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綠色出行”大運期間大放異彩 深圳探討常規化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10: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大運期間,深圳發起志願“綠色出行”倡議,完成了城市管理的一次大膽突破和創新。 魯力 攝

  開篇語 今年8月,歷經4年多籌辦的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深圳成功舉行。大運會給深圳帶來了哪些遺産?深圳在後大運時代如何延續“不一樣的精彩”?近期,深圳全市正在開展為期3個月的“弘揚大運精神”學習教育活動。活動的重要一環,就是將大運會籌辦、舉辦過程中在城市管理、社會管理、行政管理和社會建設等方面的成果科學化、制度化、法制化,形成制度成果。今天起,本報將持續聚焦深圳在大運期間推出的交通出行、城市刷新、U站管理、場館利用等創新做法,探尋這些大運成果制度化的路徑和方式。

  超過200萬的機動車保有量,全國最高的機動車密度,每年超過10%的機動車增長。對於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深圳而言,減少上路機動車數量,是確保賽事交通組織正常運轉的唯一選擇。然而,在巨大的挑戰面前,深圳卻放棄了以“行政強制”方式“限行”的傳統做法,轉而發起志願“綠色出行”倡議,充分調動市民積極參與,完成了城市管理的一次大膽突破和創新。

  大運會期間,深圳空曠而通暢的道路,不僅是市民對政府呼聲的積極響應,也是深圳“志願之城”良好形象的展示,更是深圳舉辦重大活動的一次成功嘗試。然而,大運會結束後的兩個月,深圳的道路交通從平靜回歸繁忙,從通暢又走回到了早晚高峰必堵的老路。作為城市交通主管部門的深圳市交委,不久前剛剛發佈了城市交通發展白皮書,疏導交通擁堵成為白皮書的核心內容。

  10月31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發起的“弘揚大運精神”學習教育活動中,志願“綠色出行”被列為大運會的重要成果。未來兩個月,深圳市交委還將對“綠色出行”經驗進行總結,並將該措施制度化,作為解決全市交通問題的重要手段。

  一項基於市民志願的交通管理措施,從臨時性舉措成為常規性制度,還有許多配套政策需要完善。引導車主合理用車,抑制和減少不必要的機動車出行,是兩個基本的方向。在深圳市交委相關細節還未出臺之前,本報也對“綠色出行”常態化的路徑做了大膽的猜測。此外,制定一項影響全市兩百多萬車主的制度,聽取市民的聲音和觀點,是確保制度能夠長期堅持的重要環節。

  猜想 出臺獎勵措施鼓勵少開車

  今年7月,深圳志願“綠色出行”行動發起後,深圳市交警局曾表示,將對大運會期間申報停駛次數多的車輛進行統計,並對主動停駛的司機授予“綠色出行之星”榮譽。儘管此項獎勵截至目前仍未落實,但從交警部門釋放的信號來判斷,從事關車主利益的角度出發,出臺相關的獎勵政策推進“綠色出行”,並非沒有可能。

  車主張先生稱,“綠色出行”前提是自願,當車主主動放棄開車的便利時,能否讓交警部門進行一些制度上的設計,以鼓勵和引導車主參與“綠色出行”。比如有違章記錄的車輛,按照半個月、1個月或者更長的停駛天數來核算,在已經繳納罰款的前提下,能否相應地減除扣分。張先生説,現在的減分渠道,只能是去參加交通知識學習,並上路協助交警疏導交通。一方面,交警部門的執法成本比較高,另一方面,好多車主違章,也並非因不了解交規而發生。

  此外,交警部門也可以將統計和監測到的數據,定期向保險公司通報,對於一年內主動停駛達到60個工作日以上的車主,由交警局開出認定書,保險公司憑認定書相應下調保險費率。張先生表示,和直接的物質獎勵相比,減免扣分和降低保險費,操作成本相對較低,也更符合車主自願的原則。張先生説,如果是單純的精神鼓勵,綠色出行倡議要想獲得市民大範圍的支持,難度非常大。

