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上海城管小販玩貓鼠遊戲 “內環第一攤”難治理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4日 10: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勞動報》報道,每天的21時30分之前,從東新路武寧路至武寧路中山北路,近1公里路段上的“主角”是城管;21時30分之後,“主角”就成為千余無證小販。衣服、飾品、碟片、小吃、工藝品、襪子……整條人行道被擠佔,連十字路口都不會放過,由此造成的擁堵和擾民現象時有發生。

  這裡,被周邊居民冠以“內環第一攤”的稱號。記者深入調查後發現,各方人群的利益訴求,矛盾糾葛在這一公里內盤根錯節,彼此對立又互相依附。而武寧路地攤的癥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對流動攤販的管理難處。到現在,申城仍然沒有一部針對城市設攤管理的法律法規。

  攤販眾生相:為發財為生計

  路燈下,“四眼”悠閒地抽著煙,眼睛瞄著街對面那輛藍白色的城管執勤車輛。時鐘指向21時30分,那輛車駛去,“四眼”手腳麻利地從電瓶車上卸下一個大包裹,往人行道上一甩,一個地攤誕生了。“四眼”只是武寧路地攤上千商戶中的一位“後來者”。

  “老資格多了去了,十幾年以上的比比皆是。”他説。5年前,被城管“趕得沒辦法”的他,慕名來到這裡,一位“老鄉”騰出半個鋪位,“四眼”從此紮根於此。這裡看似雜亂無章,但其實誰都知道自己的“坐標”,彼此井水不犯河水。每一平方米屬於誰,早已“內定”,甚至互相形成默契:賣同類商品的會彼此錯開,省得招惹不必要麻煩。

  武寧路地攤,是攤販眼中中心城區難得的“聚寶盆”,有著別處難以企及的商業優勢。作為交通要道的武寧路帶來了旺盛人流,附近的老西宮、新西宮聚集了大批潮男潮女,扎堆的餐飲和會所娛樂設施更為夜市提供了足夠顧客,更重要的是,武寧路背後的棚戶區成了他們相對安全的駐紮點和避風港。

  正因如此,從21時30分起到淩晨2時多,武寧路地攤的“GDP”相當可觀。雖然這裡經營的不過是廉價服裝、粗糙飾品、假冒香水、盜版碟片,但一部分人確實從中發了財。

  “很多人一個月能賺2至3萬元,不稀奇。”一位倒賣打火機的小販告訴記者,一些勢力強的家族攤販能有3至5個攤位,經營批發生意,收入之豐讓他們望塵莫及。

  但也有一些人靠著一個小攤維持生計。“四眼”透露,倒騰外貿服裝的一戶人家,丈夫生了血液病,每週要做兩次血透,一個月醫療費就要4000多元,加上子女讀書,家裏壓力極大。街道雖然給他安排了工作,但2000多元的收入實在杯水車薪,最後夫妻倆一商量,還是做了無證攤販。

  最不可思議的,居然還有外國人在這裡“練攤”。來自津巴布韋的大媽索菲席地而坐,面前的白布上放著些非洲風格的木頭雕刻和擺件,號稱“全部來自非洲,用手工製作”。每當有人拿起貨物詢價時,她總能非常老練地拿出計算器,打出一串數字,口中叨叨著“很便宜!”如果發現買家搖頭放下貨物,索菲又會飛快地打上一串相對較低的數字,看上去深諳國內交易之道。

  有證者抱怨:搶生意存隱患

  “你看看,亂成什麼樣子。”指著外面的攤販,武寧新村的居民王壽康憤憤地説。

  對於武寧路地攤夜夜喧囂,不少附近的居民和商戶們非常反感。由於紛亂及攤販堵塞街道,已嚴重影響到沿街商戶和居民的正常經營與合法利益,甚至危害到銀行、學校、郵局等正常運行。

  關於武寧路地攤的投訴早已有之,2008年時,新西宮300多名業主、武寧路沿街商戶,包括兩家銀行、學校等聯名向上海市政府信訪辦投訴,要求取締夜市,引起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此後,普陀區城管部門一度加大了整治力度,武寧路終於回歸久違了的清靜。好景不長,幾個月後攤販再度返潮。

  “這不是搶生意嗎?”新西宮內,一位服裝批發商説道。在她和附近的商戶看來,武寧路地攤銷售的服飾、飾品直接與經營戶發生衝突。“他們沒管理費成本,價錢自然開得低,不少客戶都從我們這裡駁樣,甚至試穿,最後跑到地攤上去買東西。”

  記者了解到,以新西宮為例,單個商鋪月租金最少在5000元左右,高的達到1.2萬元一月。在這種壓力之下,商戶成本自然無法降低。一件普通女裝,在新西宮的價格往往在78-98元,地攤上卻只需28-48元就可以拿到手。

