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兒子車禍身亡留19萬欠款 老父獨自種52畝地還債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7日 06: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吳恒忠回憶起兒子剛過世的那段時光時熱淚盈眶,而每天勞作的唯一動力就是幫死去的兒子還清19萬元欠款。

佈滿老繭的雙手承載着吳恒忠替子還債的願望,也記錄了他這幾年的艱辛。

吳恒忠常常拿出兒子生前的照片看一看

  子債父還

  52畝地是怎樣的一個概念?1畝等於666平方米,52畝相當於近35000平方米的面積,和5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差不多。

  在潼南縣,有一位老人就種了52畝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多人都勸他,這麼大把年紀了,該好好休息了,不要這麼拼命。但老人卻依然頑強地與時間賽跑,因為在他的心中,有一個對逝去的兒子的承諾:兒啊,就算你走了,你留下的19萬元債,和你那幼小的孩子,我也會給你挑起來。

  如今,8年過去了,老人憑藉勤勞的雙手,把兒子留下的債務還掉一大半。但他仍不願稍稍歇一下,生怕這一歇,那股為兒還債的勁就沒了。

  他———家住潼南縣花岩鎮龍懷村一社的66歲老人吳恒忠,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誠信老爹。

  只睡了三小時

  像上緊發條的陀螺不歇息

  10月25日凌晨3點,久違的月光終於重返龍懷村,連續幾天下雨,已讓吳恒忠把農活耽擱了不少。

  趁着月色正好,吳恒忠穿起衣服,摸着墻角出了臥室門。也許是動靜太大了,睡在身邊的老伴范素蘭醒了:“又出去啊,你又只睡了3個鐘頭,還要不要命哦?”見沒有回答,老伴又説:“那你吃點飯再走嘛,我起來給你煮碗燙飯。”説着,老伴準備拉開燈。“你自己休息,最近天氣轉涼,你的肺氣腫又要嚴重了,我自己曉得煮。”

  輕輕關上門,吳恒忠熟練地轉身下樓,來到廚房打開燈,電飯鍋裏還有吃剩的米飯。吳恒忠把飯舀到碗裏,放入鐵鍋,再加一瓢水,開始做早飯。

  説是早飯,其實只有飯。“每天煮晚飯時,我都會多煮一點,第二天早上出去幹活時,把剩飯熱一熱當早飯,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從鍋裏拿起碗到吃完飯,吳恒忠用了不到1分鐘。“讓你們見笑了,這是逼出來的,不抓緊時間,啷個種得完地、還得完債呢?”吳恒忠對重慶晚報記者説。

  3點15分,吳恒忠帶着旋耕機往地裏趕。

  自從2003年5月那個下雨的清晨,一場車禍奪走當時才27歲的兒子吳君的生命後,吳恒忠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就像一個上緊了發條的陀螺,一刻也不歇息。

  為了兒子瞑目

  58歲踐行一個父親的承諾

  再次見到吳恒忠時,他剛從地裏趕回來,身上滿是泥,鬍子很長。

  “你恁個長的鬍子,咋不剃一下呢,看起也不雅觀噻。”債主兼戰友陳維文好心地勸吳恒忠。“我又沒得時間,莫説鬍子,三個月剪一次頭都算奢侈了。”吳恒忠回答。

  若不是身份證顯示他今年66歲,重慶晚報記者還以為眼前的吳恒忠有七八十歲了———滿臉的溝壑,夾雜着花白的鬍子,雙手上的老繭一層又一層。一旁的街坊感慨地説:“老吳呀,這幾年你辛苦慘了喲。”吳恒忠卻樂觀地説:“不苦不苦,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履行對兒子的承諾。”

  思緒被拉到2001年前後。

  這一年,兒子吳君和妻子離婚。為改變家裏的面貌,吳君和父親商議,決定買輛貨車跑運輸。東拼西湊後,終於攢到6萬元,吳君很快把車開了回來。有了車就開始賺錢。2002年,吳君又和父親商量給家裏蓋一棟新房,兩樓一底,造價8萬多元,這在當時整個龍懷村都很少見,是家庭富裕的象徵。

