴隸”,可有些時候,我們偏偏掉進了“激情式批判”的陷阱,而忘了理性的審思。儘管歧視之害,已彌散在教育的眾多角落,但這不能抹消“因材施教”與“歧視”之別。我們草木皆兵了。

  雨秋

  把“分批開會”看做公平的假想敵,很可能會傷害了另一種公平因為講求“一刀切”式公平,學生失去了個性被發掘的機會。

  鄭重前

  激情批鬥,雖能享口舌之快,卻是聊增聒噪,無益於教育不公的紓解。

  甘今

  羅素在《正義論》裏説,自由社會不排斥“優勝”,但不至於使弱者“劣汰”。公平就不是“一刀切”,倒是我們,敏感過了頭,動輒陷入“上綱上線”的泥沼,無法自拔。

  楊海紫

熱詞:

  • 因材施教
  • 歧視
  • 教育不公
  •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