  武寧新村的沿街住戶最為抵觸的則是地攤帶來的噪音、光污染和佔道。“天天晚上吵得不得了,怎麼睡得著?”更讓王壽康擔心的是,一旦發生火災等隱患,恐怕會“火燒連營”。

  但是,喜愛地攤的同樣不在少數。就在武寧新村內,同樣有不少居民認為地攤貨便宜、又能自由選擇,沒什麼不好。

  “這些商販大多數還是很客氣的,阿姨叔叔的叫,東西打折也爽快。”一位居民認為,逛逛夜市,買點小東西,既實惠又消磨時間,挺不錯。“只要管理好,未必一定要取締。”

  管理者倒苦水:整治著無奈著

  令人驚嘆的是,武寧路地攤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上世紀80年代。

  據長壽街道城市管理科介紹,當時街道為促進就業、搞活經濟,曾經在東新路試點開設燈光夜市,解決了轄區部分人員就業難問題,一度受到市民歡迎。但隨後的發展令人意想不到,“燈光夜市”逐步變為無證攤販的聚集地。

  30年來,普陀區長壽街道、城管大隊、公安等部門對武寧路地攤展開了不計其數的整治活動,收效甚微,每次“退潮”之後總會引來更大一波“潮起”。

  其中,不乏暴力和流血。2009年時,在一次聯合行動中,多位“迷彩服”與攤販為扣留物品發生肢體衝突,4人被打傷,隨後城管車輛遭攤販圍攻。這起事件被曝光,最終以有關部門撤銷了帶隊者職務,學習整頓和經濟賠償了結。

  “很多人總是説,你們為什麼不管。可是一個管字有多難?”長壽街道城市管理科副科長徐衛華告訴記者,為了讓攤販盡可能不擾民,他們的執法時間已經從原先20時起不斷延長,只到現在的21時30分,“24小時值勤,沒有那麼多人手。”

  負責該地塊管理的普陀區城管監察大隊一分隊黃副隊長掰著手指算道,分隊總共才37人,其中3位有重大疾病、2位是內勤,去除每天崗亭值班的6個人,剩下的加一塊才26人,再分成早班和午班,每個班次機動在崗人員13人,僅靠這點人馬去維持近4.2平方公里的區域監管,難。

  那麼,為何不設立相關疏導點,將無證攤販“引流”出去呢?徐衛華苦笑著表示,長壽街道地塊可謂寸土寸金,新西宮附近更是早已利用至極,想在這附近找到一個空白區域設立疏導點,幾乎不可能。“要是遠離此地,那攤販們沒了商圈帶來的生意,誰肯去?”

  城管下班,城市管理不能下班

  破解頑症還需制度創新

  "人海戰術"和制度創新

  市容市貌問題突出的武寧路東新路地攤,30年來政府部門對其束手無策,讓人不免困惑。"城管下班,城市管理怎能下班",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表達了這樣的呼聲。

  據統計,亂設攤位居市民投訴前十項內容的首位,佔投訴總量的36%。去年,本市共受理設攤污染投訴達到33299件。

  從表面看,"人手緊張"是個問題。目前,滬上擁有執法證的城管執法人員只有6400多名,管轄面積達到6300多平方公里,相當於1個人要管1平方公里,每分每秒管到位、盯到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於是,城管衝、攤販跑,前腳走、後腳來,城管一下班,小販就出動的情況屢見不鮮。

  顯然,城市設攤管理不能靠"人海戰術",關鍵是在管理制度建設上邁出可貴步伐。

  然而,大上海在城市設攤管理的法規上,尷尬地面對著一個空白點。早在2007年時,本市就曾醞釀《城市設攤導則》,但至今仍沒有新進展。對此,有專家指出,上海目前急需儘早出臺相關政策和細則,這才是解決武寧路地攤頑症的最佳"良藥"。

  一張綠地毯的啟示

  一張2平方米大小的綠地毯一鋪,小推車就成了街道"便民點"。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四平路社區內擁有這塊綠地毯的一共有21位攤主,遍佈區域內12條二級道路。

  據城管五分隊副隊長姚呻林介紹,該隊從長期以來對亂設攤的整治中發現,一些修車、修傘、修鞋、修拉鏈等攤點確實給居民生活帶來了便利,如果用"一刀切"的模式簡單地一概取締,反而容易引發矛盾。為此,在對轄區內的設攤情況進行梳理排摸後,五分隊決定給每個便民攤配發一塊面積在2平方米左右的綠地毯。這樣一來,修車的油污臟水也不會隨意流灑、廢棄的垃圾也不會到處亂扔,待到收攤時一併連著毯子裹走。同時,城管隊員每天還會按照規範要求進行巡查,督促攤主在規定區域內規範經營。

