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高價肉跳出“怪圈”缺什麼 防疫困難加劇肉價波動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08: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19日,一市民在南昌紅谷灘洪城大廈超市面對超過45元一公斤的排骨一臉迷茫。

  國務院日前出臺五條措施,以穩定肉價,減緩生豬生産週期性波動。此前,國家統計局公佈數字顯示,6月份我國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7%,成為物價上漲主要推手之一,引發社會熱議。

  何謂“生豬生産週期性波動”?肉價頻繁“蹦極”為哪般?如何跳出“豬週期”怪圈?圍繞一系列熱點問題,記者深入江西、廣東、陜西等地調查追蹤。

  “豬週期”縮減一半

  助推肉價“蹦極”

  “雖然國務院發出了穩定肉價的強烈信號,但肉價要真正降下來還需時日,至少下半年仍會在目前的歷史高位震蕩”。16日,江西養豬大縣上高縣的養殖大戶黎景陽説,作為鮮活農産品,從母豬産仔到肉豬出欄至少需要6個月。

  短時間內肉價“蹦極”令不少養殖戶困惑。就在去年,因為肉價低迷,加之部分地區疫情蔓延,使許多養殖戶棄養,導致今年豬肉價格大漲。在江西,去年一些縣生豬出欄價最低時每斤只有4.6元,僅僅一年過後,目前就達到每斤10元,創歷史新高。

  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我國生豬生産先後經歷了6次明顯的價格波動,一個週期為6年左右。但課題組專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王濟民説,2008年以來,這一週期已縮短為3年,且價格漲跌幅度更大,令人關注。

  在廣東惠州市郊汝湖鎮,養豬12年的鐘光明已經歷三次“豬週期”。1998年,他剛入行就趕上一個低谷,直到2004年才嘗到波峰的甜頭。但2006年,他又遇到一個低谷,差點破産。經過2008年肉價高峰之後,去年又是一個谷底,他出欄一頭豬要虧一兩百元。

  “養豬就像坐過山車。”在年出欄680萬頭的廣東溫氏集團信息中心,管理人員姚繪指著肉價曲線圖説,新一輪上漲有個明顯變化,即單邊上漲。

  “豬肉價格的週期性震蕩並非中國獨有。”王濟民説,國外豬肉市場也是約5年一個週期,但像國內頻繁“暴漲暴跌”的劇烈波動比較罕見。

  “産業軟肋”是禍根

  “逆調節”難題待解

  週期縮短、價格“蹦極”,暴露了國內生豬産業的諸多“軟肋”。同時,肉價監管出現“逆調節”現象,也亟待改善。

  一些養殖專家表示,當規模化養殖佔到市場的80%以上,“豬週期”振幅就會趨於平穩。在國內,家庭散養等小規模生産仍佔較大比例,每逢週期性價格震蕩,都會出現“散養戶跑得快,規模戶跟不上”的現象。

  規模化水平低帶來的防疫困難,也是行業軟肋,常常加劇肉價波動。

  陜西省武功縣賈晁村養殖戶賈松柱説,去年10月外來客商來收購生豬後,第二天就有8頭豬不吃不喝,第三天就有40頭豬出現同樣症狀。“疫病防控不是一家一戶能做到的,政府應完善生豬防疫體系。”

  記者調研發現,肉價監管一定程度上平抑了高價,但監管中也出現“逆調節”現象,加劇了市場波動。

  目前肉價調控有一個特點,即政府總是在高價時介入,發放養殖和防疫補貼,扶持生産,其結果必然是肉價下跌;而到肉價跌回低谷時,一些地方又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又必然導致供應減少。

  中國畜牧協會副會長溫志芬表示,這種“逆調節”的做法,對短期內平抑豬肉價格起到了作用;但跳出來看,則加劇了價格波動,陷入“肉貴傷民,豬賤傷農”的監管怪圈。

  憑藉多年養豬經驗,鐘光明很清楚大跌之後必然會大漲,但為何明知減少存欄量是“虧本的買賣”還要減呢?鐘光明道出了苦衷:去年肉價低時,賣一頭豬就虧上百元,自己規模不夠,又不能獲得貸款,為了生存只能“割肉斬倉”。

  力促産業升級

  打破“肉貴傷民、豬賤傷農”怪圈

  在政府出臺扶持生豬生産的五條政策措施後,市場立即作出反應。根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産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最新監測,近日全國生豬收購價得到穩定,並呈微幅下降態勢。

  價格調控只能穩定一時,從長遠看,如何跳出肉價大起大落的“豬週期”?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國祥認為,面對新一輪肉價波動,輿論應該理性看待,政府應吸取教訓,更多地尊重市場規律,同時適度採取干預措施,進行科學調控。

  破解“豬週期”,根子還在促進産業升級。江西省畜牧局局長黃峰岩表示,在擴大規模化、專業化、工廠化養殖的同時,今後國家應採取措施促進産業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生産。要扶持龍頭企業與小農戶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用品牌引領畜牧業發展。

  廣東東進農牧公司的發展模式引人關注。記者採訪發現,這家擁有8000頭母豬、年出欄16萬頭肉豬的公司,去年並未因肉價低迷而減量,反而新增了一條2000頭母豬的生産線。其屠宰加工廠廠長郭新海説,我們做的是養殖、屠宰和加工“全産業鏈”,可以“東方不亮西方亮”,豬價低的時候,屠宰加工有利可圖,而生豬價格高位運行,就靠養殖賺錢。

  “扶持措施不能只撒胡椒面,那等於獎勵分散養殖,不利於市場穩定。”江西省畜牧局信息中心主任鐘新福建議,政府今後出臺政策,應更多鼓勵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養殖。

  (據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

責任編輯:李漢森

熱詞:

  • 高價肉
  • 怪圈
  • 防疫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