  辦大活動均不提供停車位

  今年10月,距離大運會結束兩個月後,在深圳體育場舉行的一場世界盃外圍賽中,交警部門首次封閉體育場及周邊小區所有停車位,引導前往觀賽的球迷“綠色出行”。同時,為確保2萬多球迷能夠快速安全地進場和撤離,交通部門在體育場周邊主要幹道,分佈了10多輛接駁大巴,並協調地鐵運營部門,將多條地鐵線路的營運時間延長。

  實踐證明,大多數球迷對交警部門不提供停車位的做法表示理解;球賽結束後,2.5萬球迷在短短半小時內,就順利疏散完畢;平時一到球賽日就擁擠的筍崗路,在比賽當日也十分順暢。球賽過後,交警局宣佈,今後深圳舉辦重大活動,都會協調相關單位,不對外提供停車位。交警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提供停車位的做法,對於活動舉辦方和參與者而言,都是相對陌生的,但只有政府以“行政強制”的方式先走一步,才會讓“綠色出行”成為市民的習慣和自覺。

  市民馬小姐稱,如果以“不提供停車位”的方式抑制用車需求,希望這種“抑制”措施相對公平,而且要覆蓋到更大的範圍,比如會展中心等商貿場所,全市各區容易引發交通擁堵的學校和醫院,以及開通有員工班車的政府機構和企業。馬小姐同時建議,相關部門應該以制度的形式明確規定,參與人數超過某個標準、且該區域有公交和地鐵直達的活動,主辦方不得提供停車位,以減少車位不足導致的擁堵,也培養市民綠色出行辦公、生活的習慣。

  提高停車收費嚴控公務車

  “綠色出行”從臨時性走向常規化,除了政府部門的積極呼籲和引導,還需要借助經濟杠桿,對市民的用車需求進行抑制。近期,深圳市交委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解決交通擁堵,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提高汽車使用成本。

  政府部門需要研究的問題是,對於每天駕車進入中心城區的車主而言,停車費漲多少,才會真正讓車主啟動車輛時心裏還在打算盤。深圳的近鄰香港,在市民買車方面未做任何限制,但保養一輛車的費用,非一般工薪市民能夠承受。記者蒐集到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香港一輛私家車的停車費用,每個月超過700美元,這還不包括車輛上路的燃油費用。

  近期,為緩解中心城區擁堵,深圳路邊停車再次啟動收費,未來一段時間,從限制車輛進入中心城區的角度出發,深圳或將逐步提升提車收費,以刺激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

  大運會期間,深圳停駛了超過半數的公務車,深圳各政府部門,也以內部倡議的形式,要求公務員&&開展“綠色出行”。志願“綠色出行”轉入常規化,公務員和公務車依然是“綠色出行”的主力軍,深圳市交委最終拿出的制度化方案,也必須將公務車納入到管理範疇。有市民建議,深圳公務員大多經濟基礎強,是私家車擁有比率較高的一個群體,對於非執法崗位的公務員,政府機構應增加員工班車,並對公務員開私家車進行限制。此外,深圳應明確出臺相關管理規定,對公務車使用過程中産生的燃油費和停車費進行限制,防止公務車濫用。

  進一步下調公共交通費用

  在之前關於城市治堵的報道中,曾多次涉及到公共交通方面的問題。在採訪中,不少市民反映,目前的公共交通不完善,是他們選擇開車出行的一大誘因。其中,公交出行成本太高,是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

  據了解,目前深圳公交出行費用,比其他大中型城市相對較高,例如在北京,公交車只需0.4元/次,在廣州,大部分的公交車也只是全程2元/次。而在深圳,有不少公交車票價在2.5元/次,有些甚至更高。

  和公交車相比,深圳地鐵票價更是被網友認為“貴得離譜”。有網友算了一筆賬,如從科學館到民樂站,坐公交車需要1.6元,而乘地鐵則要花4元左右。之前也有媒體對深圳地鐵做過一項調查,調查顯示有近六成網友認為坐地鐵太貴。