  而在浦東,擅自佔道銷售瓜果的果農實行"首違免罰",即第一次違章只教育不處罰,並引導他們到疏導點銷售。為了保障果農利益,相關鎮政府還降低準入門檻,只要屬於自産自銷且在本鎮承包種地的,都可以登記到疏導點設攤銷售。

  本市各區縣基層單位,在攤販管理上"自發積累"的點滴經驗,十分可貴。但是如何對這些零星的探索進行總結和提煉,使其上升為較為完整的、系統的"治理辦法",是當務之急。

  急需出臺相關細則

  "放任自流和嚴加管制都不是管理地攤的好辦法。"復旦大學城市環境管理研究中心黃文芳副教授認為,應該儘快出臺相關細則,對設攤"酌情而定",尊重各方利益。

  不少基層管理者提出,可以在不擾民的地區,集中劃出區域,以較低的管理費吸引流動攤販入駐。建立攤位準入、評價、退出機制:以社區為單位,嘗試給攤販建立登記制度,這些臨時集市定期開放,實行有效管理。攤位中,小部分可以拿出由政府部門安排給殘疾人、下崗職工等弱勢群體,其餘部分則以搖號法予以分配,攤位每年由附近居民、主管部門和攤販三者共同評分,低於標準則淘汰,高於標準則保留……

  對此,黃文芳副教授表示認可,攤販不是"洪水猛獸",只要管理得當,地攤也能帶來正面效應:提升城市活力、展現城市特色、彰顯城市多樣化,並且可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間的合理利用效率,解決就業,方便市民生活。

  關鍵要"下決心"、"下功夫"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城市設攤問題會長期存在,所以用臨時性心態和拖延時間的思維都不能解決問題,而必須面對現實,正面破解,尋求長效機制。

  剛剛閉幕的九屆市委十五次全會要求,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我們要認清形勢、認清使命,狠下決心、狠下功夫,努力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上闖出新路,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30年裏,武寧路東新路慢慢成為無證攤販的聚集地,如何終結城管和小販之間的"貓鼠遊戲",如何讓沿街居民、商戶滿意,這需要社會各方付出共同努力。

  他山之石

  香港

  給予補償鼓勵領牌

  廟街、女人街、波鞋街……這些特色集市不僅沒有成為香港的累贅,反而變身旅遊景點。

  香港採取疏導措施,頒發牌照將小販納入法制軌道。任何人都可以公開競投租用經營,無牌經營則為違法。另外,香港還在若干地區設立了流動小販經營專區。流動牌照為數甚少,經營專區往往設在車輛禁止通行的地方,不妨礙交通,不滋擾市民。

  如果街頭固定攤販願意放棄執照,將得到一次性補助6萬港幣,對於流動叫賣攤販,政府也通過補償措施鼓勵他們自願放棄執照,這些包括一次性補償和給予固定室內市場攤位等。為了加強溝通,香港還允許持牌小販成立行業協會。協會主動監管並舉報無牌小販,保障經營秩序。管理部門常就有關問題與協會談判,協商解決問題,促進小販實現行業自律。有了這個"緩衝區",政府管理成本和傷亡事件大大降低。

  新加坡

  小販統一遷入中心

  上世紀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開始推行街邊小販遷徙計劃,建設小販中心,以優惠津貼接收街邊小販。比如,市場價格600元的攤位費,政府會以200元左右價格出租,這一政策實施了20年。到1986年,新加坡政府已投資建立141座小販中心,完成了遷移計劃,使流動食品攤販納入政府集中、有序、規範的統一管理之中。

  食品攤販由新加坡環境發展部下屬小販局負責統一管理。新加坡每年對所有食品攤販的清潔管理、食物衛生、個人衛生等按等級優、良、中、差四級進行評估,對"中"、"差"的業主,將成為下一年度衛生監督檢查的重點單位,按照《環境公共衛生(食物衛生)條例》對違法行為進行罰款、記分、暫時吊證、永久吊證等處罰。

  巴黎

  跳蚤市場定期舉辦

  巴黎的跳蚤市場有百年曆史,開始也經歷過臟、亂、差。管理方法是,將市區接近環城路的各個城門附近街道,在一週內分別辟為舉辦跳蚤市場的地點,相關交通管制提前公佈,並成為一項制度。定時、定地、輪流舉辦,可避免商販到處亂跑,也可方便市民逛此類市場。

  紐約

  簽發許可證才能賣

  紐約有1.2萬多名有執照的街頭小販,生意從賣早餐、水果、小工藝品,到街頭畫人像,多種多樣。小商販都需要提前向住地或經營地市政府提出申請,由市政府簽發"許可證"才可以出賣物品。攤販的車輛和攤位一般都有序排在人行道邊上或廣場四週,而且裝飾得色彩亮麗,外形整潔。一旦有了垃圾,經營者會馬上用大塑料袋收集,或堆在角落,或送到街角邊的大垃圾箱裏去。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上海
  • 內環
  • 第一攤
  • 城管
  • 小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