  由於修房子時欠下親朋6萬元的債,為儘快還清這些債務,吳君拼命地開車掙錢。然而從那時開始,噩夢也向這個普通農家襲來。

  第一次出交通事故,車子撞了三個人,賠了好幾萬。還沒還清這次的賠款,車禍又發生了,這次是撞死了人,賠了12萬元,也徹底把這個原本還算幸福的家拖垮了。

  噩夢並未就此打住。2003年5月26日,天空下着雨,打算出去買早餐的吳君,坐上了一輛摩托車,沒想到天雨路滑,導致摩托車失控撞車,吳君重重地從車上摔下,後腦勺着地,送醫不到2小時就永遠閉上了雙眼。而第二天,就是吳君的兒子吳俊江的7歲生日。

  ……

  處理完後事,在兒子的墳頭上,吳恒忠悲慟地對吳君説着心裏話:“兒啊,安心走嘛,你留的債,爸爸一定幫你還上;你的俊江,爸爸會把他撫養成人……”時隔八年,每每提及那場車禍,吳恒忠都會淚如雨下。

  人死賬不能了

  52畝地與一個老人的希望

  後事處理完後,一些債主上門看望吳恒忠。

  説是看望,其實吳恒忠心裏明白,別人是有所擔憂。吳恒忠説:“人家也是擔心,人死賬了。但我不能做這種人。當初借錢時,他們都是相信我才借的錢,人死賬不能了。”

  兒子留下的貨車,是這個家重新站起來的希望,吳恒忠決定讓小女婿幫忙開車。或許運氣太背,2006年在一次運煤中,車子又出車禍,差點連小女婿的命也搭上,還造成8萬多元的損失。“我徹底死心了,再也不想碰車了。”吳恒忠以5萬元的價格把這輛貨車賣掉,決定回家收拾農具,當一個真正的農民,“因為國家對農村的補貼越來越多,我覺得種地還債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

  2006年,很久沒摸過鋤頭的吳恒忠開始開荒種地。自家原有的5畝多地肯定不夠,那些年,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撂荒地也很多,吳恒忠先把龍懷村三社20多畝地開墾出來。

  當時吳恒忠已經61歲了,明顯感到勞作時有些力不從心。這一年,他咬牙花5300多元買來一台旋耕機用來犁地。

  第二年,吳恒忠又把三社一塊撂荒多年的20多畝地撿了回來,並陸續配置了一些田間設備。2010年,吳恒忠從政府手裏領到6230元農補,這些錢到手後,他一分不動還給了債主。

  到今年,吳恒忠種的地已超過52畝,不僅在龍懷村,就算是整個潼南,也沒出現過這樣的紀錄。

  一人當五人用

  犁一畝地通常只要20分鐘

  從吳恒忠的家到集市差不多有1公里,吳恒忠説,準備背四五十個鴨蛋去換點錢,“周末馬上到了,孫子要從雙江中學回來了,好用錢割點肉給孫子吃。”

  背着背篼的吳恒忠和重慶晚報記者一起出門,但重慶晚報記者的步伐完全跟不上吳恒忠的節奏。“莫説你,就算是我們農民,做事也沒得幾個像吳恒忠恁個利索。”龍懷村三社村民袁秀明感嘆。

  “50多畝地,不要説他一個人,就是家裏有幾個勞動力,也不一定做得完。”袁大姐説,自從吳君走了後,吳恒忠就沒好好走過路,都是連趕帶跑的,人家早上六七點才上坡種地,這個時候吳恒忠已經收工,又準備輾轉下一塊地耕作了,“完全是一個人頂五個人用。”

  因為熟悉農機設備的操作,再加上犁地技術非常嫻熟,吳恒忠犁一畝地通常只要20分鐘,比村民們快多了。

  但一個人能做完52畝多地的所有活路嗎?不是。除了借助機械化,吳恒忠與村民換活,也是自己能撐到今天的動力———誰家勞動力不夠時,吳恒忠會主動帶着機器去幫忙;而在吳恒忠農忙時,別人也會到他家幫忙收菜籽、割高粱、摘梨子……

  債務牢記在心

  借錢還錢都憑信義兩個字

  為了還債,吳恒忠有一個本子,簡略地記錄了這些年來還的債:2005年,借丁仁舉的1萬元還清;2006年,借劉麒麟的1萬元還清;2009年,借許代全的1萬元還清……

  除了這些大筆的金額外,賬本上還有一些很小的還款。如2008年,趕場天還陳維文300元,2011年還袁定超3000元(還差2000元還清),還吳光全7000元(還差3000元還清)……所有的還款明細都沒有具體時間,也拿不出收條。

