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兒子車禍身亡留19萬欠款 老父獨自種52畝地還債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7日 08: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吳恒忠每天操作著農具,在50多畝田地上耕種。

吳恒忠常常拿出兒子生前的照片看一看

  債主這樣説

  “我相信老吳有信義”

  陳維文是吳恒忠的老戰友,陳的孩子也和逝去的吳君是同班同學,這樣的感情延續了幾十年。

  2001年吳君買車時,向當時正在承包魚塘的陳維文借了3萬元。

  “3萬元,對一般人來説不是小數目,你為什麼要借呢?”重慶晚報記者問。陳維文説,由於是戰友關係,他和吳恒忠彼此都很熟悉,也知道老吳為人耿直坦蕩有信義,“我相信老吳是有信義的。誰沒有急的時候啊?他兒子買車也是想把家業壯大起來,我覺得年輕人想奮鬥是好事情,即便錢要不回來,我也不會後悔。”

  沒有任何猶豫,連借條都沒寫,老陳就這樣拿出3萬元給吳君。“只要老吳用得著我,我都會幫他,這些年來,他幾千、幾百地還,現在我借給他兒子的3萬元,已基本還清了。”陳維文説。

  律師這樣説

  子債父還沒有法律依據

  從法律上來説,吳恒忠替兒子還清欠款,到底是不是理所當然呢?

  重慶合縱律師事務所主任魯磊表示,子債父還在法律上來説,是沒有依據的。法律的要求是,個人債務必須個人承擔,吳恒忠的兒子吳君過世後,他應該還有相應的財産,如果其名下有車、房之類的,必須清算完所有的債務後,才能由繼承人繼承。但從客觀情況來看,吳君當時留下的財産完全不夠清償債務,所以,吳恒忠老人承擔起這筆債務,是誠信無價的表現。

  官員這樣説

  “老吳詮釋了優良傳統”

  潼南縣委書記劉祖禮、縣委副書記孟德華獲悉吳恒忠為子還債的感人事跡後,分別作出批示。

  孟德華在批示中説,愛延續了誠信,愛鑄就了誠信,或許吳恒忠老人並沒有思考過誠與虛、得與失、苦與樂,他堅守的是一條面朝黃土漫漫不屈的還債之路。中華民族有父債子還的優良傳統,這天經地義,而他讓人滴血的行動,詮釋了我們民族優良傳統的深刻內涵和廣博的外延,那就是父子同心,子債父還同樣不可動搖,何等感天動地!

  如果愛有選擇,那麼父愛、母愛無選擇,既然沒有選擇,那就愛隨生來,愛隨死續,愛及生前的所有,愛至死後的一切。如果生死有界,則老吳父愛無疆!這種無疆的愛,也是我們時常讚美的民族脊梁的氣節!

  替兒還債不是做好人好事

  我要履行一個父親的諾言

  吳恒忠為什麼要為去世的兒子還債?為什麼不找一個更賺錢的活兒來幹,偏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呢?25日,重慶晚報記者與他面對面進行了交流。

  重慶晚報記者:您的兒子走的時候,留下19萬元的債,都寫過借條嗎?

  吳恒忠:沒有。

  重慶晚報記者:那您怎麼知道兒子有這麼多欠債呢?

  吳恒忠:我們農村借錢,一般只有向親戚或朋友借,單憑我兒子,肯定借不到錢。所以每次兒子借錢時,我都在場當見證。

  重慶晚報記者:這一路過來,好多人都説,在農村只有父債子還,沒有子債父還,您當時都差不多60歲了,為啥還要背起這筆債?

  吳恒忠:吳君走那年,我孫子還不到7歲,背不起這筆債。兒子雖然走了,但他是我生的,如果我裝傻不還,就算走在路上,也怕別人戳我的脊梁骨,説話也矮人三分啊。替兒還債不是做好人好事,這錢必須還上。

  重慶晚報記者:這麼辛苦還債,您又有技術,為啥不找點別的事情做呢?

  吳恒忠:其實我有親戚在城裏開廠,看我家庭貧困,他也喊我到城裏去守一下廠房,做點輕鬆的活。但我不能離開龍懷啊,我走了,債主們可能會擔心他們的欠賬收不回來了。所以,我只能守在這裡,守著我的家,給兒子一個交代,給債主們一個信心。

  重慶晚報記者:打過退堂鼓嗎?

  吳恒忠:沒有,也不可能!我的心願還沒了呢,我要履行一個父親的諾言,啷個會退縮呢?!

  晚報時評

  誠信的堅守

  莫言

  誠,為人之本也,人當取信於人———當司馬遷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怎麼會想到兩千多年後,潼南縣會出現一位如此矢志不渝的“誠”者?

  “兒啊,安心走嘛,你留的債,爸爸一定幫你還上……”吳恒忠這一曲已演繹8年的誠信之歌,歌詞樸實無華,卻擲地有聲,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在當下一些不良商人肆意踐踏誠信,為逃避兌付工錢而不擇手段進行各種卑劣表演之際,吳恒忠老人的義舉顯得彌足珍貴。

  得失利弊,本存於心。從“利”的觀點看,為了償還本來不用還的債,吳恒忠不顧年齡重返農田,他的選擇就是一種“失”。但從另一角度看,我們分明感受到老人身上散發出的強大的感召力量。這種力量發自於信義,托出的是尊嚴,讓我們感受到錚錚的擔當之力。

  吳恒忠的義舉,令人感慨卻並不陌生,在某種意義上,它正是中華民族自古信義精神越千年而依然生機勃勃的體現。吳恒忠讓我們讀到了一個人的信義,更看到了一個社會的誠信堅守。而他替子還債的故事,必將在當代中國的“誠信檔案”上,重重地添上一筆。重慶晚報記者 王渝鳳 錢波 通訊員 陳勇 攝影報道

熱詞:

  • 兒子
  • 車禍身亡
  • 誠信檔案
  • 借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