  “我們夫妻上下班(坐地鐵)來往就20元,開車其實也差不多這麼多,而且更加靈活方便,如果不是因為開車堵車,我們根本不會選擇搭地鐵。”家住龍崗“上品小區”的周女士,雖然就住在地鐵站附近,但是仍然每天開車上下班。周女士認為,乘坐公交並不實惠多少,尤其是在偏遠的關外地區。

  據了解,公共交通票價太高,一直廣受詬病。今年深圳市“兩會”期間,就有代表委員建議,希望政府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入,進行適當的出行交通補貼,此舉也被看作是減少私家車出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提升私家車使用成本的同時,進一步降低公共交通出行費用,或許能讓更多人走進公交。

  碳積分“貨幣化”形成長效機制

  為了踐行環保低碳的大運理念,減少市民開車出行,深圳大運會期間,市發改委和中國綠色出行基金會,聯合倡議發起了“碳積分”活動,這被看作是“綠色大運”的一項創新之舉。所謂碳積分,即是指機動車車主通過“少用、停用,綠色出行”,減少碳排放,為凈化空氣作貢獻。

  活動開展之後,為了讓市民對碳排放有更直觀的認識,主辦方開通了名為“中國碳賬戶平臺網”的公共網絡平臺。通過這一平臺,深圳市民可以申請註冊“暢行大運綠色出行自願停駛賬戶”。擁有這一賬戶的車主,在少開車、不開車的情況下,就可以通過市交警局的電子系統,清楚看到自己的碳減排量,並積攢下減排積分,也即是通常所講的“碳積分”。

  “不過僅僅有碳積分還不夠,碳積分並不只是單純的數字,而要可以當貨幣使用”,綠色出行基金會某負責人曾在大運期間表示,為了讓碳積分更具有吸引力,主管部門專門與銀聯及一些金融機構達成協定。市民可以利用碳積分,繳交停車費、為愛車加油、甚至到指定商戶兌換商品。

  記者了解到,大運期間的這一舉措,持歡迎態度的市民不在少數。也有部分市民認為,甚至可以引入工業領域內,更加先進、更為完善的“碳配額”制度,建起長效固定的“碳交易”平臺。“比如給每部車分配一定的排放許可權,也就是一定的配額,超出配額的,需要向其他車主購買,否則不能再駕車出行。如果自己的配額有結余的,可以拿到市場去交易,獲取貨幣。”

  觀點 “公交系統不完善才會開車”

  市民龐先生表示,由於深圳目前的交通擁堵很厲害,人比較多的節假日以及市中心區車流特別密集的區域,自己基本上都不會開車,“只有在沒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選擇的情況下,才選擇開車。”

  針對深圳可能對中心區停車費用提高的情況,龐先生表示,這樣的措施是治標不治本,“目前,深圳的停車費用基本是15元每小時,一天的停車費用就是五六十塊,已經非常高昂了,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上漲,除了增加車主的負擔,很難起到別的效果,該開車的時候我還是必須要開車,選擇太少了。”

  龐先生説,對於綠色出行之星可以減免違章扣分自己覺得不太可行。他表示,“深圳有幾百萬輛機動車,如何去判定綠色出行之星?怎樣做統計?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需要巨大的行政投入,在操作上存在太大的難度。而且,違章扣分和開不開車出行是兩個系統,對接也存在難度。”

  龐先生表示,目前之所以選擇開車,是因為深圳的公共交通系統非常不完善,很多情況下,沒有更好的出行方式可以選擇。龐先生説,改善公共交通系統,讓市民在出行上有更多的選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綠色出行’的核心是自願”

  家住龍崗,在深圳福田區上班的丁先生説,“綠色出行”曾讓他感受到了深圳市民“辦大事”的覺悟和能力,但對於深圳這座城市而言,想要依靠動員或者限制,來實現“綠色出行”的常規化,難度相當大。