  “不打收條,你不擔心別人事後又找你要錢麼?”重慶晚報記者問他。

  “當年人家借錢給兒子,多數也沒打借條。這些年,這些債,我都記得,沒有誰來騙我。”目前剩下的7萬元欠款,他也記得是差誰的。

  最讓吳恒忠感動的是,這些多數在2002年以前借的錢,到如今差不多10年了,還錢時,多數人根本不提利息的事。“現在啥都在漲,但人家説,我能還給他們就行了,利息不要了。”對此,吳恒忠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看著白髮蒼蒼的父親還在為子還債,已經嫁人的兩個女兒曾主動站出來要為父親擔債,但被吳恒忠拒絕了。“我給兒子還債天經地義,女兒幫兒子還債説不過去。”吳恒忠説。

  為了還債,吳恒忠一家是節衣縮食。“他太節約了,平時基本都不買菜,就算買,也是些不好的菜。”村民袁秀明説,看著這家人過得這麼清苦,就算是鄰居也覺得很難受。

  對此,吳恒忠倒不覺得有什麼。“你看我這身呢子大衣,是別人送我的,親戚朋友看我情況不好,都接濟我,穿別人的衣服,我心頭照樣很舒坦。”吳恒忠樂呵呵地對重慶晚報記者説。

  就這樣,每年種50多畝地,除去生活開支和買農具的開支,吳恒忠每年能為兒子還掉2萬多元的債務。

  墳上那朵黃花

  父親的付出你都看到了嗎

  每個清晨吳恒忠出門勞作時,都會在一個路口停留片刻説一會兒話。這裡,就埋着吳君。

  這座沒有墓碑的墳冢,是吳恒忠8年來最大的精神支柱。

  從家裏到墳冢只有幾步路,當年把兒子埋在這裡,也是吳恒忠的意思。“人走了,我還是要有個精神寄託。”

  吳君的墳頭,長滿茂盛的黃花槐,當下正開着絢爛的花朵。

  “這些花是我栽的,兒子喜歡花。”吳恒忠説,看著這些花兒,就好像是在和兒子對話,微風吹起時,花兒一搖一搖的,仿佛是兒子在回答。

  從滿頭黑髮到如今的白髮,從飽滿的皮膚到如今的皺紋滿面,吳恒忠8年來的艱辛付出,讓同村人動容。

  “我相信,我的付出,兒子肯定都看得見。現在我只希望兒子能保祐我的身體好一點,好完成最後三個心願:爭取在兩年內把剩下的債還完;能把孫子帶得更大一點;把家裏的條件改善得更好些。這樣,我也就心滿意足了。”眼眶裏不斷翻滾着的淚花,最終還是沒有掉下來,一如吳恒忠多年來的堅強一樣。

  吳恒忠最後悄悄地告訴重慶晚報記者,除了這三個最大的心願,他其實還有一個小小的願望,“老伴有肺氣腫,每年冬天對她來説都像過難關一樣。但像我這樣的家,再冷也要手洗衣服,我好想擠點錢出來買臺洗衣機啊,要是這樣的話,老伴冬天也就好過多了。”

  債主這樣説

  “我相信老吳有信義”

  陳維文是吳恒忠的老戰友,陳的孩子也和逝去的吳君是同班同學,這樣的感情延續了幾十年。

  2001年吳君買車時,向當時正在承包魚塘的陳維文借了3萬元。

  “3萬元,對一般人來説不是小數目,你為什麼要借呢?”重慶晚報記者問。陳維文説,由於是戰友關係,他和吳恒忠彼此都很熟悉,也知道老吳為人耿直坦蕩有信義,“我相信老吳是有信義的。誰沒有急的時候啊?他兒子買車也是想把家業壯大起來,我覺得年輕人想奮鬥是好事情,即便錢要不回來,我也不會後悔。”

  沒有任何猶豫,連借條都沒寫,老陳就這樣拿出3萬元給吳君。“只要老吳用得着我,我都會幫他,這些年來,他幾千、幾百地還,現在我借給他兒子的3萬元,已基本還清了。”陳維文説。

  律師這樣説

  子債父還沒有法律依據

  從法律上來説,吳恒忠替兒子還清欠款,到底是不是理所當然呢?

