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誰動了孩子心理健康? 警惕家庭“虎爪”傷及孩子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9日 18: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考、高考臨近,畢業班的學生進入了頻繁的周考、月考、模考。”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説,最近他不斷接到學校和家長的電話,稱孩子心理壓力大,造成學生精神失常、抑鬱等現象。

  青少年心理糾結不僅只是局限于精神抑鬱。近年,青少年因心理危機造成的自殺、校園暴力、沉迷網絡等事件不絕於耳,有關專家表示,我國三億多未成年人,他們最弱的是心理健康,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教養”方式不當,引發的心理健康危機將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應堅持“成人大於成才”的教育觀。

  全球20%的青少年有心理健康隱患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近期發佈的世界兒童狀況報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抑鬱。早在2001年,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項對我國中小學生調查數據則顯示,80%左右的中小學生是心理健康的,有16.4%的小學生、14.2%的初中生和14.8%的高中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而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不超過5%。

  “從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10年來對青少年發展狀況調查看,這組數據到目前基本沒有改變”,孫雲曉説。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林崇德曾對中學生心理諮詢問題作過統計分析,發現42%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問題,27%來自於學習的問題,還有20%是來自於自我方面的問題,關於生活中的心理問題不到10%。

  在林崇德看來,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作出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大體可以包括敬業、樂群和自我修養三個方面。

  湖南女作家阮梅7年來跨省對2000—3000名未成年人、留守兒童做心理和生存問題調查。在她與孫雲曉合著的新書《拿什麼來愛你我的孩子》講述了10余名男女中學生因心理危機而導致離家出走、沉迷網絡、盜竊犯罪、割脈自殺、吸毒賣淫、同性戀愛等極端個案,讓人觸目驚心。在這些個案中,學生大多是在敬業、樂群、自我方面出現了問題,而家長、老師沒有及時發現並採取措施,致使悲劇的發生。

  這與家庭、學校、社會“教養”不當密切相關。阮梅分析説,父母的精神支持與物質給予嚴重失衡,高壓、高期望值、包辦一切,讓孩子遠離了心靈的快樂;應試“高分”成為懸在學生心頭的一座大山;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脫節,學生社會知識貧乏,社會環境的灰色污染導致青少年對校園外的恐懼和漠視。如此,青少年人生坐標可能發生嚴重傾斜。

  警惕家庭“虎爪”傷及孩子

  産生心理危機問題的根本原因何在?孫雲曉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未成年人支持性的人際關係不夠,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出現嚴重問題,就會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其中,親子關係在其中具有決定性作用。

  孫雲曉等專家認為,有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家庭教育不當造成親子關繫緊張,會引起巨大的心理危機,需引起中國父母的高度重視。

  2010年底,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的《虎媽戰歌》講述自己對女兒的嚴厲教養方式使女兒成才。其教養方式引發了關於中美教育一場大討論,也讓虎年中的中國媽媽們既躍躍欲試又猶豫不決,是“放養”還是“圈養”?是嚴厲還寬容?

  對於“虎媽”教育,孫雲曉説,兒童特別需要嚴格管教,但“虎媽”教育是災難。“虎媽”在孩子眼裏可能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虎媽”式教育容易導致或誘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機。

  湖南省腦科醫院有個叫嚴恒(化名)的病人,是“虎媽”教育下的典型案例。因認為父母啰嗦,從丟東西發展到打父母,最後被診斷為人格障礙,而這都起因于母親在家裏事無巨細都要管、都要説,規矩要求多,而且不允許嚴恒犯任何錯誤。

  阮梅所作的調查表明,青少年談及壓力、緊張的來源,首先提到的是家庭父母,其次是學校教育。

  嚴恒的悲劇近年在我國家庭時有發生,孫雲曉認為,懲罰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要寬容孩子的不完美,不要對孩子管束過於嚴厲。

  拿什麼愛孩子

  阮梅對一位未曾謀面,網名叫“路過的生命”的16歲學生記憶尤深,正是他促使阮梅完成了《拿什麼來愛你我的孩子》一書。在2010年仲春時節,這名學生投河自殺。面對一個稚嫩生命的離去,男孩的姨媽在網絡上發出悲傷的詰問:“要怎樣去愛你,才能喚回你遠去的腳步?”

  阮梅説,人的一生有許多愛逝去可以再來:婚姻、家庭、愛情、友情、事業等,唯有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愛,錯過了就錯過了。

  專家認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在人才問題上應堅持“成人大於成才”的教育觀,父母、老師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孩子付出“真愛”,許多心理問題和由此引發的家庭社會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孫雲曉呼籲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個要素,即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支持性的人際關係、進行抗挫折訓練。他特別指出,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一是延遲滿足的教育方法;二是愛孩子要敢於説不甚至懲戒;三是培養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四是鼓勵孩子更多一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全社會都應高度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門應大力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同時,加速推進心理學學科建設,培養大批應用心理學人才刻不容緩。”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楊鳳池指出,當今家庭教育存在三大誤區:重智商輕情商;重物質輕精神;重少年輕童年。這種誤區值得反思。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李文道博士提出,未成年人本身要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家庭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堅強後盾;學校要減少應試教育對未成年人傷害。 (記者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