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深圳“縫肛門”事件逆轉産婦方被判賠助産士3萬元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3日 08: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陳先生守候著妻子(資料圖片)

    助産士張某榮“叫冤”(資料圖片)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據《重慶晚報》報道,備受關注的深圳“縫肛門”事件沉寂許久後又浮出水面。昨日,鳳凰醫院助産士張某榮訴産婦丈夫陳先生及深圳兩家媒體的名譽侵權案在羅湖法院一審判決,法院裁定陳先生敗訴,賠償助産士3萬元及賠禮道歉。被告方表示,肯定要上訴。

    “縫肛門”事件最早于去年7月由深圳某電視臺曝光。根據陳先生的報料稱,助産士嫌紅包少涉嫌報復,産婦林某生産後發現肛門處腫如雞蛋大,腫物上一圈都是線圈,懷疑肛門被縫針。

    “縫肛門”事件在深圳市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的調查後沉寂了一段時間。去年8月22日,助産士張某榮突然將産婦林某的丈夫陳先生及深圳報業集團和深圳廣電集團一起推上被告席,索精神損害賠償金10萬元。

    羅湖法院認為,本案係名譽侵權糾紛。根據深圳市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作出的調查報告認定,無證據證明張某榮存在實施了縫合産婦肛門的事實。判決陳先生在媒體上刊登向張某榮的道歉聲明,並賠償後者精神損害撫慰金3萬元。

    判決書中稱,張某榮在本案中曾一併起訴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深圳報業集團並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在本案審理過程中,張考慮到兩媒體已經進行了更正報道,故申請撤訴。

    對於判決,陳先生十分氣憤,稱自己在那段時間裏既要照顧自己的妻子還要帶孩子,本打算到法院起訴要求助産士和醫院承擔賠償責任,但不料對方先告上法庭。

    陳先生表示肯定要上訴。他説:“收到這樣一份判決書,我感到極度的憤怒和無奈。原本是受害者的我,現在反而成為了被告,還要承擔道歉責任。助産士違規索要紅包,違規非法行醫,在有關部門的撐腰下,換了另一副嘴臉。之前還要求我打她幾下解解恨。”

  法醫鑒定

  産婦肛門曾被縫扎

    去年7月,深圳産婦林某萍進入深圳鳳凰醫院生産,疑因未給助産士足夠的紅包遭到報復,生産完後肛門被助産士縫上。産婦丈夫陳先生遂以助産士涉嫌故意傷害為由報警。但助産士張某榮面對媒體拍胸叫冤,她説自己以人格擔保,發現痔瘡出血只使用線結紮,連針都沒動過,何來縫肛門。

    當時由於助産士和産婦家屬各執一詞,事件暫無最終結果。但深圳市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調查認為,産婦肛門並無被縫痕跡,而是産婦的痔瘡出現了活動性出血,助産士用紗布進行壓迫止血後沒有好轉,隨後用四號線對痔瘡進行了結紮止血處理。助産士的行為超出其職權範圍,屬於違規操作,暴露出醫院的管理不到位。

    8月,事件有了新進展。深圳市羅湖公安分局公示的法醫鑒定顯示,産婦的肛門處可見“黑色絲線縫扎”,縫扎代表用針,這也推翻了助産士之前所稱“以人格擔保未動過針”的説法。綜合新華網、南方日報

    事件回放:

    2010年7月26日

    事主陳先生向深圳電視臺反映,當月23日上午,産婦林某萍進入深圳鳳凰醫院生産,肛門腫成了雞蛋大小,發現周邊都是線,懷疑肛門被縫閉。

    2010年7月28日

    深圳市衛人委表示,助産士無權做外科手術,如果發現助産士在行醫過程中有問題,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2010年7月29日

    深圳市衛人委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無證據證明助産士將肛門縫閉,是否縫針專家説法不一。助産士本人以人格擔保未動針。

    2010年7月31日

   陳先生就“肛門事件”向羅湖公安分局黃貝派出所以助産士涉嫌故意傷害為由報警。

    2010年8月2日

    深圳市衛人委宣佈此前調查結果係行政調查,非醫療鑒定結果。助産士離崗檢查。

    2010年8月5日

    産婦被組織前往羅湖中醫院進行法醫鑒定。

    2010年8月12日

    羅湖公安分局公示法醫鑒定結果:産婦林某萍的肛門處可見“黑色絲線縫扎”。

    2010年8月18日

    深圳警方改口:産婦被縫的只是痔瘡不是肛門。

    2010年8月22日

    助産士將産婦丈夫及深圳報業集團和深圳廣電集團一起推上被告席,索精神損害賠償金10萬元。

    【相關閱讀】

    黨報評論:醫患有糾紛 媒體要冷靜 媒體吁政府從制度層面反思