  “小恩小惠起不到什麼作用”,丁先生説,別説是精神上的獎勵,就算深圳交警部門出臺了“停駛減分”措施,願意放棄駕車的市民也只是鳳毛麟角。此外,對於市民是否存在停駛的情況,交警部門想要核實難度也非常大,“只要有車主不誠信,這個措施執行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丁先生同時表示,類似提高停車收費的措施,也不是推動“綠色出行”的長久之計,而且會大幅增加市民的負擔。“現在深圳的停車收費不便宜,為什麼那麼多人還願意開車,就是因為公共交通不便利”。

  丁先生表示,志願“綠色出行”是深圳的一個創舉,也是大運會留下來的財富。“綠色出行”在大運會時期的成功,是行政手段加上臨時放假等一系列難以持續作用的手段起到的效果。“你做一個設想,現在開車的人中,有一半的人放棄私家車,這個城市的公共交通,尤其是高峰期的地鐵,會擠成什麼樣”,丁先生説,公共交通真正完善了,政府部門不用動員,也不用增加機動車使用成本,市民自然會放棄開車,這才符合“綠色出行”的自願本質。

  “綠色出行需靠完善公交”

  家住福田的李小姐,前不久剛給自己買了輛車。李小姐説,因為工作上的原因,她經常要到南山、龍崗等地開會。因為坐公交車太堵、太慢,所以之前她主要是乘地鐵,“雖然時間上趕得及,但是卻很辛苦”。

  李小姐舉例説,她最經常去的地方是深南大道上的“五洲賓館”,可若是坐地鐵去,就會很麻煩。“地鐵只能坐到香蜜湖,從地鐵站出來之後,還要走十來分鐘的路”。

  和李小姐一樣,身處關外的宋小姐感受更加深刻。

  宋小姐家住龍崗布龍路附近,而上班卻在南山科技園。宋小姐告訴記者,如果她是乘地鐵上班,只能坐到西麗站再轉公交,而由於早高峰公交難等,經常要耽擱大半個小時,為此她上班經常遲到。

  除了地鐵,乘公交也不方便。宋小姐告訴記者,距她所在小區最近的楊美村公交站臺,一共有12路公交車,不過分佈卻不太合理——通往原關內的公交車尤其少,其中通往福田區的只有312路一趟車,而通往宋小姐公司所在地南山區的,也只有329路一趟車。

  “不僅車少,而且經常滿員”,宋小姐説,她所住的小區有數千名住戶,遇到早高峰,公交車很難擠上去。

  記者手記 完善“綠色交通”推動“綠色出行”

  志願“綠色出行”是大運會期間,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向全市市民發出的倡議,這一打破行政強制,充分發動市民參與的交通管理創舉,充分展示了深圳市民的公民素質,體現了“志願者之城”的良好形象。大運會結束後,對“綠色出行”的成果進行總結,將這一創造性的舉措制度化、常規化,不僅有利於“弘揚大運精神”,對於破解深圳面臨的交通擁堵,也有積極的意義。

  我們對“綠色出行”常規化的方式做了諸多假設和探討,並採訪了多位市民對“綠色出行”的態度和觀點。採訪中,“綠色出行”幾乎成為所有市民的共識,但該措施常態化的執行,還需解決不少問題。對於有車一族而言,政府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務,在價格上還算不上經濟,接駁仍顯不便,機動性也有欠缺,甚至乘坐公共交通也談不上舒適。即使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綠色出行”的舉措,也頂多讓有車市民被動接受。對於沒有私家車、已經堅持“綠色出行”的市民而言,他們買車的衝動,沒有因為擁堵變得更少,甚至不少人在積攢經濟實力,隨時準備進入購車大軍。

  基於現實的情況,“綠色出行”的常規化,必然建立在對“綠色交通”的改善上,尤其是交通微循環薄弱環節的完善、交通出行成本進一步降低,以及交通服務的舒適性。任何行政鼓勵和行政強制,都只是權宜之計,只有公共交通所能提供的出行服務範圍和服務質量超過私家車,市民固定的出行習慣才能被打破,“綠色出行”才能真正成為“志願”。

  策劃/呂冰冰 楊磊 統籌/楊磊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楊磊

  見習記者 鄧翔 張仁望

熱詞:

  • 綠色出行
  • 行政強制
  • 大運精神
  • 碳積分
  • 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