  重慶合縱律師事務所主任魯磊表示,子債父還在法律上來説,是沒有依據的。法律的要求是,個人債務必須個人承擔,吳恒忠的兒子吳君過世後,他應該還有相應的財産,如果其名下有車、房之類的,必須清算完所有的債務後,才能由繼承人繼承。但從客觀情況來看,吳君當時留下的財産完全不夠清償債務,所以,吳恒忠老人承擔起這筆債務,是誠信無價的表現。

  官員這樣説

  “老吳詮釋了優良傳統”

  潼南縣委書記劉祖禮、縣委副書記孟德華獲悉吳恒忠為子還債的感人事跡後,分別作出批示。

  孟德華在批示中説,愛延續了誠信,愛鑄就了誠信,或許吳恒忠老人並沒有思考過誠與虛、得與失、苦與樂,他堅守的是一條面朝黃土漫漫不屈的還債之路。中華民族有父債子還的優良傳統,這天經地義,而他讓人滴血的行動,詮釋了我們民族優良傳統的深刻內涵和廣博的外延,那就是父子同心,子債父還同樣不可動搖,何等感天動地!

  如果愛有選擇,那麼父愛、母愛無選擇,既然沒有選擇,那就愛隨生來,愛隨死續,愛及生前的所有,愛至死後的一切。如果生死有界,則老吳父愛無疆!這種無疆的愛,也是我們時常讚美的民族脊梁的氣節!

  替兒還債不是做好人好事

  我要履行一個父親的諾言

  吳恒忠為什麼要為去世的兒子還債?為什麼不找一個更賺錢的活兒來幹,偏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呢?25日,重慶晚報記者與他面對面進行了交流。

  □重慶晚報記者:您的兒子走的時候,留下19萬元的債,都寫過借條嗎?

  ■吳恒忠:沒有。

  □重慶晚報記者:那您怎麼知道兒子有這麼多欠債呢?

  ■吳恒忠:我們農村借錢,一般只有向親戚或朋友借,單憑我兒子,肯定借不到錢。所以每次兒子借錢時,我都在場當見證。

  □重慶晚報記者:這一路過來,好多人都説,在農村只有父債子還,沒有子債父還,您當時都差不多60歲了,為啥還要背起這筆債?

  ■吳恒忠:吳君走那年,我孫子還不到7歲,背不起這筆債。兒子雖然走了,但他是我生的,如果我裝傻不還,就算走在路上,也怕別人戳我的脊梁骨,説話也矮人三分啊。替兒還債不是做好人好事,這錢必須還上。

  □重慶晚報記者:這麼辛苦還債,您又有技術,為啥不找點別的事情做呢?

  ■吳恒忠:其實我有親戚在城裏開廠,看我家庭貧困,他也喊我到城裏去守一下廠房,做點輕鬆的活。但我不能離開龍懷啊,我走了,債主們可能會擔心他們的欠賬收不回來了。所以,我只能守在這裡,守着我的家,給兒子一個交代,給債主們一個信心。

  □重慶晚報記者:打過退堂鼓嗎?

  ■吳恒忠:沒有,也不可能!我的心願還沒了呢,我要履行一個父親的諾言,啷個會退縮呢?!

  吳恒忠每天操作着農具,在50多畝田地上耕種。

  誠信的堅守

  ■莫言

  誠,為人之本也,人當取信於人———當司馬遷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怎麼會想到兩千多年後,潼南縣會出現一位如此矢志不渝的“誠”者?

  “兒啊,安心走嘛,你留的債,爸爸一定幫你還上……”吳恒忠這一曲已演繹8年的誠信之歌,歌詞樸實無華,卻擲地有聲,震撼着每個人的心靈。在當下一些不良商人肆意踐踏誠信,為逃避兌付工錢而不擇手段進行各種卑劣表演之際,吳恒忠老人的義舉顯得彌足珍貴。

  得失利弊,本存於心。從“利”的觀點看,為了償還本來不用還的債,吳恒忠不顧年齡重返農田,他的選擇就是一種“失”。但從另一角度看,我們分明感受到老人身上散發出的強大的感召力量。這種力量發自於信義,托出的是尊嚴,讓我們感受到錚錚的擔當之力。

  吳恒忠的義舉,令人感慨卻並不陌生,在某種意義上,它正是中華民族自古信義精神越千年而依然生機勃勃的體現。吳恒忠讓我們讀到了一個人的信義,更看到了一個社會的誠信堅守。而他替子還債的故事,必將在當代中國的“誠信檔案”上,重重地添上一筆。

熱詞:

  • 吳恒忠
  • 范素
  • 黃花槐
  • 還錢
  • 誠信檔案
  • 借條
  • 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